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大宋不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只要经一次手就行。
原本殿试之后,秦桧把秦熺放在了状元的位置上,呈交给了赵构。
赵构不动声色地把秦熺放到了第二的位置上,把原本的第二名陈诚之提成了状元。
秦桧认了。
一对君臣在无声无息中,相互之间完成了一次试探。
考试的流程与省试时基本相仿,考生各自答题,答完之后糊名誊写统一阅卷排名。
只不过这样一来耗时太长,违背了殿试走过场的初衷,于是把誊写给去掉了,只是象征性地糊名以示公平。
殿试完成之后不久,副考官们对每个学子的试卷都完成了评阅,拟出了一个初步的名次,交给了主考官李光。
李光一目十行,从第一份卷子开始看起。
看得快,不代表不认真。
李光从小博闻强识,看书就是一目十行的习惯。
更何况这些学子的文章里面,大段大段的都是官话套话,看不看都无所谓。
对李光来说,大多数学子的卷子只需要看三眼,就能把其水平定个八九不离十。
第一眼,看一看开头,便能把学子的文采摸得差不多。但凡开头,都是写文章最用力的地方。如果连开头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文采不提也罢。
第二眼,从开头快速地往后扫,找到文章的核心观点仔细看一看,便知道了文章的中心旨意。若是观点有趣,或许还会多看一眼,看一看考生论述的过程。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妙就妙在论述的过程,能吸引考官多看几眼,是以在科举之中总是能取得好名次。
由此也须得出一则教训,那就是考试的文章不要有太多的转折。万一考官快速扫到的是转折之前的观点,那误会可就大了。
第三眼,看一看文章的结尾,是否有点睛之笔。如果在文章最后能来一次升华,搞几句精彩的点睛之句,那么还能让考官给多打几分。
作为小镇做题家,这样的作文套路早已熟稔于胸,不过李申之今天的殿试却没有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在李申之看来,他已经取得了进士的资格,并且在科举之前就已经有了文林郎的勋爵,科举名次对他来说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想要的,是在科举上阐述自己的想法。
却说李光按照他的套路在阅卷,不一会已经翻过了二三十份,除了极个别的微调之外,对名次几乎没有改动。
这样做,也是对副考官们的尊重。
副考官们排定名次,也是费了不少的功夫。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主考官,应当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然而若是不改动几个名次,又会显得主考官水平不足。
所以微调几个名次,便成了主考官与副考官之间的默契,就连皇帝也遵守着这样的默契。
而这一次,李光陷入了深深的为难。
众副考官看到李光手中握着一份卷子,既没有调整名次,也没有放下去看下一份,而是就那么呆呆地盯着考卷,在那里出神。
副考官们心中疑惑,还以为主考官李光走神了。
有一名副考官借助给李光添茶水的机会,故意弄出了点声响提醒李光,顺便看一看是谁的卷子,竟然让主考官陷入这样的状态。
李光看到有人给他添茶水,礼貌地点头点头表示感谢。
重规矩的他,同样重礼貌。
副考官看到主考官没事,心中稍安。然而当他看到卷子的时候,心中不安了。
那张卷子的辨识度太高了,不需要看名字就知道作者。
文章写得工工整整,但是书法水平却又一言难尽,定当是李申之的无疑。
其他的副考官看到这位副考官似笑非笑的神情,一瞬间也猜到了试卷的主人。
他们在阅卷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李申之的卷子当真是不按套路出牌,他们也不知道该给什么样的名次。
若是在科举省试的时候,这样的卷子很有可能会被直接黜落,然而这里是殿试,他们也没有资格随意黜落士子,那是官家的权力。
等他们深入地看进去之后,又都纷纷被李申之卷子里的想法折服,禁不住拍案叫绝。
有心给李申之提高一些名次,却也没有那个胆子。
几个副考官们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按照省试的名次来排。
用最保守的办法,虽然失去了出彩的机会,但是也避免了出错的可能。
现在,李光陷入了和他们同样的为难。
这些副考官可以用保守的办法来不作为,但是李光不行。
李光已经反反复复地将卷子看了好几遍,脑子里的念头从状元到黜落,又从黜落跳到了状元。
他是主考官,不可能用和稀泥的办法来对待这样惊世骇俗的卷子。
可以想见,这份卷子日后会和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若成,他名利双收,会收获和范仲淹一样的名望。若是不成,那么他也将收获千古骂名。
思虑良久,李光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了动作,把李申之的卷子往前挪了几名。
然后又前移了几名。
想了想,继续前移,最终放在了第四名的位置上。
最终说服李光自己的,是科举的目的。
既然科举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人才,那就要给这种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多一些机会。
一甲进士只有三个名额,放到那里太显眼。但若是想让官家看到这份卷子,又不能放的位置太靠后,因为官家有时只是象征性地翻看十来份卷子。
放置到第四的位置正合适,既不显得太过突兀,又能保证官家能看到。
至于李申之的命运会如何,还是交给官家定夺吧。
却说排好次序的卷子送到了赵构那里,赵官家在一众宰执的陪同下开始阅卷。
李光因为主考官的地位,座次尤在另外几位宰执的前面,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丞相提前造势。
李光曾经当过丞相,坐在首席的位置上很自然,没有丝毫的违和感,仿佛他原本就该坐在那里一般。
赵官家看的卷子没有糊名。
拿起第一份卷子,先看了名字是韩平,读了几句之后,赵官家赞道:“不亏是韩琦后人,当真有几分宰相之姿。”
官家的话不是乱说,既然说了有宰相之姿,那便是要着重培养的人才。
紧接着看了第二份卷子,第三份卷子,赵官家不吝夸赞之词,既有文采又有见地,当真是国之栋梁。
当赵构拿起第四份卷子的时候,石化了。
只要经一次手就行。
原本殿试之后,秦桧把秦熺放在了状元的位置上,呈交给了赵构。
赵构不动声色地把秦熺放到了第二的位置上,把原本的第二名陈诚之提成了状元。
秦桧认了。
一对君臣在无声无息中,相互之间完成了一次试探。
考试的流程与省试时基本相仿,考生各自答题,答完之后糊名誊写统一阅卷排名。
只不过这样一来耗时太长,违背了殿试走过场的初衷,于是把誊写给去掉了,只是象征性地糊名以示公平。
殿试完成之后不久,副考官们对每个学子的试卷都完成了评阅,拟出了一个初步的名次,交给了主考官李光。
李光一目十行,从第一份卷子开始看起。
看得快,不代表不认真。
李光从小博闻强识,看书就是一目十行的习惯。
更何况这些学子的文章里面,大段大段的都是官话套话,看不看都无所谓。
对李光来说,大多数学子的卷子只需要看三眼,就能把其水平定个八九不离十。
第一眼,看一看开头,便能把学子的文采摸得差不多。但凡开头,都是写文章最用力的地方。如果连开头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文采不提也罢。
第二眼,从开头快速地往后扫,找到文章的核心观点仔细看一看,便知道了文章的中心旨意。若是观点有趣,或许还会多看一眼,看一看考生论述的过程。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妙就妙在论述的过程,能吸引考官多看几眼,是以在科举之中总是能取得好名次。
由此也须得出一则教训,那就是考试的文章不要有太多的转折。万一考官快速扫到的是转折之前的观点,那误会可就大了。
第三眼,看一看文章的结尾,是否有点睛之笔。如果在文章最后能来一次升华,搞几句精彩的点睛之句,那么还能让考官给多打几分。
作为小镇做题家,这样的作文套路早已熟稔于胸,不过李申之今天的殿试却没有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在李申之看来,他已经取得了进士的资格,并且在科举之前就已经有了文林郎的勋爵,科举名次对他来说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想要的,是在科举上阐述自己的想法。
却说李光按照他的套路在阅卷,不一会已经翻过了二三十份,除了极个别的微调之外,对名次几乎没有改动。
这样做,也是对副考官们的尊重。
副考官们排定名次,也是费了不少的功夫。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主考官,应当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然而若是不改动几个名次,又会显得主考官水平不足。
所以微调几个名次,便成了主考官与副考官之间的默契,就连皇帝也遵守着这样的默契。
而这一次,李光陷入了深深的为难。
众副考官看到李光手中握着一份卷子,既没有调整名次,也没有放下去看下一份,而是就那么呆呆地盯着考卷,在那里出神。
副考官们心中疑惑,还以为主考官李光走神了。
有一名副考官借助给李光添茶水的机会,故意弄出了点声响提醒李光,顺便看一看是谁的卷子,竟然让主考官陷入这样的状态。
李光看到有人给他添茶水,礼貌地点头点头表示感谢。
重规矩的他,同样重礼貌。
副考官看到主考官没事,心中稍安。然而当他看到卷子的时候,心中不安了。
那张卷子的辨识度太高了,不需要看名字就知道作者。
文章写得工工整整,但是书法水平却又一言难尽,定当是李申之的无疑。
其他的副考官看到这位副考官似笑非笑的神情,一瞬间也猜到了试卷的主人。
他们在阅卷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李申之的卷子当真是不按套路出牌,他们也不知道该给什么样的名次。
若是在科举省试的时候,这样的卷子很有可能会被直接黜落,然而这里是殿试,他们也没有资格随意黜落士子,那是官家的权力。
等他们深入地看进去之后,又都纷纷被李申之卷子里的想法折服,禁不住拍案叫绝。
有心给李申之提高一些名次,却也没有那个胆子。
几个副考官们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按照省试的名次来排。
用最保守的办法,虽然失去了出彩的机会,但是也避免了出错的可能。
现在,李光陷入了和他们同样的为难。
这些副考官可以用保守的办法来不作为,但是李光不行。
李光已经反反复复地将卷子看了好几遍,脑子里的念头从状元到黜落,又从黜落跳到了状元。
他是主考官,不可能用和稀泥的办法来对待这样惊世骇俗的卷子。
可以想见,这份卷子日后会和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若成,他名利双收,会收获和范仲淹一样的名望。若是不成,那么他也将收获千古骂名。
思虑良久,李光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了动作,把李申之的卷子往前挪了几名。
然后又前移了几名。
想了想,继续前移,最终放在了第四名的位置上。
最终说服李光自己的,是科举的目的。
既然科举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人才,那就要给这种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多一些机会。
一甲进士只有三个名额,放到那里太显眼。但若是想让官家看到这份卷子,又不能放的位置太靠后,因为官家有时只是象征性地翻看十来份卷子。
放置到第四的位置正合适,既不显得太过突兀,又能保证官家能看到。
至于李申之的命运会如何,还是交给官家定夺吧。
却说排好次序的卷子送到了赵构那里,赵官家在一众宰执的陪同下开始阅卷。
李光因为主考官的地位,座次尤在另外几位宰执的前面,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丞相提前造势。
李光曾经当过丞相,坐在首席的位置上很自然,没有丝毫的违和感,仿佛他原本就该坐在那里一般。
赵官家看的卷子没有糊名。
拿起第一份卷子,先看了名字是韩平,读了几句之后,赵官家赞道:“不亏是韩琦后人,当真有几分宰相之姿。”
官家的话不是乱说,既然说了有宰相之姿,那便是要着重培养的人才。
紧接着看了第二份卷子,第三份卷子,赵官家不吝夸赞之词,既有文采又有见地,当真是国之栋梁。
当赵构拿起第四份卷子的时候,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