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智囊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评注:圣无死地,贤无败局;缝祸于渺,迎祥于独;波昏是违,伏机自触。集知微。)
箕子
纣初立,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著,心不盛以上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著,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几,造鹿台,为琼室玉门,狗马奇物充其中,酒池肉林,宫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译文
殷纣王刚即位,生活便开始奢侈起来,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则要求身披锦衣九重、挪雀咛u闶摇;秤姓庋的要求,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灭亡!?p>没过多久,纣王便开始建造鹿台,琼室玉门,豪华富丽,狗马奇物充满其中,还有酒池肉林,宫中街市,供他穷奢极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殷长者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及期弗至,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义不非其主。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译文
周武王占领殷后,听说殷有个淳厚宽让的长者,武王就去拜访他,向他寻问殷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这个长者回答说:“大王想知道这个,那么就让我在中午的时候来告诉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长者却没有来,武王因此很生气,暗暗责怪他。周公说:“我已经知道了,这个长者真是位君子呀!他义不诽主。他故意约会而不至,许诺而不守信,他就是用这个来说明殷之灭亡的原因的呀。他已经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大王了。”
周公太公
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曰:“何族同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伯禽至鲁,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周公曰:“后世其北面事齐乎?夫政不简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曰:“尊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曰:“尊贤而尚亲。”大公曰:“后寝弱矣!”
(评注:二公能断齐、鲁之敝于数百年之后,而不能预为之维;非不欲维也,治道可为者止此耳。虽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后之人而已,故孔子有“变齐、变鲁”之说,陆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则姬、吕之言不验”夫使孔子果行其志,亦不过变令之齐、鲁为昔之齐、鲁,未必有加于二公也。二公之孙子,苟能日儆惧于二公之言,又岂俟孔子出而始议变乎?)
译文
姜太公吕尚被周王封于齐后,过个五个月就来向周王报告说政事安排好了。当时周公摄政,问他道:“怎么这么快?”姜太公说:“我只是简化了他们君臣上下之礼仪,又不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所以政治局面很快得到安定。”而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去,三年才来报告说政事安排好了。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迟呢?”伯禽答道:“我改变了他们的风俗,革除了他们的礼仪,让他亲丧三年而后才能除掉孝服。”周公说:“这样下去,鲁国的后代们会北面事齐、向齐称臣了吧?国政如果繁琐而不简要,尊严而不平易,则百姓们将不能和其君主相亲近;君主如果平易而近民,则民必归附他。”
周公问大公用什么办法治理齐国,大公说道:“尊重贤圣之人而推崇有功绩之人。”周公说:“那么齐国后世必有篡权弑君之臣!”太公反之问周公用什么办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贤圣之人并且尊崇公族亲属。”太公说:“那么,他们公室的势力将逐渐衰弱了!”
辛有
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及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犹秉周礼,仲孙卜东鲁之兴基;其礼先亡,辛有料伊川之戎祸。
译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的时候,周大夫辛有往伊川去,路上见有人披发袒身在田野上祭祀先人,便说:“不及百年,这里将为戎人之地!其礼仪制度先亡呀!”等到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两国果,然把居于陆浑的戎族引诱到了伊川。
何曾
何曾字颖考,常恃武帝宴,退语诸子曰:“主上创业垂统,而吾每宴,乃未闻经国远图,唯说平生常事,后嗣其殆乎?及身而已,此子孙之忧也!汝等犹可获没。”指诸孙曰:“此辈必及于乱!”及绥被诛于东海王越,嵩哭曰:“吾祖其大圣乎!”(嵩、绥皆邵子,曾之孙也。)
译文
何曾字颖考,晋武帝时任大尉,他经常陪着武帝赴宴,回来后告诉几个儿子说:“皇上创建了基业,并要把基业传给后世子孙,然而我每次在宴会上,却从未听他说过治理国家和图谋久远的谋略,只是说些平生的常事,他的后代恐怕就很危险了吧?他的太平基业也仅就到他个人一身而已,他的子孙真够担忧的呀!你们还可以安然无事。”他又指着自己的几个孙子说道:“你们这一辈人必秧及祸乱!”
后来,经“八王之乱”何曾的孙子何绥被东海王司马越诛杀。他的另一个孙子何嵩哭着说:“我的祖父真是大圣人啊!”管仲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谦寡人,犹尚可疑那?”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那?”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边批:造言感众。)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那?”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边批:所谓无不为也。)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公求饮不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闻乱,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评注:昔吴起杀妻求将,鲁人谮之;乐羊伐中山,对使者食其子,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夫能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测也。天顺中,都指挥马良有宠。良妻亡,上每慰问。适数日不出,上问及,左右以新娶对。上怫然曰:“此厮夫妇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宣德中,金吾卫指挥傅广自宫,请效用内廷。上曰:“此人已三品,更欲何为?自残希进,下法司问罪!”噫!此亦圣人之远见也!)
译文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去看望他,问他道:“您生病了,还有什么话指教我吗?”管仲回答说:“希望君主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齐桓公说:“易牙把他的儿子都烹了,以让我尝尝人肉的味道,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一个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人之常情。易牙连他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能爱大王呢?”齐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阉割了自己,以来侍奉我,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答道:“一个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这是人之常情。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大王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占卜生死、去病除灾,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生死有命,灾病无常,大王不听任命运,固守其本来的常道,而只是依赖常之巫,那么他将因此而骄横跋扈,无所不为。”齐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服事我已经有十五年了,他父亲死的时候他都不愿意回去哭丧,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他连他的父亲都不爱,还能爱大王吗?”齐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齐桓公就把这些人都驱逐走了。
可是不久,齐桓公就觉得饭不香甜,起居不舒服,病魔缠身了,并且,宫中的治理松散了,朝中的秩序也不稳了。这样过了三年,齐桓公说:“管仲是不是太过份了。”于是又把那四个人都召回了宫里。
第二年,齐桓公病了,就是常之巫从中捣的鬼。他从宫中出来对人说:“桓公将在某月某日死。”易牙、竖刁、常之巫他们相互勾结,一起作乱,他们关上宫门,筑起高墙,隔断了宫中同外界的联系。齐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没人给他。卫公子启方带着千户齐民降归了卫国。齐桓公听说他们叛乱了,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流着泪后悔说:“唉,管仲的见识还有不远大的吗?”
伐卫伐莒
齐桓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问故,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色动,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宫,谋未发而闻于国。公怪之,以问管仲。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叹曰:“嘻!日之役者,有执拓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那?”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焉,东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傧者延而进之,分级而立。管仲曰:“子言伐莒那?”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曰伐莒?”对曰:“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优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愀然清静者,——之色;勃然充满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满,此兵革之色。君吁而不吟,所言者伐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意小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
(评注:桓公一举一动,小臣妇女皆能窥之,殆天下之浅人与?是故管于亦以浅辅之。)
译文
齐桓公早朝时与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国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连拜了几拜,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齐桓公很惊奇,问她为什么这样问,那个妃子说:“我望见大王进来的时候,脚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强横的神气,这都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大王看到我,脸色就突然变了,这明显是要攻打卫国。”
第二天早朝时,齐桓公冲着管仲一揖,召他进来。管仲说:“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齐桓公问:“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大王上朝的时候,做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也缓和,见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知道。”
齐桓公与管仲商量伐莒,还没有商量出结果此事就被国人知道了,齐桓公对此事有些奇怪,便以此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有圣人!”齐桓公叹,包了一声,说:“嘻!今天我到城墙上巡视在下边干活的民工,有一个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视我,估计就是他吧?”于是命令这些人重新来服役,并且不得由他人代替。没过多长时间,卫士们带上了一个叫东郭的人。管仲说:“此必是要找的人!”于是,命令迎宾侍者站立台阶两边,把东郭迎接进来。
管仲说:“是您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他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过要伐莒的话,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东郭回答说:“君子善于谋断,小人善于揣测。这是我暗中推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代莒,您怎么去推测呢?”东郭回答道:“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闲自得、宴享喜乐的时候,是钟鼓之色;愁闷悲伤、清静无为的时候,是丧服之色;勃然奋发、踌躇满志的时候,是兵革之色。那一天,我望见国君在城台之上,脸色勃然满志,这是兵革之色。国君嘴动而不发声,所说的是“莒”的口形;国君举手臂而指,指的方向与你所指的都同样是莒国。我私下猜测现在我们周围未臣服的小诸侯国只有莒国,所以这样说。”
臧孙子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王大悦,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患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悦,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归,齐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译文
公元前328年,战国宋君偃自立为王,遭到齐国的反对,并起兵来攻伐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做使者到南方向楚荆求救。楚王十分高兴,很痛快地答应了,可臧孙子却面带忧虑之色地返了回来。他的车夫问他:“你求救而得,应当高兴,怎么还面带忧虑之色呢?”臧孙子说:“宋是小国而齐是大国,为救一个小国而得罪一个大国,这是人所应当忧虑的。可楚王对此却很高兴,便必定是要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坚决地抵抗而使齐国有所削弱,这是对楚国有好处的。”
臧孙子回国后,齐国连拔了宋的五座城市,而楚国的救军也没有来。
南文子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壁一。卫君大悦,君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同交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百、壁一,此小国之礼,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评注:韩、魏不受万家之邑以骄智伯,此亦壁马之遗也。智伯以此蛊卫,而还以自蛊,何哉?)
译文
春秋末期,晋国国王智伯想讨伐卫国,就给卫国国君送去野马四百匹、壁一块。卫国国君十分高兴,朝臣们也都向他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现忧色。卫国国君说:“大国与我们交欢,是一件好事,而你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有出力而得到礼遇,这是不能不察其本意的。四百匹野马和一块壁玉,是小国向大国进献礼品的规格,而晋国这个大国却给我们送来这种规格的礼品,大王你要防备他呀!”卫国君就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上的部队。
以后,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到了卫国边境,见其已有准备,就返了回去,并说:“卫国一定有贤能的人,他能预先知道我的计谋。”
智过-疵
张孟谈因朝智伯而出,遇智过辕门之外。智过入见智伯曰:“二主殆将有变!”君曰:“何如?”对曰:“臣遇孟谈于辕门之外,其志矜,其行高。”智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必不欺也。子勿出于口。”智过出见二主,入说智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今杀之!”智伯曰:“兵著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复言!”智过曰:“不杀,则遂亲之。”智伯门:“来之奈何?”智过曰:“魏桓子之谋臣曰赵葭,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智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智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进去不见。张孟谈(边批:正是智过对手。)闻之,入见襄子曰:“臣遇智过于辕门之外,其视有疑臣之心,入见智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出击,必后之矣。”襄子曰:“诺。”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而擒智伯。智伯身死、国亡、地分,智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评注:按纲目:智果更姓,在智宣子立瑶为后之时,谓瑶“多才而不仁,必灭智宗”其知更早。)智伯行水,魏桓子、韩康子骏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时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合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其言告二子,(边批:蠢人。)二子曰:“此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疑二家而懈于攻赵也,不然,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此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疾趋,知臣得其情故也。”
译文
公元前453年,晋国专权的智伯帅韩康子、魏桓子之兵攻伐赵襄子甚急,赵襄子派大臣张孟谈以朝见智伯为名而私会韩、魏二人,劝说二人联合攻智伯。谋既定,张孟谈又朝拜智伯出来,正被智伯的族人智过在辕门外遇见。智过就进去见智伯说:“魏、韩将有变化。”智伯问:“怎么了?”智过说:“我刚才在辕门外遇到张孟谈,他显得很骛持并且显得很得意。”智伯说:“不对,我已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约好了,打下赵后就三分其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不要妄说。”智过出来后总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见了魏、韩二人,回来对智伯说:“魏韩二人色动意变,一定将不利于大王。不如现在杀了他们!”智伯说:“我们兵驻晋阳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赵而分享好处,怎么能有其它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说了。”智过说道:“如果不杀,就快去亲近他们。”智伯问:“怎么亲近呢?”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菱,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是都能改变他们君主的意见的。大王应当与他们约定,破赵后就封二人一人一座万户的城池。这样,魏韩二人之心可以不变,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智伯说:“破赵后要三分其地,现在又要分给他们两人各万户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这样!”智过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说的话智伯又不听,就逃走了,并改姓辅氏。
张孟谈听说了,就去见赵襄子说:“我在智伯的辕门外遇见了智过,看来他对我有了怀疑。他进去见智伯,出来就改了姓,所以我有这样的怀疑。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后患。”赵襄子说:“好吧。”于是派张孟谈去见魏韩二人,约定晚上杀掉守堤的官兵,然后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被水一冲,都慌着去救水,一阵大乱。这时,魏韩两支军队从两侧围攻,赵襄子率军队正面迎击,大败智伯军队,活擒智伯。
智伯后来被杀,国家也亡了,土地也被赵、魏、韩三分了,智氏满门尽灭,唯有辅氏保存了下来。
在智伯统帅魏韩的军队攻打赵襄子时,曾决水淹晋阳。当时,智伯巡行看水势,魏桓子和韩康子与他同车前往。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是可以亡人国的啊!”魏桓子以时触了触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韩的都邑平阳。
此后,智伯的大臣-疵对智伯说:“韩、魏必定会反叛我们!”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疵回答说:“我是从人情事故上知道的:我们统率韩、魏一起攻赵,而赵亡,必祸及韩、魏。现在约定了胜赵后要三分其地,但在降城已经有日的时候,他二人却忧虑重重,没有一点儿欢喜的表情,这不是反叛还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却把-疵的这些话告诉了魏桓子、韩康子二人,他二人说:“这是谗言的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您怀疑我们二家而松懈对赵的攻伐。不然的话,我们二家岂不是放弃朝夕间即可分赵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难不可成的事情吗?”
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出来后,-疵进去见智伯说:“君主怎么把我说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疵回答说:“我见他们看到我时脸色严肃而急速离走,这是他们知道我已得知他们的实情的缘故。”
诸葛亮
有客至昭烈所,谈论甚惬。诸葛忽入,客遂起如厕。备对亮-客,亮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盼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急追之,已越墙遁矣。
译文
三国时,有一位客人来到昭烈帝刘备的住处,主客二人谈论得十分愉快,这时,诸葛亮忽然走了进来,那位客人就马上起身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说:“我看客人脸上眉飞色舞,而神情似有所畏惧,眼睛看着低处,眼珠子有好几次往四下里乱转,外表露出了好形,内里包藏着邪心,此人必定是曹躁派来的刺客了!”刘备急忙派人去追拿,那人已经翻墙逃跑了。
梅衡湘
少司马梅公衡湘(名国祯,麻城人。)总督三镇。虏酋忽以铁数镒来献,曰:“此沙漠新产也。”公意必无此事,彼幸我驰铁禁耳,乃慰而遣之,即以其铁铸一剑,镌云:“某年月某王赠铁”因檄告诸边:“虏中已产铁矣,不必市釜。”其后虏缺釜,来言旧例,公曰:“汝国既有铁,可自冶也。”外族使者哗言无有,公乃出剑示之。虏使叩头服罪,自是不敢欺公一言。
(评注:按公抚云中,值虏王款塞,以静镇之,遇华人盗夷物者,置之法,夷人于赏额外求增一丝一粟,亦不得也。公一日大出猎,盛张旗帜,令诸将尽甲而从,校射大漠。县令以非时妨稼,心怪之而不敢言。后数日,获虏谍云:虏欲入犯,闻有备中止。令乃叹服。公之心计,非人所及。)
译文
明代的梅国桢(号衡湘)作少司马,也就是兵部侍郎的时候,总督三镇。有一天,外族的酋长忽然献来了数镒铁,并说:“这是沙漠新产的。”梅国桢料想必无此事,只不过是希望对他们松驰不准私自售铁的禁令罢了。于是用安慰、鼓励的话把他们打发走了,随即又用这些铁铸了一把剑,并在剑上镌下这些字:“某年某月某王赠铁”接着便向各边塞发出檄文:“虏中已经产铁,不必再对其出售釜。”
后来,此族因缺釜,派使者来请求仍按旧例,梅国桢说:“你们的国家既然有铁,可以自己冶炼制造呀。”外族使者一本正经地声称他们没有铁,梅国桢便拿出了那把剑给外族使者看。外族使者这才叩头服罪,从此再也不敢对梅国桢说一句谎话了。
魏先生
隋未兵兴,魏先生隐梁、宋间。杨玄感战败,谋主李密亡命雁门,变姓名教授,与先生往来。先生因戏之曰:“观吾子气沮而目乱,心摇而语偷,今方捕蒲山党,得非长者乎?”李公惊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岂不能救我与?”先生曰:“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略,乃乱世之雄杰耳。”(边批:数句道破李密一生,不减许子将之评孟德也。)因极陈帝王将帅与乱世雄杰所以兴废成败,曰:“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李公拂衣而言曰:“竖儒不足与计!”事后脱身西走,所在收兵,终见败覆,降唐复叛,竟以诛夷。
(评注:魏先生高人,更胜严子陵一倍。)
译文
隋朝未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乱,这时,魏先生隐居在梁、宋之间。当隋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战败被杀后,其谋主李密亡命雁门,隐姓埋名,混迹子教书先生之中,并与魏先生有了往来。一天,魏先生用开玩笑的口气对李密说:“观阁下你气色沮丧而目光迷乱,心摇曳而语混浊。现在到处都在搜捕蒲山党人,莫非你就是其党之首李密吗?”李密惊跳而起,拉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然能知道我,难道不能帮助我吗?”魏先生说:“阁下你没有帝王的气度和心胸,也没有将帅的才略,只能是一个乱世中的雄杰。”接着,魏先生向李密非常细致、中肯地分析和论述了帝王将帅与乱世雄杰之所以兴废成败的关系与区别,最后说:“我曾经仰望天文,发现在汾晋之间有圣人出现,你如果能够前往投奔他,将来可以取得富贵。”
听过魏先生的话,李密拂衣而起,不屑他说:“这等凡庸无志的书生,是不足以一块儿商讨大计的!”事后他脱身西走,投奔了瓦岗农民起义军,虽有许多响应者,最终还是失败,降唐以后又叛乱,最后遭到诛杀。
夏翁尤翁
夏翁,江陰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署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嘿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边批:名言可以喻大。)人服其识。
(评注: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山斗。有乡人醉而詈之,公戒仆者勿与较。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始悔之,日:“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但欲存厚,不谓养成其恶,陷人于有过之地也。”议者以为仁人之言。或疑此事与夏、尤二翁相反。子犹曰:不然,醉吾者恶习,理之所有,故可创之使改,若理外之事,亦当以理外容之,智如活水,岂可拘一辙乎!)
译文
夏翁是江陰的大族,有一次他乘船经过市桥下面,一个挑粪的人从桥上把粪倒进了夏翁的船中,粪汤溅到了夏翁的衣服上。那个挑粪的人还是夏翁过去认识的,气得夏翁的仆人们要打那个人,夏翁说:“他的行为出于不知道我经过这里,要是他知道我在这里,怎么会冒犯我呢?”于是用好话安慰了他一番把他放走了,等到夏翁回到家里查看帐簿,这个人欠他三千两银子还没有偿还,想要故意冒犯他来求一死。夏翁就替他毁掉了债券。
长洲尤翁是开当铺的,有一年底的一天,忽然听见外面有吵闹的声音,他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邻人。这时,当铺伙计前来向他诉说道:“这人前些时候拿了些衣服来贷款,现在空着手来取衣服,不但不还钱,还胡乱骂人,哪有这样的道理!”其人悍然不逊,仍然纠缠吵闹不休。尤翁不紧不慢地对这人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不过是年关窘迫而已。这样的小事,值得来吵闹吗?”说着,他让伙计把其人典当的四五件衣物拿出来,指着棉衣说:“这是御寒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说:“这你也拿去为拜年用,其它的东西不是急用,可先留下来。”那人得了二件衣服,一声不哼地走了。然而,当天夜里,这人却死在了别人家里,双方为此打官司有一年。原来,此人因负债过多,事先已服毒,知道尤翁有钱,想讹诈,没达目的,就转移到别人家了。
有人问尤翁:“你怎么能预先知道此事而对他忍让呢?”尤翁说:“我并非预知。但大凡非理相加的人,其中必有所恃,我们在小的地方不忍让,则灾祸必会立即到来。”那人由此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隰斯弥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二面皆畅,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才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谚云:‘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田子将有事,事大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评注:又是隰斯弥一重知微处。)
译文
春秋末期,齐国的隰斯弥曾经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望。三面的视线都畅通无阻,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木所挡住,田成子也没有说什么。
隰斯弥回到家里,让人把树砍倒,斧头刚砍了几下,隰斯弥又不让砍了。他的仆人问:“为何几次变故呀?”隰斯弥说:“谚语云:‘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田成子将要发动大事变了,大事发动之前而我要显示出知道他的细微,我必然要危险了。不伐树,不会有罪;知道人所不能明言的事情,罪就大了,所以,我不伐树。”-
成子-
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壁,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壁,寄之我也。若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壁。孔子闻之,曰:“夫知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成子之谓乎!”
译文
春秋后期,鲁国大夫-成子为和晋国通好而访问晋国。他路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大夫右宰谷臣把他挽留并设家宴招待,宴会上,虽然有家乐助兴,可右宰谷臣的脸上却没有一点儿喜色,喝到最后,右宰谷臣还送给-成子一块壁玉。
等到-成子从晋国回来,路过卫国时,却没有向右宰谷臣辞行,随从问他:“来的时候,右宰谷臣那样盛情地招待你,如今回来你为何不去向他辞行呢?”-成子说:“他设家宴招待我,是要我快乐;排出家乐而自己没有笑容,是告诉我他有忧愁;酒到浓时送给我壁玉,是对我有所寄托。这样看来,卫国难道不是要有变乱吗?”等到他们离开卫国有三十里以后,听说卫国发生了“宁喜之难”即卫国献公因忧患宁喜专权,联合其他大夫发动兵变,擒杀宁喜并陈尸子朝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右宰谷臣也因受牵连而被杀。听到这个消.-成子立即调转车头,回到右宰谷臣的府上,在他灵前三次哭吊,然后才返回。
回到鲁国后,-成子又让人把右宰谷臣妻子和孩子接来,把自己的宅院分出一部分让他们居住,把自己的俸禄分出一部分以供他们的费用,右宰谷臣的儿子长大后,-成子还把那块壁玉送还给了他们。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概他说:“这件事情,从智慧方面可以看出右宰谷臣筹谋的细微,其仁能够对之托孤寄财的,只能是-成子呀!”
庞仲达
&nbs... -->>
(评注:圣无死地,贤无败局;缝祸于渺,迎祥于独;波昏是违,伏机自触。集知微。)
箕子
纣初立,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著,心不盛以上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著,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几,造鹿台,为琼室玉门,狗马奇物充其中,酒池肉林,宫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译文
殷纣王刚即位,生活便开始奢侈起来,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则要求身披锦衣九重、挪雀咛u闶摇;秤姓庋的要求,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灭亡!?p>没过多久,纣王便开始建造鹿台,琼室玉门,豪华富丽,狗马奇物充满其中,还有酒池肉林,宫中街市,供他穷奢极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殷长者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及期弗至,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义不非其主。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译文
周武王占领殷后,听说殷有个淳厚宽让的长者,武王就去拜访他,向他寻问殷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这个长者回答说:“大王想知道这个,那么就让我在中午的时候来告诉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长者却没有来,武王因此很生气,暗暗责怪他。周公说:“我已经知道了,这个长者真是位君子呀!他义不诽主。他故意约会而不至,许诺而不守信,他就是用这个来说明殷之灭亡的原因的呀。他已经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大王了。”
周公太公
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曰:“何族同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伯禽至鲁,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周公曰:“后世其北面事齐乎?夫政不简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曰:“尊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曰:“尊贤而尚亲。”大公曰:“后寝弱矣!”
(评注:二公能断齐、鲁之敝于数百年之后,而不能预为之维;非不欲维也,治道可为者止此耳。虽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后之人而已,故孔子有“变齐、变鲁”之说,陆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则姬、吕之言不验”夫使孔子果行其志,亦不过变令之齐、鲁为昔之齐、鲁,未必有加于二公也。二公之孙子,苟能日儆惧于二公之言,又岂俟孔子出而始议变乎?)
译文
姜太公吕尚被周王封于齐后,过个五个月就来向周王报告说政事安排好了。当时周公摄政,问他道:“怎么这么快?”姜太公说:“我只是简化了他们君臣上下之礼仪,又不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所以政治局面很快得到安定。”而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去,三年才来报告说政事安排好了。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迟呢?”伯禽答道:“我改变了他们的风俗,革除了他们的礼仪,让他亲丧三年而后才能除掉孝服。”周公说:“这样下去,鲁国的后代们会北面事齐、向齐称臣了吧?国政如果繁琐而不简要,尊严而不平易,则百姓们将不能和其君主相亲近;君主如果平易而近民,则民必归附他。”
周公问大公用什么办法治理齐国,大公说道:“尊重贤圣之人而推崇有功绩之人。”周公说:“那么齐国后世必有篡权弑君之臣!”太公反之问周公用什么办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贤圣之人并且尊崇公族亲属。”太公说:“那么,他们公室的势力将逐渐衰弱了!”
辛有
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及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犹秉周礼,仲孙卜东鲁之兴基;其礼先亡,辛有料伊川之戎祸。
译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的时候,周大夫辛有往伊川去,路上见有人披发袒身在田野上祭祀先人,便说:“不及百年,这里将为戎人之地!其礼仪制度先亡呀!”等到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两国果,然把居于陆浑的戎族引诱到了伊川。
何曾
何曾字颖考,常恃武帝宴,退语诸子曰:“主上创业垂统,而吾每宴,乃未闻经国远图,唯说平生常事,后嗣其殆乎?及身而已,此子孙之忧也!汝等犹可获没。”指诸孙曰:“此辈必及于乱!”及绥被诛于东海王越,嵩哭曰:“吾祖其大圣乎!”(嵩、绥皆邵子,曾之孙也。)
译文
何曾字颖考,晋武帝时任大尉,他经常陪着武帝赴宴,回来后告诉几个儿子说:“皇上创建了基业,并要把基业传给后世子孙,然而我每次在宴会上,却从未听他说过治理国家和图谋久远的谋略,只是说些平生的常事,他的后代恐怕就很危险了吧?他的太平基业也仅就到他个人一身而已,他的子孙真够担忧的呀!你们还可以安然无事。”他又指着自己的几个孙子说道:“你们这一辈人必秧及祸乱!”
后来,经“八王之乱”何曾的孙子何绥被东海王司马越诛杀。他的另一个孙子何嵩哭着说:“我的祖父真是大圣人啊!”管仲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谦寡人,犹尚可疑那?”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那?”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边批:造言感众。)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那?”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边批:所谓无不为也。)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公求饮不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闻乱,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评注:昔吴起杀妻求将,鲁人谮之;乐羊伐中山,对使者食其子,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夫能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测也。天顺中,都指挥马良有宠。良妻亡,上每慰问。适数日不出,上问及,左右以新娶对。上怫然曰:“此厮夫妇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宣德中,金吾卫指挥傅广自宫,请效用内廷。上曰:“此人已三品,更欲何为?自残希进,下法司问罪!”噫!此亦圣人之远见也!)
译文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去看望他,问他道:“您生病了,还有什么话指教我吗?”管仲回答说:“希望君主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齐桓公说:“易牙把他的儿子都烹了,以让我尝尝人肉的味道,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一个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人之常情。易牙连他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能爱大王呢?”齐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阉割了自己,以来侍奉我,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答道:“一个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这是人之常情。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大王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占卜生死、去病除灾,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生死有命,灾病无常,大王不听任命运,固守其本来的常道,而只是依赖常之巫,那么他将因此而骄横跋扈,无所不为。”齐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服事我已经有十五年了,他父亲死的时候他都不愿意回去哭丧,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他连他的父亲都不爱,还能爱大王吗?”齐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齐桓公就把这些人都驱逐走了。
可是不久,齐桓公就觉得饭不香甜,起居不舒服,病魔缠身了,并且,宫中的治理松散了,朝中的秩序也不稳了。这样过了三年,齐桓公说:“管仲是不是太过份了。”于是又把那四个人都召回了宫里。
第二年,齐桓公病了,就是常之巫从中捣的鬼。他从宫中出来对人说:“桓公将在某月某日死。”易牙、竖刁、常之巫他们相互勾结,一起作乱,他们关上宫门,筑起高墙,隔断了宫中同外界的联系。齐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没人给他。卫公子启方带着千户齐民降归了卫国。齐桓公听说他们叛乱了,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流着泪后悔说:“唉,管仲的见识还有不远大的吗?”
伐卫伐莒
齐桓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问故,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色动,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宫,谋未发而闻于国。公怪之,以问管仲。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叹曰:“嘻!日之役者,有执拓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那?”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焉,东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傧者延而进之,分级而立。管仲曰:“子言伐莒那?”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曰伐莒?”对曰:“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优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愀然清静者,——之色;勃然充满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满,此兵革之色。君吁而不吟,所言者伐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意小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
(评注:桓公一举一动,小臣妇女皆能窥之,殆天下之浅人与?是故管于亦以浅辅之。)
译文
齐桓公早朝时与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国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连拜了几拜,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齐桓公很惊奇,问她为什么这样问,那个妃子说:“我望见大王进来的时候,脚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强横的神气,这都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大王看到我,脸色就突然变了,这明显是要攻打卫国。”
第二天早朝时,齐桓公冲着管仲一揖,召他进来。管仲说:“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齐桓公问:“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大王上朝的时候,做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也缓和,见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知道。”
齐桓公与管仲商量伐莒,还没有商量出结果此事就被国人知道了,齐桓公对此事有些奇怪,便以此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有圣人!”齐桓公叹,包了一声,说:“嘻!今天我到城墙上巡视在下边干活的民工,有一个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视我,估计就是他吧?”于是命令这些人重新来服役,并且不得由他人代替。没过多长时间,卫士们带上了一个叫东郭的人。管仲说:“此必是要找的人!”于是,命令迎宾侍者站立台阶两边,把东郭迎接进来。
管仲说:“是您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他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过要伐莒的话,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东郭回答说:“君子善于谋断,小人善于揣测。这是我暗中推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代莒,您怎么去推测呢?”东郭回答道:“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闲自得、宴享喜乐的时候,是钟鼓之色;愁闷悲伤、清静无为的时候,是丧服之色;勃然奋发、踌躇满志的时候,是兵革之色。那一天,我望见国君在城台之上,脸色勃然满志,这是兵革之色。国君嘴动而不发声,所说的是“莒”的口形;国君举手臂而指,指的方向与你所指的都同样是莒国。我私下猜测现在我们周围未臣服的小诸侯国只有莒国,所以这样说。”
臧孙子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王大悦,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患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悦,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归,齐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译文
公元前328年,战国宋君偃自立为王,遭到齐国的反对,并起兵来攻伐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做使者到南方向楚荆求救。楚王十分高兴,很痛快地答应了,可臧孙子却面带忧虑之色地返了回来。他的车夫问他:“你求救而得,应当高兴,怎么还面带忧虑之色呢?”臧孙子说:“宋是小国而齐是大国,为救一个小国而得罪一个大国,这是人所应当忧虑的。可楚王对此却很高兴,便必定是要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坚决地抵抗而使齐国有所削弱,这是对楚国有好处的。”
臧孙子回国后,齐国连拔了宋的五座城市,而楚国的救军也没有来。
南文子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壁一。卫君大悦,君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同交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百、壁一,此小国之礼,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评注:韩、魏不受万家之邑以骄智伯,此亦壁马之遗也。智伯以此蛊卫,而还以自蛊,何哉?)
译文
春秋末期,晋国国王智伯想讨伐卫国,就给卫国国君送去野马四百匹、壁一块。卫国国君十分高兴,朝臣们也都向他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现忧色。卫国国君说:“大国与我们交欢,是一件好事,而你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有出力而得到礼遇,这是不能不察其本意的。四百匹野马和一块壁玉,是小国向大国进献礼品的规格,而晋国这个大国却给我们送来这种规格的礼品,大王你要防备他呀!”卫国君就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上的部队。
以后,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到了卫国边境,见其已有准备,就返了回去,并说:“卫国一定有贤能的人,他能预先知道我的计谋。”
智过-疵
张孟谈因朝智伯而出,遇智过辕门之外。智过入见智伯曰:“二主殆将有变!”君曰:“何如?”对曰:“臣遇孟谈于辕门之外,其志矜,其行高。”智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必不欺也。子勿出于口。”智过出见二主,入说智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今杀之!”智伯曰:“兵著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复言!”智过曰:“不杀,则遂亲之。”智伯门:“来之奈何?”智过曰:“魏桓子之谋臣曰赵葭,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智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智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进去不见。张孟谈(边批:正是智过对手。)闻之,入见襄子曰:“臣遇智过于辕门之外,其视有疑臣之心,入见智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出击,必后之矣。”襄子曰:“诺。”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而擒智伯。智伯身死、国亡、地分,智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评注:按纲目:智果更姓,在智宣子立瑶为后之时,谓瑶“多才而不仁,必灭智宗”其知更早。)智伯行水,魏桓子、韩康子骏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时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合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其言告二子,(边批:蠢人。)二子曰:“此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疑二家而懈于攻赵也,不然,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此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疾趋,知臣得其情故也。”
译文
公元前453年,晋国专权的智伯帅韩康子、魏桓子之兵攻伐赵襄子甚急,赵襄子派大臣张孟谈以朝见智伯为名而私会韩、魏二人,劝说二人联合攻智伯。谋既定,张孟谈又朝拜智伯出来,正被智伯的族人智过在辕门外遇见。智过就进去见智伯说:“魏、韩将有变化。”智伯问:“怎么了?”智过说:“我刚才在辕门外遇到张孟谈,他显得很骛持并且显得很得意。”智伯说:“不对,我已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约好了,打下赵后就三分其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不要妄说。”智过出来后总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见了魏、韩二人,回来对智伯说:“魏韩二人色动意变,一定将不利于大王。不如现在杀了他们!”智伯说:“我们兵驻晋阳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赵而分享好处,怎么能有其它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说了。”智过说道:“如果不杀,就快去亲近他们。”智伯问:“怎么亲近呢?”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菱,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是都能改变他们君主的意见的。大王应当与他们约定,破赵后就封二人一人一座万户的城池。这样,魏韩二人之心可以不变,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智伯说:“破赵后要三分其地,现在又要分给他们两人各万户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这样!”智过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说的话智伯又不听,就逃走了,并改姓辅氏。
张孟谈听说了,就去见赵襄子说:“我在智伯的辕门外遇见了智过,看来他对我有了怀疑。他进去见智伯,出来就改了姓,所以我有这样的怀疑。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后患。”赵襄子说:“好吧。”于是派张孟谈去见魏韩二人,约定晚上杀掉守堤的官兵,然后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被水一冲,都慌着去救水,一阵大乱。这时,魏韩两支军队从两侧围攻,赵襄子率军队正面迎击,大败智伯军队,活擒智伯。
智伯后来被杀,国家也亡了,土地也被赵、魏、韩三分了,智氏满门尽灭,唯有辅氏保存了下来。
在智伯统帅魏韩的军队攻打赵襄子时,曾决水淹晋阳。当时,智伯巡行看水势,魏桓子和韩康子与他同车前往。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是可以亡人国的啊!”魏桓子以时触了触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韩的都邑平阳。
此后,智伯的大臣-疵对智伯说:“韩、魏必定会反叛我们!”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疵回答说:“我是从人情事故上知道的:我们统率韩、魏一起攻赵,而赵亡,必祸及韩、魏。现在约定了胜赵后要三分其地,但在降城已经有日的时候,他二人却忧虑重重,没有一点儿欢喜的表情,这不是反叛还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却把-疵的这些话告诉了魏桓子、韩康子二人,他二人说:“这是谗言的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您怀疑我们二家而松懈对赵的攻伐。不然的话,我们二家岂不是放弃朝夕间即可分赵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难不可成的事情吗?”
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出来后,-疵进去见智伯说:“君主怎么把我说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疵回答说:“我见他们看到我时脸色严肃而急速离走,这是他们知道我已得知他们的实情的缘故。”
诸葛亮
有客至昭烈所,谈论甚惬。诸葛忽入,客遂起如厕。备对亮-客,亮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盼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急追之,已越墙遁矣。
译文
三国时,有一位客人来到昭烈帝刘备的住处,主客二人谈论得十分愉快,这时,诸葛亮忽然走了进来,那位客人就马上起身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说:“我看客人脸上眉飞色舞,而神情似有所畏惧,眼睛看着低处,眼珠子有好几次往四下里乱转,外表露出了好形,内里包藏着邪心,此人必定是曹躁派来的刺客了!”刘备急忙派人去追拿,那人已经翻墙逃跑了。
梅衡湘
少司马梅公衡湘(名国祯,麻城人。)总督三镇。虏酋忽以铁数镒来献,曰:“此沙漠新产也。”公意必无此事,彼幸我驰铁禁耳,乃慰而遣之,即以其铁铸一剑,镌云:“某年月某王赠铁”因檄告诸边:“虏中已产铁矣,不必市釜。”其后虏缺釜,来言旧例,公曰:“汝国既有铁,可自冶也。”外族使者哗言无有,公乃出剑示之。虏使叩头服罪,自是不敢欺公一言。
(评注:按公抚云中,值虏王款塞,以静镇之,遇华人盗夷物者,置之法,夷人于赏额外求增一丝一粟,亦不得也。公一日大出猎,盛张旗帜,令诸将尽甲而从,校射大漠。县令以非时妨稼,心怪之而不敢言。后数日,获虏谍云:虏欲入犯,闻有备中止。令乃叹服。公之心计,非人所及。)
译文
明代的梅国桢(号衡湘)作少司马,也就是兵部侍郎的时候,总督三镇。有一天,外族的酋长忽然献来了数镒铁,并说:“这是沙漠新产的。”梅国桢料想必无此事,只不过是希望对他们松驰不准私自售铁的禁令罢了。于是用安慰、鼓励的话把他们打发走了,随即又用这些铁铸了一把剑,并在剑上镌下这些字:“某年某月某王赠铁”接着便向各边塞发出檄文:“虏中已经产铁,不必再对其出售釜。”
后来,此族因缺釜,派使者来请求仍按旧例,梅国桢说:“你们的国家既然有铁,可以自己冶炼制造呀。”外族使者一本正经地声称他们没有铁,梅国桢便拿出了那把剑给外族使者看。外族使者这才叩头服罪,从此再也不敢对梅国桢说一句谎话了。
魏先生
隋未兵兴,魏先生隐梁、宋间。杨玄感战败,谋主李密亡命雁门,变姓名教授,与先生往来。先生因戏之曰:“观吾子气沮而目乱,心摇而语偷,今方捕蒲山党,得非长者乎?”李公惊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岂不能救我与?”先生曰:“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略,乃乱世之雄杰耳。”(边批:数句道破李密一生,不减许子将之评孟德也。)因极陈帝王将帅与乱世雄杰所以兴废成败,曰:“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李公拂衣而言曰:“竖儒不足与计!”事后脱身西走,所在收兵,终见败覆,降唐复叛,竟以诛夷。
(评注:魏先生高人,更胜严子陵一倍。)
译文
隋朝未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乱,这时,魏先生隐居在梁、宋之间。当隋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战败被杀后,其谋主李密亡命雁门,隐姓埋名,混迹子教书先生之中,并与魏先生有了往来。一天,魏先生用开玩笑的口气对李密说:“观阁下你气色沮丧而目光迷乱,心摇曳而语混浊。现在到处都在搜捕蒲山党人,莫非你就是其党之首李密吗?”李密惊跳而起,拉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然能知道我,难道不能帮助我吗?”魏先生说:“阁下你没有帝王的气度和心胸,也没有将帅的才略,只能是一个乱世中的雄杰。”接着,魏先生向李密非常细致、中肯地分析和论述了帝王将帅与乱世雄杰之所以兴废成败的关系与区别,最后说:“我曾经仰望天文,发现在汾晋之间有圣人出现,你如果能够前往投奔他,将来可以取得富贵。”
听过魏先生的话,李密拂衣而起,不屑他说:“这等凡庸无志的书生,是不足以一块儿商讨大计的!”事后他脱身西走,投奔了瓦岗农民起义军,虽有许多响应者,最终还是失败,降唐以后又叛乱,最后遭到诛杀。
夏翁尤翁
夏翁,江陰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署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嘿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边批:名言可以喻大。)人服其识。
(评注: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山斗。有乡人醉而詈之,公戒仆者勿与较。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始悔之,日:“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但欲存厚,不谓养成其恶,陷人于有过之地也。”议者以为仁人之言。或疑此事与夏、尤二翁相反。子犹曰:不然,醉吾者恶习,理之所有,故可创之使改,若理外之事,亦当以理外容之,智如活水,岂可拘一辙乎!)
译文
夏翁是江陰的大族,有一次他乘船经过市桥下面,一个挑粪的人从桥上把粪倒进了夏翁的船中,粪汤溅到了夏翁的衣服上。那个挑粪的人还是夏翁过去认识的,气得夏翁的仆人们要打那个人,夏翁说:“他的行为出于不知道我经过这里,要是他知道我在这里,怎么会冒犯我呢?”于是用好话安慰了他一番把他放走了,等到夏翁回到家里查看帐簿,这个人欠他三千两银子还没有偿还,想要故意冒犯他来求一死。夏翁就替他毁掉了债券。
长洲尤翁是开当铺的,有一年底的一天,忽然听见外面有吵闹的声音,他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邻人。这时,当铺伙计前来向他诉说道:“这人前些时候拿了些衣服来贷款,现在空着手来取衣服,不但不还钱,还胡乱骂人,哪有这样的道理!”其人悍然不逊,仍然纠缠吵闹不休。尤翁不紧不慢地对这人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不过是年关窘迫而已。这样的小事,值得来吵闹吗?”说着,他让伙计把其人典当的四五件衣物拿出来,指着棉衣说:“这是御寒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说:“这你也拿去为拜年用,其它的东西不是急用,可先留下来。”那人得了二件衣服,一声不哼地走了。然而,当天夜里,这人却死在了别人家里,双方为此打官司有一年。原来,此人因负债过多,事先已服毒,知道尤翁有钱,想讹诈,没达目的,就转移到别人家了。
有人问尤翁:“你怎么能预先知道此事而对他忍让呢?”尤翁说:“我并非预知。但大凡非理相加的人,其中必有所恃,我们在小的地方不忍让,则灾祸必会立即到来。”那人由此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隰斯弥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二面皆畅,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才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谚云:‘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田子将有事,事大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评注:又是隰斯弥一重知微处。)
译文
春秋末期,齐国的隰斯弥曾经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望。三面的视线都畅通无阻,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木所挡住,田成子也没有说什么。
隰斯弥回到家里,让人把树砍倒,斧头刚砍了几下,隰斯弥又不让砍了。他的仆人问:“为何几次变故呀?”隰斯弥说:“谚语云:‘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田成子将要发动大事变了,大事发动之前而我要显示出知道他的细微,我必然要危险了。不伐树,不会有罪;知道人所不能明言的事情,罪就大了,所以,我不伐树。”-
成子-
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壁,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壁,寄之我也。若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壁。孔子闻之,曰:“夫知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成子之谓乎!”
译文
春秋后期,鲁国大夫-成子为和晋国通好而访问晋国。他路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大夫右宰谷臣把他挽留并设家宴招待,宴会上,虽然有家乐助兴,可右宰谷臣的脸上却没有一点儿喜色,喝到最后,右宰谷臣还送给-成子一块壁玉。
等到-成子从晋国回来,路过卫国时,却没有向右宰谷臣辞行,随从问他:“来的时候,右宰谷臣那样盛情地招待你,如今回来你为何不去向他辞行呢?”-成子说:“他设家宴招待我,是要我快乐;排出家乐而自己没有笑容,是告诉我他有忧愁;酒到浓时送给我壁玉,是对我有所寄托。这样看来,卫国难道不是要有变乱吗?”等到他们离开卫国有三十里以后,听说卫国发生了“宁喜之难”即卫国献公因忧患宁喜专权,联合其他大夫发动兵变,擒杀宁喜并陈尸子朝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右宰谷臣也因受牵连而被杀。听到这个消.-成子立即调转车头,回到右宰谷臣的府上,在他灵前三次哭吊,然后才返回。
回到鲁国后,-成子又让人把右宰谷臣妻子和孩子接来,把自己的宅院分出一部分让他们居住,把自己的俸禄分出一部分以供他们的费用,右宰谷臣的儿子长大后,-成子还把那块壁玉送还给了他们。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概他说:“这件事情,从智慧方面可以看出右宰谷臣筹谋的细微,其仁能够对之托孤寄财的,只能是-成子呀!”
庞仲达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