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法师给的糖果,真是有大效果。怀着对初禅境界的向往,大家都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许多人在心底里都认为,法师讲得这么细,肯定是初禅的过来人。
既然我们的师父都是过来人,那么我们也有可能达到。要知道,这不仅是圣位,摆脱生死之位,也是乐位,是人生自在幸福的境界。
作为目标管理的诀窍,激励大家的也许并不是高大上的口号与神圣的信仰。也许,是大家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如同那位巨富王老板所说:先挣它一个亿。
这些修行的人,把这个初禅的目标,当成了可以达到的目标,从晚上开始,大家都好像钻入茅篷打坐去了,我也没看到万师兄,不知道他在干啥,只好一个人打起坐来。
虽然目标清晰,但打坐时的状态,依旧故我,不见多少起色。第二天起床后,发现大家,有眼睛红的,有脸色倦的,估计昨天打坐用力过猛所致。
“要说我这个老人呢,痴长了些岁数,从功夫来讲,比好多年轻人都不如。我没什么资格说二禅以后的事,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学术的严谨性,我还得要按经典所示,把四禅八定讲完。”
不知道他是自谦还是客气,反正人家好像承认了,他至少进入了初禅阶段,这可是不得了的成就了。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他的话之所以好懂,相比经典更直白。我想,即使他自己功夫没到,那些功夫到了的人,也曾经在他身边,他见识过,所以就讲得生动。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过,第二禅的禅定,仍有爱、慢、邪见、疑等烦恼覆盖于心,破坏定心。”
这个名称好,“圣默然定”,默然是表象,一个圣字,就决定了不同凡响。经典上讲二禅,也叫“定生喜乐”。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在修习第三禅定时,有三种现象必须注意:心易转微细转沉没,当此现象出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心大发动时,应予收摄抑止。心生迷闷时应想念佛法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整顺畅,即住于第三禅。”
这是最快乐的禅境,不知道,那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是否是从这里示现他的境界。
“初禅与二禅的喜,如热极时清凉水洗手洗面;三禅的乐,则如热极之时,举身浸浴于大凉池中。初禅有觉观,所以乐不遍身;二禅有大喜,乐也不能遍身;三禅已除前障,所以乐能遍身。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三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所谓支,相当于特征,确定三禅定义的几个方面。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由禅到定,名词变了,境界也变了。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当然,第四禅是进入四无色定的转折点。”
原来是这个原因,超越色界之关节点。我看过某位法师讲解经典的一本书,他认为,初、二、三禅,虽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将心摄止,仍易起念头。到第四禅时,呼吸已从细、长、缓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净。到了此一阶段的禅者,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随意易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修之则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尽等“六通”,求之易得。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舍:舍掉三禅的乐。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我发现,以上四禅,都有一个特点:一心,就是处于之中的意思。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就这境界还属于外道,普通人怕是连这外道都要羡慕吧?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虽已离欲,但他们仍有身体,死后则生于仍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故称为仅有色身而无物欲的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者统称四空处定。入四空处,则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界天。”
所谓心外无法,超越物质世界后,下面就进入纯粹精神世界,或者说心的世界了。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即是没有物质与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五蕴只消除了一蕴,不早着呢。
“在西藏,有些经过长期修行禅定的人,到某种程度时,会志愿舍离色身,入定之后,便脱化而去。不过,尚有色身的时候,也能修成无色定的:先将心念观想色身中的虚空,色身的细胞,如藕中空,此空渐渐扩大,最后便只见虚空不见色身。色身空了,色身所处的环境也空,再无物质世界... -->>
法师给的糖果,真是有大效果。怀着对初禅境界的向往,大家都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许多人在心底里都认为,法师讲得这么细,肯定是初禅的过来人。
既然我们的师父都是过来人,那么我们也有可能达到。要知道,这不仅是圣位,摆脱生死之位,也是乐位,是人生自在幸福的境界。
作为目标管理的诀窍,激励大家的也许并不是高大上的口号与神圣的信仰。也许,是大家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如同那位巨富王老板所说:先挣它一个亿。
这些修行的人,把这个初禅的目标,当成了可以达到的目标,从晚上开始,大家都好像钻入茅篷打坐去了,我也没看到万师兄,不知道他在干啥,只好一个人打起坐来。
虽然目标清晰,但打坐时的状态,依旧故我,不见多少起色。第二天起床后,发现大家,有眼睛红的,有脸色倦的,估计昨天打坐用力过猛所致。
“要说我这个老人呢,痴长了些岁数,从功夫来讲,比好多年轻人都不如。我没什么资格说二禅以后的事,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学术的严谨性,我还得要按经典所示,把四禅八定讲完。”
不知道他是自谦还是客气,反正人家好像承认了,他至少进入了初禅阶段,这可是不得了的成就了。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他的话之所以好懂,相比经典更直白。我想,即使他自己功夫没到,那些功夫到了的人,也曾经在他身边,他见识过,所以就讲得生动。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过,第二禅的禅定,仍有爱、慢、邪见、疑等烦恼覆盖于心,破坏定心。”
这个名称好,“圣默然定”,默然是表象,一个圣字,就决定了不同凡响。经典上讲二禅,也叫“定生喜乐”。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在修习第三禅定时,有三种现象必须注意:心易转微细转沉没,当此现象出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心大发动时,应予收摄抑止。心生迷闷时应想念佛法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整顺畅,即住于第三禅。”
这是最快乐的禅境,不知道,那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是否是从这里示现他的境界。
“初禅与二禅的喜,如热极时清凉水洗手洗面;三禅的乐,则如热极之时,举身浸浴于大凉池中。初禅有觉观,所以乐不遍身;二禅有大喜,乐也不能遍身;三禅已除前障,所以乐能遍身。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三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所谓支,相当于特征,确定三禅定义的几个方面。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由禅到定,名词变了,境界也变了。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当然,第四禅是进入四无色定的转折点。”
原来是这个原因,超越色界之关节点。我看过某位法师讲解经典的一本书,他认为,初、二、三禅,虽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将心摄止,仍易起念头。到第四禅时,呼吸已从细、长、缓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净。到了此一阶段的禅者,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随意易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修之则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尽等“六通”,求之易得。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舍:舍掉三禅的乐。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我发现,以上四禅,都有一个特点:一心,就是处于之中的意思。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就这境界还属于外道,普通人怕是连这外道都要羡慕吧?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虽已离欲,但他们仍有身体,死后则生于仍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故称为仅有色身而无物欲的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者统称四空处定。入四空处,则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界天。”
所谓心外无法,超越物质世界后,下面就进入纯粹精神世界,或者说心的世界了。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即是没有物质与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五蕴只消除了一蕴,不早着呢。
“在西藏,有些经过长期修行禅定的人,到某种程度时,会志愿舍离色身,入定之后,便脱化而去。不过,尚有色身的时候,也能修成无色定的:先将心念观想色身中的虚空,色身的细胞,如藕中空,此空渐渐扩大,最后便只见虚空不见色身。色身空了,色身所处的环境也空,再无物质世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