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天法露师传话来说,你们中有些人,要参加打七的,要我多给你们讲点基本常识。我看,你们中有聪明人,整天这原则那理论,搞得不亦乐乎,还有讲定境讲空性的。都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别说盲人摸象了,象都没见到过,更没摸到过,怎么可以随意乱说呢?”
他好像是在说我跟万师兄吧?我总有一个感觉,他仿佛能够猜透我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如果他真有这个功能,我的天,这就神通啊。
我听说佛教中有一个他心通,就是能够在瞬间看穿别人的想法。如果哪个有这个功能,所有心理分析大师,都是他手下败将。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我不对未经证实的事情,轻易下结论。我不讨厌复杂的问题,我反对问题简单化。我宁愿多走一些路去思索或者实践,不愿意迷信。
这是一种自信,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及实际磨炼的自信。我觉得,只要我努力,就能够理解复杂的东西。
当然,在我们这一堆学法的人中,有一群单纯迷信的人。也不是说他们不对,历史上有些大师,最开始入门,都是从迷信来的。但是,把迷信当成习惯,是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没有思维上的自信。
比如,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太快,一些老人在理解这个社会时,出现了障碍。他们本来思维模式就比较单一,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比较少,他们不会系统地分析整理各种现象和观点。这种情况出现后,他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把一切现象简化,通过贴标签的方式,便于理解。
这就容易被人利用,被喊口号的利用,被煽情的利用,被鼓吹道德假象的人利用。
多次上当和被骗后,他们容易产生两种应激反应。第一,凡是我不好理解的东西,我就拒绝接受,我就反对。反对一切复杂的东西。这就象小孩子听课,如果暂时没听懂这个老师所讲的东西,就发自内心地拒绝它,讨厌这个老师。
听说这几年,西方因为白左教育,也出现了一大堆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他们对所有进步与新东西,都采取敌视与拒绝的态度。比如,不管专家解释多少次,手机基站幅射对人体无害,甚至给出了国家标准与技术指标,由于他们看不懂,就觉得别人在骗他。于是游行示威,反对进步。
我反对,一切我不理解的东西,我都本能地反对。后果是,社会总得照顾那些理解能力最低的人,整个社会进步受阻,发展水平被普遍拉低。向最下方看齐,是白左反进步的实质。
第二种反应,就是情感驱动型接受。人不可能拒绝所有东西,人都有追求。这种理解能力受限的人士,总是采用共情原理,用立场来理解情感,用是非作简单判断。这是典型的情感驱动型。
比如孩子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孩子首先判断,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做的一切都好,包括杀人,都是英雄。坏人做的一切都坏,包括送礼物。
判断倒是简化了,但人类的智商,岂不是拉低到儿童水平?
我看过历史,深知伟大人物不被理解的痛苦。既然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理解他的作为。他虽然为绝大部分人奋斗,但却经常受大众的批评。
为了照顾大众那可怜的理解能力,他们为了做成事业,只好编瞎话,大众反而信了。比如什么天降神圣,比如祥瑞以及神仙入梦等。
走神了半天,被老和尚一句话搞回了神。
“打七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有的可能要说,要有慈悲心,有的说要有信心,要有坚持的决心,要有正见,要有正勤。总之,恨不得把佛经上看到的话,都重复说一遍。有用吗?”
这是真实问题啊,我们正是这样的状态。
“没用啊,菩萨们。搞来搞去,脚不点地,走不了路的。下来闲谈时,跟一位居士谈话,他说打七前,守戒最重要,有点沾边了,但是,谈何容易呢?戒律这么多,你做得到吗?我这八十几岁的人,一天都要犯几次戒,你们有那本事?”
他所说的戒,除了原始佛教经典中所说戒律,还包括百丈清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戒,只有全部做到,才算得上戒成道成,那是圣人才做得到的事。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实际,我今天先给大家讲两个老规矩,这两个老规矩,是大家约束身心的入手处。不要小看它哟,人人都好像做得到,一辈子都做不完呢。”
他给我们讲法,正如他所说,相当于在打七前,给我们做准备动作。这种最基础的准备动作,往往最为重要。比如在部队训练,讲进攻队形,先得学会爬,学好匍匐前进。保存自己,才谈得上消灭敌人。
“我要讲的第一条,就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你们到过许多庙子,进殿前,门边贴了纸条,叫止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仅是进庙修行的时候,就是平时生活的进修,也要少说话。这一点,大家不要以为容易做到,越年轻的越做不到。年纪大的好像能够做到,其实也不是,就是精力不够了,说不了那多话,心里还是想说的。”
按佛教原理,只要心里还想着这事,就意味着戒不完整。
“有人想问了,为什么要少说话呢?我今天把这事的原因给大家讲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第一条原因是: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尽力修睦十善业,积聚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能够避免辛劳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散失掉,也可防止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害,在较大的水平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大概的意思是减少障碍,避免麻烦的意思。因为在人群中,总是相互影响的,减少这种影响,是保持清静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谚语有谓人平不语,程度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因为心坎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好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切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阐明他简直还没有觉醒,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离生逝世出三界之心。”
假如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愧疚,必定会爱护时间,把精神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未免对他人的害处远弘远于利益,而且又缺少真挚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损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化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协调,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损坏了处死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作了恶劣的修学氛围,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人群中有矛盾,大多是由言语引发的。况且,语言是内心的表达,内心没干净,好话也就不纯粹了。你以为的好话,或许对另外的人来说,就是坏话。
“第三个原因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工夫。凡夫烦恼习气很重,碰到不满意如意的事件就会发怨言,看人不悦目就想去纠君子、批评人。譬如见人谈话太大声,就想去禁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暴,发出宏大的声音,又想去改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驳他。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受,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缓缓地就会做到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步就会理解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徐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别人赞扬你,你骄傲自满,别人批评你,你怨恨愤怒,这都是烦恼。而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超脱出烦恼。
“我要说的第四个原因是,可以晋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乐,是依教奉行的表示,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很多。”
近代有季羡林先生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如果做到这一点,恐怕话就少多了。更不要说废话,浪费自己与别的时间。古代许多高手,表现出来都是木讷的,老子也推崇沉默寡言。大道唯一,高手们在表现上看,大约有相同的特征。
“第五是能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由于止语,受到别人的烦扰会比拟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的起心动念,懊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敏捷地觉察... -->>
“前天法露师传话来说,你们中有些人,要参加打七的,要我多给你们讲点基本常识。我看,你们中有聪明人,整天这原则那理论,搞得不亦乐乎,还有讲定境讲空性的。都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别说盲人摸象了,象都没见到过,更没摸到过,怎么可以随意乱说呢?”
他好像是在说我跟万师兄吧?我总有一个感觉,他仿佛能够猜透我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如果他真有这个功能,我的天,这就神通啊。
我听说佛教中有一个他心通,就是能够在瞬间看穿别人的想法。如果哪个有这个功能,所有心理分析大师,都是他手下败将。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我不对未经证实的事情,轻易下结论。我不讨厌复杂的问题,我反对问题简单化。我宁愿多走一些路去思索或者实践,不愿意迷信。
这是一种自信,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及实际磨炼的自信。我觉得,只要我努力,就能够理解复杂的东西。
当然,在我们这一堆学法的人中,有一群单纯迷信的人。也不是说他们不对,历史上有些大师,最开始入门,都是从迷信来的。但是,把迷信当成习惯,是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没有思维上的自信。
比如,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太快,一些老人在理解这个社会时,出现了障碍。他们本来思维模式就比较单一,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比较少,他们不会系统地分析整理各种现象和观点。这种情况出现后,他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把一切现象简化,通过贴标签的方式,便于理解。
这就容易被人利用,被喊口号的利用,被煽情的利用,被鼓吹道德假象的人利用。
多次上当和被骗后,他们容易产生两种应激反应。第一,凡是我不好理解的东西,我就拒绝接受,我就反对。反对一切复杂的东西。这就象小孩子听课,如果暂时没听懂这个老师所讲的东西,就发自内心地拒绝它,讨厌这个老师。
听说这几年,西方因为白左教育,也出现了一大堆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他们对所有进步与新东西,都采取敌视与拒绝的态度。比如,不管专家解释多少次,手机基站幅射对人体无害,甚至给出了国家标准与技术指标,由于他们看不懂,就觉得别人在骗他。于是游行示威,反对进步。
我反对,一切我不理解的东西,我都本能地反对。后果是,社会总得照顾那些理解能力最低的人,整个社会进步受阻,发展水平被普遍拉低。向最下方看齐,是白左反进步的实质。
第二种反应,就是情感驱动型接受。人不可能拒绝所有东西,人都有追求。这种理解能力受限的人士,总是采用共情原理,用立场来理解情感,用是非作简单判断。这是典型的情感驱动型。
比如孩子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孩子首先判断,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做的一切都好,包括杀人,都是英雄。坏人做的一切都坏,包括送礼物。
判断倒是简化了,但人类的智商,岂不是拉低到儿童水平?
我看过历史,深知伟大人物不被理解的痛苦。既然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理解他的作为。他虽然为绝大部分人奋斗,但却经常受大众的批评。
为了照顾大众那可怜的理解能力,他们为了做成事业,只好编瞎话,大众反而信了。比如什么天降神圣,比如祥瑞以及神仙入梦等。
走神了半天,被老和尚一句话搞回了神。
“打七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有的可能要说,要有慈悲心,有的说要有信心,要有坚持的决心,要有正见,要有正勤。总之,恨不得把佛经上看到的话,都重复说一遍。有用吗?”
这是真实问题啊,我们正是这样的状态。
“没用啊,菩萨们。搞来搞去,脚不点地,走不了路的。下来闲谈时,跟一位居士谈话,他说打七前,守戒最重要,有点沾边了,但是,谈何容易呢?戒律这么多,你做得到吗?我这八十几岁的人,一天都要犯几次戒,你们有那本事?”
他所说的戒,除了原始佛教经典中所说戒律,还包括百丈清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戒,只有全部做到,才算得上戒成道成,那是圣人才做得到的事。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实际,我今天先给大家讲两个老规矩,这两个老规矩,是大家约束身心的入手处。不要小看它哟,人人都好像做得到,一辈子都做不完呢。”
他给我们讲法,正如他所说,相当于在打七前,给我们做准备动作。这种最基础的准备动作,往往最为重要。比如在部队训练,讲进攻队形,先得学会爬,学好匍匐前进。保存自己,才谈得上消灭敌人。
“我要讲的第一条,就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你们到过许多庙子,进殿前,门边贴了纸条,叫止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仅是进庙修行的时候,就是平时生活的进修,也要少说话。这一点,大家不要以为容易做到,越年轻的越做不到。年纪大的好像能够做到,其实也不是,就是精力不够了,说不了那多话,心里还是想说的。”
按佛教原理,只要心里还想着这事,就意味着戒不完整。
“有人想问了,为什么要少说话呢?我今天把这事的原因给大家讲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第一条原因是: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尽力修睦十善业,积聚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能够避免辛劳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散失掉,也可防止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害,在较大的水平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大概的意思是减少障碍,避免麻烦的意思。因为在人群中,总是相互影响的,减少这种影响,是保持清静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谚语有谓人平不语,程度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因为心坎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好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切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阐明他简直还没有觉醒,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离生逝世出三界之心。”
假如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愧疚,必定会爱护时间,把精神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未免对他人的害处远弘远于利益,而且又缺少真挚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损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化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协调,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损坏了处死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作了恶劣的修学氛围,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人群中有矛盾,大多是由言语引发的。况且,语言是内心的表达,内心没干净,好话也就不纯粹了。你以为的好话,或许对另外的人来说,就是坏话。
“第三个原因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工夫。凡夫烦恼习气很重,碰到不满意如意的事件就会发怨言,看人不悦目就想去纠君子、批评人。譬如见人谈话太大声,就想去禁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暴,发出宏大的声音,又想去改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驳他。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受,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缓缓地就会做到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步就会理解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徐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别人赞扬你,你骄傲自满,别人批评你,你怨恨愤怒,这都是烦恼。而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超脱出烦恼。
“我要说的第四个原因是,可以晋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乐,是依教奉行的表示,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很多。”
近代有季羡林先生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如果做到这一点,恐怕话就少多了。更不要说废话,浪费自己与别的时间。古代许多高手,表现出来都是木讷的,老子也推崇沉默寡言。大道唯一,高手们在表现上看,大约有相同的特征。
“第五是能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由于止语,受到别人的烦扰会比拟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的起心动念,懊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敏捷地觉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