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们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画面了。我补充到:“还有这种开一枪后自己再开车超过子弹的情节,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子弹半路还拐了一个弯。拉风是非常拉风了,但你有没有考虑物理学的感受?”
万老师为了证明他确实也看过这些,或者他曾经爱看,或者陪着女儿看,反正他也插话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这种:为了能够达到进球的目的,汤姆猫甚至能够直接改变现实,让球桌不动而洞随意拉动,这种能力快和上帝有一拼了。”
当然,他毕竟是个哲学教授,他还会给出理论总结:“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我们活在三次元世界,而动画人物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所以它们的物理法则有没有可能和我们的不一样?”
小胡说到:“所以,这种情况,我经过总结,当然也参考了许多网友的意见,大概这里面有十大规律,值得我们注意。”
我们顿时新鲜起来,他这是要发布研究成果了。
“首先说,这十大规律,是参考了许多别人的研究成果,不是我独创的,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听着他严肃的口气,一本正经地说胡话,本身就是一种幽默。
“动画第一定律:任何悬浮在空中的个体,除非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处境,否则会继续保持悬浮。举例如下:动画片里无数的搞笑桥段都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往下看。这个定律可以说是动画片里的支柱性定律,常见于一个角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到屋顶、窗户和悬崖外。只要片中的角色不往下看,他就能克服万有引力在半空中如履平地。但是当角色发觉自己的状况后,重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换句话说:开始倒霉了。”
很有意思,大量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果真,这样的场景,在卡通里,经常出现。
“动画第二定律:任何运动中的个体将会趋向于继续保持运动,除非有其他固体介入。解释如下:在这个定律中,卡通人物可以具有无限的速度,只有电线杆和巨型石头等坚硬固体才能阻止他们的运动。该定律有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在高速运动中,角色的停止非常突然。正常人遇到这种急停的情况有可能会当场死亡。”
那永远不死的老鼠和永远不死的猫,就是因为这个定律而长生的。
“动画第三定律:任何个体在穿过固体后,都会留下与其身体轮廓相符合的穿孔。这个非常好理解,就是卡通角色在追逐的过程中穿过雪堆、窗帘、木板等物体后,在上面留下了自己完整的轮廓——从耳朵到胡须一个都不会少。所以要说真正的人体描边大师,非卡通人物莫属。”
越听越有意思了,我和万老师不仅在脑补画面,并且都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动画情节,也说了出来。
“动画第四定律:物体从20层楼掉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大于或等于,将其从窗台上扔下来的人从20层楼梯螺旋向下奔跑到一楼,再把它接住所需要的时间。这个定律描述得非常详细,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没有卡通角色爬楼
梯的速度快。”
我刚才也讲了个爬楼梯的故事,但那是生活化的。如果在动画里的情节,搬入生活中,有实现的可能吗?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小胡回应到:“为此,我专门做过计算,如果从80米高的楼上推下一个花瓶,想要在花瓶摔坏之前走楼梯接住它,自己需要以每小时144公里的速度奔跑。”
我和万老师大笑起来,小胡这是对动画是真爱啊,要不然,他怎么认真到,真去运算这个速度呢?
“动画第五定律:恐惧可以将所有的重力法则否定。大多数的卡通角色都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恐惧。这种力量表现为:当角色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他们会摆脱重力的束缚定格在半空中、窜到树上或电线杆上,其中精神力最强大的角色甚至能够冲出地球。”
万老师赶紧说到:“岂止是动画,就是武侠电影,也有这样的桥段,比如什么如来神掌的,人都可以飞上云霄。”
我当时在想,万老师那一代,最喜欢的读物不一定是动画书,但武侠书,也是童话般的存在,以想象突破物理极限,是人类的理想。
“动画第六定律:随着速度的增加,物体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这一定律最常出现在卡通角色高速运动的时候。例如当角色飞速奔跑时,他们双腿的运动频率会大幅提升,同时双腿还会出现在身体下方的不同部位,看起来就像是长了4、5条腿一样。另外,头、手臂在高速运动时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这其实是对视觉暂留的原理,进行了反向运用。我们的灯泡用的交流电,频率是五十赫兹,也就是一秒中,熄燃五十次,但我们感觉光是稳定的,这是视觉暂留现象。我们看电影,电影胶片是静止画面,当这些静止画面以每秒二十四次的频率放映时,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就是连续的动作了。
“动画第七定律:特定的个体可以穿过在坚固表面画出来的入口,而其他个却无法通过。如果你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律。在墙壁上画一个入口,只有特定的对象才能利用它穿行。不同的是,即使是自己画出来的入口,也不一定能让本人通过。”
万老师反问到:“崂山道士,是不是也是这个定律的运用呢?”我当场就反驳到:“那时,小胡还没来得及总结规律呢?”
“万一,他的前世就在那个时代呢?”万老师搞笑,这个想象也利用了宗教的传说,也属于突破物理极限的一种了。
小胡倒没接话茬,继续着他一本正经的理论介绍:“动画第八定律:需求加上意念能让物质自发的产生。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动画角色可以无视环境的限制,凭空拿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个定律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从科幻小说到游戏动漫都有它的身影。比如GTA5里面,玩家从转盘里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会看到游戏人物将它们凭空掏了出来。”
他所举的GTA5,不要说万老师不知道,我也没看过。但我明白,这种想象的源头,恐怕与人类共同的爱好相近。我们崇拜观音菩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一句话。心想事成。让想象变为现实,是人类的理想,可以在艺术中出现,来让人们心理得到满足的快乐。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一些很古老的动画中,通常是男性将女性惹毛了之后,女性凭空掏出了一个巨大的木棰子,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锤子空间。”
这就比孙悟空的能力更强大了。孙悟空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毕竟耳朵里还有一根针。扯一把猴毛变成一堆猴子,也需要猴毛。这种有依据的变化,与凭空想象出实物出来,想象力上,还是有点差距的。也许,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已经成年,想象力不如孩子那样自由吧。
“动画第九定律:任何对猫科动物的暴力重组,其状态都是短暂的。我们常说猫有九条命,但动画里的猫比这个还要夸张。在经典动画《猫和老鼠》里,汤姆这只猫被压扁、撑大、火烤、冰冻、切割和拼接,经历了无数的变形重组。但无论是看起来多么严重的损坏,只要它眨巴两下眼睛,就能在几个呼吸后恢复到自己的正常状态。”
这是对生命顽强性的想象,是人类生命力不屈的颂歌,是意志力物化的典范。
小胡说到:“最后一个定律,很有哲学意味了。”
万老师当然就成了最感兴趣的听众,仿佛是为了听清楚,本来我与小胡距离最近,他居然插入到我们中间来了。
“动画第十定律:每一次复仇,都会产生一个等同的反向复仇。有句话叫做以牙还牙,这个定律在广义上也能应用于现实世界。只不过在动画里,我们能收获到更多的笑料。看到施暴者被同样的手段所惩罚,是一种让人非常愉悦的体验。以上就是全球动画片都遵循的十大定律,仔细想一想,你看过的所有动画片,是不是都符合?”
这其实是社会规律的拟人化。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明白追求结果平等是不可能的,但追求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平等。人们在意识中创造了一个上帝法则,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善恶有报。
在日常生活里,会出现许多善恶报应迟迟无法到来的情况。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人们发明了三世因果,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来解释,把原因可以推诿到上一世,把结果可以延迟到下一世,反正,你也没机会证明正误。
这种对想象中的规律比较敷衍的方式,总有安慰不了的内心。人们内心总想善恶有报快点到来。于是,动画就满足人们这总因果速达的愿望,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因果的循环。
万老师总结到:“不仅哲学,颇像宗教。”
一路艰辛中,我们快乐,我们思考。
,我们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画面了。我补充到:“还有这种开一枪后自己再开车超过子弹的情节,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子弹半路还拐了一个弯。拉风是非常拉风了,但你有没有考虑物理学的感受?”
万老师为了证明他确实也看过这些,或者他曾经爱看,或者陪着女儿看,反正他也插话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这种:为了能够达到进球的目的,汤姆猫甚至能够直接改变现实,让球桌不动而洞随意拉动,这种能力快和上帝有一拼了。”
当然,他毕竟是个哲学教授,他还会给出理论总结:“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我们活在三次元世界,而动画人物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所以它们的物理法则有没有可能和我们的不一样?”
小胡说到:“所以,这种情况,我经过总结,当然也参考了许多网友的意见,大概这里面有十大规律,值得我们注意。”
我们顿时新鲜起来,他这是要发布研究成果了。
“首先说,这十大规律,是参考了许多别人的研究成果,不是我独创的,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听着他严肃的口气,一本正经地说胡话,本身就是一种幽默。
“动画第一定律:任何悬浮在空中的个体,除非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处境,否则会继续保持悬浮。举例如下:动画片里无数的搞笑桥段都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往下看。这个定律可以说是动画片里的支柱性定律,常见于一个角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到屋顶、窗户和悬崖外。只要片中的角色不往下看,他就能克服万有引力在半空中如履平地。但是当角色发觉自己的状况后,重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换句话说:开始倒霉了。”
很有意思,大量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果真,这样的场景,在卡通里,经常出现。
“动画第二定律:任何运动中的个体将会趋向于继续保持运动,除非有其他固体介入。解释如下:在这个定律中,卡通人物可以具有无限的速度,只有电线杆和巨型石头等坚硬固体才能阻止他们的运动。该定律有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在高速运动中,角色的停止非常突然。正常人遇到这种急停的情况有可能会当场死亡。”
那永远不死的老鼠和永远不死的猫,就是因为这个定律而长生的。
“动画第三定律:任何个体在穿过固体后,都会留下与其身体轮廓相符合的穿孔。这个非常好理解,就是卡通角色在追逐的过程中穿过雪堆、窗帘、木板等物体后,在上面留下了自己完整的轮廓——从耳朵到胡须一个都不会少。所以要说真正的人体描边大师,非卡通人物莫属。”
越听越有意思了,我和万老师不仅在脑补画面,并且都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动画情节,也说了出来。
“动画第四定律:物体从20层楼掉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大于或等于,将其从窗台上扔下来的人从20层楼梯螺旋向下奔跑到一楼,再把它接住所需要的时间。这个定律描述得非常详细,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没有卡通角色爬楼
梯的速度快。”
我刚才也讲了个爬楼梯的故事,但那是生活化的。如果在动画里的情节,搬入生活中,有实现的可能吗?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小胡回应到:“为此,我专门做过计算,如果从80米高的楼上推下一个花瓶,想要在花瓶摔坏之前走楼梯接住它,自己需要以每小时144公里的速度奔跑。”
我和万老师大笑起来,小胡这是对动画是真爱啊,要不然,他怎么认真到,真去运算这个速度呢?
“动画第五定律:恐惧可以将所有的重力法则否定。大多数的卡通角色都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恐惧。这种力量表现为:当角色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他们会摆脱重力的束缚定格在半空中、窜到树上或电线杆上,其中精神力最强大的角色甚至能够冲出地球。”
万老师赶紧说到:“岂止是动画,就是武侠电影,也有这样的桥段,比如什么如来神掌的,人都可以飞上云霄。”
我当时在想,万老师那一代,最喜欢的读物不一定是动画书,但武侠书,也是童话般的存在,以想象突破物理极限,是人类的理想。
“动画第六定律:随着速度的增加,物体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这一定律最常出现在卡通角色高速运动的时候。例如当角色飞速奔跑时,他们双腿的运动频率会大幅提升,同时双腿还会出现在身体下方的不同部位,看起来就像是长了4、5条腿一样。另外,头、手臂在高速运动时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这其实是对视觉暂留的原理,进行了反向运用。我们的灯泡用的交流电,频率是五十赫兹,也就是一秒中,熄燃五十次,但我们感觉光是稳定的,这是视觉暂留现象。我们看电影,电影胶片是静止画面,当这些静止画面以每秒二十四次的频率放映时,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就是连续的动作了。
“动画第七定律:特定的个体可以穿过在坚固表面画出来的入口,而其他个却无法通过。如果你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律。在墙壁上画一个入口,只有特定的对象才能利用它穿行。不同的是,即使是自己画出来的入口,也不一定能让本人通过。”
万老师反问到:“崂山道士,是不是也是这个定律的运用呢?”我当场就反驳到:“那时,小胡还没来得及总结规律呢?”
“万一,他的前世就在那个时代呢?”万老师搞笑,这个想象也利用了宗教的传说,也属于突破物理极限的一种了。
小胡倒没接话茬,继续着他一本正经的理论介绍:“动画第八定律:需求加上意念能让物质自发的产生。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动画角色可以无视环境的限制,凭空拿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个定律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从科幻小说到游戏动漫都有它的身影。比如GTA5里面,玩家从转盘里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会看到游戏人物将它们凭空掏了出来。”
他所举的GTA5,不要说万老师不知道,我也没看过。但我明白,这种想象的源头,恐怕与人类共同的爱好相近。我们崇拜观音菩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一句话。心想事成。让想象变为现实,是人类的理想,可以在艺术中出现,来让人们心理得到满足的快乐。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一些很古老的动画中,通常是男性将女性惹毛了之后,女性凭空掏出了一个巨大的木棰子,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锤子空间。”
这就比孙悟空的能力更强大了。孙悟空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毕竟耳朵里还有一根针。扯一把猴毛变成一堆猴子,也需要猴毛。这种有依据的变化,与凭空想象出实物出来,想象力上,还是有点差距的。也许,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已经成年,想象力不如孩子那样自由吧。
“动画第九定律:任何对猫科动物的暴力重组,其状态都是短暂的。我们常说猫有九条命,但动画里的猫比这个还要夸张。在经典动画《猫和老鼠》里,汤姆这只猫被压扁、撑大、火烤、冰冻、切割和拼接,经历了无数的变形重组。但无论是看起来多么严重的损坏,只要它眨巴两下眼睛,就能在几个呼吸后恢复到自己的正常状态。”
这是对生命顽强性的想象,是人类生命力不屈的颂歌,是意志力物化的典范。
小胡说到:“最后一个定律,很有哲学意味了。”
万老师当然就成了最感兴趣的听众,仿佛是为了听清楚,本来我与小胡距离最近,他居然插入到我们中间来了。
“动画第十定律:每一次复仇,都会产生一个等同的反向复仇。有句话叫做以牙还牙,这个定律在广义上也能应用于现实世界。只不过在动画里,我们能收获到更多的笑料。看到施暴者被同样的手段所惩罚,是一种让人非常愉悦的体验。以上就是全球动画片都遵循的十大定律,仔细想一想,你看过的所有动画片,是不是都符合?”
这其实是社会规律的拟人化。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明白追求结果平等是不可能的,但追求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平等。人们在意识中创造了一个上帝法则,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善恶有报。
在日常生活里,会出现许多善恶报应迟迟无法到来的情况。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人们发明了三世因果,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来解释,把原因可以推诿到上一世,把结果可以延迟到下一世,反正,你也没机会证明正误。
这种对想象中的规律比较敷衍的方式,总有安慰不了的内心。人们内心总想善恶有报快点到来。于是,动画就满足人们这总因果速达的愿望,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因果的循环。
万老师总结到:“不仅哲学,颇像宗教。”
一路艰辛中,我们快乐,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