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智慧与光,光与能量,能量与动力,动力与心愿。这几个概念反复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总觉得有一种阴阳鱼旋动的膨胀感。
此时,已经进入傍晚看山看水的环节,没有糕饼,没有话语,我们三人同时愣在这山水之影的摇曳之中。
远处的小街已经模糊,水光天色连成一片。声音偶尔到来也没有扰动,一如这平静的洱海,只是静静地映衬着晚霞的天。
定在那里的感觉,根本没有情绪活动。明明听得到身边人的呼吸,但没有他们存在的印象,与其说是意识的错乱和不完整,不如说是判断的消失。
世界本来如此,何需劳神费力。
“哼哼”一声冷笑,把我惊醒了,从出神的状态拉回的那一瞬间,还有点不太舒服。万老师说话了:“刚才,我们几个,是不是已经到了绝圣弃智的地步了?”
我想回答,但暂时没有张口的动机。只是隐约想起了一句话:欲辨已忘言。但是,那陶渊明前面还说了一句:此中有真意。但我没有真意,哪里还有语言呢?
“我是不是傻了?”小胡问到。
这句话太贴切了,我终于忍不住开口。“就没聪明过。”
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知道都有这种经历。有时候好好的,思维与语言与行动都很活跃,突然间,脑袋劈叉,忽然断电,不知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完全失去线索,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就愣在那里。
“原来你们也有这经历,我以为,就我一个人,爱出神呢。”我说到。
“你把这叫出神?”万老师问到。
“是啊,我们老家,都这样叫的。比如午觉睡来,人虽然坐起来了,眼睛睁开了,但不想动不想说不想看不想想,这种呆滞的状态,我们就叫出神。意思是,神不在了,就定那里了。”
“你是说定那里?”万老师问到:“这跟钱师兄所说的入定的现象,是不是一样的呢?”
“我不知道,以后问钱师兄吧。”
“刚才万老师一个词,绝圣弃智,是老子说的吗?”小胡问到:“绝对弃智,天下太平。”
“对,老子是这样说的。”我回答到:“但,那是说的社会模式,不是说的人本身的身心状态。大致意思说,天下如果没有追求圣人的心、追求智者的心,也就是说,天下人都安于平淡,天下就太平了。假如从历史上看,许多英雄豪杰出世,或者聪明人涌现,或者大圣人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天下最不安定的时候,是坏事。”
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当然,因果关系,可能不是那样。也许是因为天下太乱了,需要治世之智者、安民之圣人来医治这个天下,所以,他们才出来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因果。也许,人们都太爱当英雄,当圣人,想建功立业或者扬名立万,所以造成天下的不太平。这二者可能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比如中国的圣人,什么孔孟老庄,在春秋战国那样动乱的时代。聪明的智者,比如孔明张良、陈平刘基,都在乱世中放光。也许,只有那种乱世,聪明人的作用,才显示得出来吧。在和平年代,再聪明的人,也没机会展示影响历史的能力。
当然,这种社会模式的推论,不太适合于个体身心的形容。我说到:“我们刚才的状态,可能无法到达什么绝圣弃智的高度,也许,只是傻了一下。”
“不对,这不太符合心理规律。”小胡说到:“人突然间的傻,是有原因的大致上分为几类。第一,是生理因素。比如中风,是脑血量不足。还有晕厥,等。还有一种,外来物理刺激,比如电击后,也会突然失去意识。还有就是打了麻药,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也有这种现象。第二,是心理因素,比如突然受到刺激,反应不过来。绵羊突然看到老虎站在面前,吓得不动了,就是这种情况。”
我接了一句诗:“二十岁的小哥哥你装什么乖,丢给你个眼色,你发什么呆。”
“对,就是这种反应不过来的巨大心理刺激,让你手足无措。见到大人物时,碰到突如其来的心理打击或者过度亢奋之后,也有这种现象。第三就是意识断流,想着想着,潜意识的某个信号,让你的思路突然中断,呆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也是傻。”
万老师说到:“小胡说得比较全面,但我们刚才肯定不是傻,表现出来的呆,其实并不呆。”
当然,我们都意识到,这种情形,虽然看起来是麻木的,但实质上是敏锐的。我们了知当前的一切,湖光山色看得清楚,身边人的呼吸听得清楚,自己也知道自己身体与心理的现状,这是明白的。
“表现出呆的状态,与其说是出神,不如说是出情。或者是,我们平时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没有了。只留下直觉与观照。”万老师说到观照这个词的时候,分别看了我与小胡一眼。
这是个禅宗的专有名词。“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出自于著名的《心经》,这是佛教中最短的经典之一,流传也最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所有认真学佛的人,都可以背诵它。当年妍子背它时,我问过意思。她告诉我,据她师父讲,要真的理解并体验这部经的含义,恐怕已经成开悟见道的大师了。
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毕竟,观照这个词,用起来,必须谨慎。我们在寺庙中,在学佛的经历中,见过许多比我们功夫好的人,修为比我们深得多的人,他们如何对待观照这个词,我们没听说过。所以,我们没资格谈观照。
“也许是这样的,我们可以从外围来分析一下。刚才我们的状态,与坐禅的要求状态,有些什么共同点,仅凭我们的经验,也可以分析。毕竟,我们都有坐禅的体验,况且,刚才发呆的状态
,我们也没忘记。”
这倒是可以对比,记忆还是热的。原来的坐禅,也天天在练习。
“我们刚才,是不是这样一种状态?表现出什么都没想什么都没做的样子?甚至连眼神动没动过,我们都没察觉?但是,这种状态,又与小胡所说的昏迷或者是吓呆的状态,有区别,毕竟,当时,我们还有了解身边状况的能力。比如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在看什么,湖水与彩霞的颜色与状态,平静无风的安定感,以及身边有时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够知道,这不是傻,只是没有动。没动心思,没动身体,对不对?”
我们承认,我们刚才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万老师的描述,我与小胡的点头,明确了,我们当时,处于同一种状态之中。
“所以,第一个特点,是没动心思。但我们直觉的能力,并没有消失,只是停留在直觉上,没有加以思考与行动。第二个特点呢?是我们突然停止了平时的习惯。过去,我们看到一种现象,总是有思维推理与情感选择的冲动,而刚才,我们既没有主动思维,也没有情感选择。没判断,没行为,这种状态下,我们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幸福,但至少,没有感觉到痛苦,对不对?”
我们都听明白了,这就是参禅时,师父们的要求啊。保持直觉,但不要推理不要判断不要感情不要行动,只是停留在直觉上。在参禅时,师父要我们只停留在话头上。在念佛进,师父只要求我们停留在佛号上。那持咒的,大概也是这种要求。我们刚才,难道,无意识中达到了么?
不敢想象,一直追求的东西,曾经在我们身上经常出现。如果这种状态,就是定的话,那也太平常了。
“也许没那么简单,如果定,就类似于我们平常发呆的样子,那师父早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从来没听过来人说过,发呆就是参禅。”小胡说到:“或许只是某种类似,但肯定不是。如果有发呆这个例子,如此形象而人人都懂,师父们何必绕那么多弯子,给我们说禅呢?”
这倒也有道理。
当然,都强调直觉,的确是共同点。我们喝了一点茶,热水入口,我们的思维与交谈欲望,开始变得热络。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刚才的坐姿时,才发现,可以算是太随意了。参禅要求七支坐法,而我们三人,刚才发呆时,有跷腿的,有箕坐的,而万老师,当时仿佛是采取的蹲式,如同在上卫生间。
怪不得他是第一个说话的,这姿势坚持不了好久,不是下面憋不住,就是上面憋不住。想到这里,我不怀好意地笑了。
“你笑什么?”
“没,不自觉地笑一下,难不成,有罪?”
“无妨无妨,离苦得乐,不管啥原因,效果总是好的。”万老师倒也幽默。
“思极于八荒之外... -->>
智慧与光,光与能量,能量与动力,动力与心愿。这几个概念反复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总觉得有一种阴阳鱼旋动的膨胀感。
此时,已经进入傍晚看山看水的环节,没有糕饼,没有话语,我们三人同时愣在这山水之影的摇曳之中。
远处的小街已经模糊,水光天色连成一片。声音偶尔到来也没有扰动,一如这平静的洱海,只是静静地映衬着晚霞的天。
定在那里的感觉,根本没有情绪活动。明明听得到身边人的呼吸,但没有他们存在的印象,与其说是意识的错乱和不完整,不如说是判断的消失。
世界本来如此,何需劳神费力。
“哼哼”一声冷笑,把我惊醒了,从出神的状态拉回的那一瞬间,还有点不太舒服。万老师说话了:“刚才,我们几个,是不是已经到了绝圣弃智的地步了?”
我想回答,但暂时没有张口的动机。只是隐约想起了一句话:欲辨已忘言。但是,那陶渊明前面还说了一句:此中有真意。但我没有真意,哪里还有语言呢?
“我是不是傻了?”小胡问到。
这句话太贴切了,我终于忍不住开口。“就没聪明过。”
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知道都有这种经历。有时候好好的,思维与语言与行动都很活跃,突然间,脑袋劈叉,忽然断电,不知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完全失去线索,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就愣在那里。
“原来你们也有这经历,我以为,就我一个人,爱出神呢。”我说到。
“你把这叫出神?”万老师问到。
“是啊,我们老家,都这样叫的。比如午觉睡来,人虽然坐起来了,眼睛睁开了,但不想动不想说不想看不想想,这种呆滞的状态,我们就叫出神。意思是,神不在了,就定那里了。”
“你是说定那里?”万老师问到:“这跟钱师兄所说的入定的现象,是不是一样的呢?”
“我不知道,以后问钱师兄吧。”
“刚才万老师一个词,绝圣弃智,是老子说的吗?”小胡问到:“绝对弃智,天下太平。”
“对,老子是这样说的。”我回答到:“但,那是说的社会模式,不是说的人本身的身心状态。大致意思说,天下如果没有追求圣人的心、追求智者的心,也就是说,天下人都安于平淡,天下就太平了。假如从历史上看,许多英雄豪杰出世,或者聪明人涌现,或者大圣人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天下最不安定的时候,是坏事。”
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当然,因果关系,可能不是那样。也许是因为天下太乱了,需要治世之智者、安民之圣人来医治这个天下,所以,他们才出来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因果。也许,人们都太爱当英雄,当圣人,想建功立业或者扬名立万,所以造成天下的不太平。这二者可能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比如中国的圣人,什么孔孟老庄,在春秋战国那样动乱的时代。聪明的智者,比如孔明张良、陈平刘基,都在乱世中放光。也许,只有那种乱世,聪明人的作用,才显示得出来吧。在和平年代,再聪明的人,也没机会展示影响历史的能力。
当然,这种社会模式的推论,不太适合于个体身心的形容。我说到:“我们刚才的状态,可能无法到达什么绝圣弃智的高度,也许,只是傻了一下。”
“不对,这不太符合心理规律。”小胡说到:“人突然间的傻,是有原因的大致上分为几类。第一,是生理因素。比如中风,是脑血量不足。还有晕厥,等。还有一种,外来物理刺激,比如电击后,也会突然失去意识。还有就是打了麻药,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也有这种现象。第二,是心理因素,比如突然受到刺激,反应不过来。绵羊突然看到老虎站在面前,吓得不动了,就是这种情况。”
我接了一句诗:“二十岁的小哥哥你装什么乖,丢给你个眼色,你发什么呆。”
“对,就是这种反应不过来的巨大心理刺激,让你手足无措。见到大人物时,碰到突如其来的心理打击或者过度亢奋之后,也有这种现象。第三就是意识断流,想着想着,潜意识的某个信号,让你的思路突然中断,呆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也是傻。”
万老师说到:“小胡说得比较全面,但我们刚才肯定不是傻,表现出来的呆,其实并不呆。”
当然,我们都意识到,这种情形,虽然看起来是麻木的,但实质上是敏锐的。我们了知当前的一切,湖光山色看得清楚,身边人的呼吸听得清楚,自己也知道自己身体与心理的现状,这是明白的。
“表现出呆的状态,与其说是出神,不如说是出情。或者是,我们平时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没有了。只留下直觉与观照。”万老师说到观照这个词的时候,分别看了我与小胡一眼。
这是个禅宗的专有名词。“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出自于著名的《心经》,这是佛教中最短的经典之一,流传也最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所有认真学佛的人,都可以背诵它。当年妍子背它时,我问过意思。她告诉我,据她师父讲,要真的理解并体验这部经的含义,恐怕已经成开悟见道的大师了。
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毕竟,观照这个词,用起来,必须谨慎。我们在寺庙中,在学佛的经历中,见过许多比我们功夫好的人,修为比我们深得多的人,他们如何对待观照这个词,我们没听说过。所以,我们没资格谈观照。
“也许是这样的,我们可以从外围来分析一下。刚才我们的状态,与坐禅的要求状态,有些什么共同点,仅凭我们的经验,也可以分析。毕竟,我们都有坐禅的体验,况且,刚才发呆的状态
,我们也没忘记。”
这倒是可以对比,记忆还是热的。原来的坐禅,也天天在练习。
“我们刚才,是不是这样一种状态?表现出什么都没想什么都没做的样子?甚至连眼神动没动过,我们都没察觉?但是,这种状态,又与小胡所说的昏迷或者是吓呆的状态,有区别,毕竟,当时,我们还有了解身边状况的能力。比如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在看什么,湖水与彩霞的颜色与状态,平静无风的安定感,以及身边有时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够知道,这不是傻,只是没有动。没动心思,没动身体,对不对?”
我们承认,我们刚才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万老师的描述,我与小胡的点头,明确了,我们当时,处于同一种状态之中。
“所以,第一个特点,是没动心思。但我们直觉的能力,并没有消失,只是停留在直觉上,没有加以思考与行动。第二个特点呢?是我们突然停止了平时的习惯。过去,我们看到一种现象,总是有思维推理与情感选择的冲动,而刚才,我们既没有主动思维,也没有情感选择。没判断,没行为,这种状态下,我们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幸福,但至少,没有感觉到痛苦,对不对?”
我们都听明白了,这就是参禅时,师父们的要求啊。保持直觉,但不要推理不要判断不要感情不要行动,只是停留在直觉上。在参禅时,师父要我们只停留在话头上。在念佛进,师父只要求我们停留在佛号上。那持咒的,大概也是这种要求。我们刚才,难道,无意识中达到了么?
不敢想象,一直追求的东西,曾经在我们身上经常出现。如果这种状态,就是定的话,那也太平常了。
“也许没那么简单,如果定,就类似于我们平常发呆的样子,那师父早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从来没听过来人说过,发呆就是参禅。”小胡说到:“或许只是某种类似,但肯定不是。如果有发呆这个例子,如此形象而人人都懂,师父们何必绕那么多弯子,给我们说禅呢?”
这倒也有道理。
当然,都强调直觉,的确是共同点。我们喝了一点茶,热水入口,我们的思维与交谈欲望,开始变得热络。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刚才的坐姿时,才发现,可以算是太随意了。参禅要求七支坐法,而我们三人,刚才发呆时,有跷腿的,有箕坐的,而万老师,当时仿佛是采取的蹲式,如同在上卫生间。
怪不得他是第一个说话的,这姿势坚持不了好久,不是下面憋不住,就是上面憋不住。想到这里,我不怀好意地笑了。
“你笑什么?”
“没,不自觉地笑一下,难不成,有罪?”
“无妨无妨,离苦得乐,不管啥原因,效果总是好的。”万老师倒也幽默。
“思极于八荒之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