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综合来看,大汶口文化是一种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氏族公社向私有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文化。而她的族群,则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后裔,是与伏羲氏部族有着历史过节、并且难以忘怀的、东夷氏部族的后裔。
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氏部族的生产技术,是发展得很快的。但是,他们在对于世界的深层次认识方面,在对自己部族的灵魂形态的塑造方面,显然是没有用心。
他们的本族图腾,是基于渔猎生产的海鸥。但是,不见他们像伏羲氏部族和神农氏部族一样,把自己部族的图腾,时刻放在心里,随时找机会去表现。
他们把獐牙勾型器作为权力的象征。獐牙勾型器所代表的牛图腾,与农业生产相关。这是受神农氏部族等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这也就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不注重对世界、对人类存在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注重对自身主体意识的强化,而比较关注眼前的实利。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汶口文化的极权体制就十分微弱。
他们没有集权中心,所以,也就没有公共资源,去从事专业化的神性创作。而单个的部落,又没有能力,去养活一支进行能够专业之神性化创作的团队。这也就导致他们,只能够用龟壳代替无足玉龟。即便有少量真正的玉龟,在制作上,也无法达到精致的程度。
眼界的低下,精神的平庸,应该是大汶口文化的主人们,和共工氏部族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政治舞台乃至于文化传承中,消失的原因。
只是,他们居于东方,与强者相距遥远,共工氏部族在他们的前面,替他们挡了一阵,所以,才使得他们,比共工氏部族,要多苟活了一段时间。
当我与她在网上说到这里时,我自己也不清楚我说明白了没有,更不知道她听明白没有。在等待她大约十来分钟后,她突然冒出一句:“哇,你是大学教授吧,搞历史的?好有知识哟。”
我赶快否认,我只是一个爱好看书的人。我当然不能说,对于五行观念的演变,对于占卜的历史脉络,是我的专业。
“按你这说法,山东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海上一个是来自中原。除了山东半岛,那来自海上,是不是指来自日本呢?”
这可是个大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我不得对严肃地对她说到:“绝不是日本,因为没考古证据支持。”
我说出了多种可能,而六千年前,山东半岛发生的地震和离岛现象,或许也有线索。我给她举了与山海经有关的考古例子。
山海经说,在山东以东的大海边,有一种方脸人,脸是菱形,从图形来说,似乎是一个旋转45度的方形。反正,山海经成书年代太早,根据的也是传说和神话,大家也不放在心上,毕竟,方脸的人,方脸的动物,都没见过。
但是,最近在山东海边的小岛上,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壁画,那上面画了好多个菱形的脸,神奇不神奇?在古代壁画中,写实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也许,真有这种人的存在,他们才画得出来。
所以,我给了她一句加粗的字: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这句话也许伤了她的自尊,她沉默了好久,我都以为她要下线了,我也无所谓,反正又不认识。但伤害一个人的自尊,确实是我少年气盛做的坏事。
谁知道,滴滴声音响起,她居然回复了。“是的,我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太有哲理了,我耐心地听她讲故事。并且在故事中,与她共同分享了思维过程。
她每天坐地铁上下班。上班的时候还好,下班就很崩溃了。每天从起点站出发,车停到中间的换乘站时,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乌央乌央全是人,许多站得靠前的人勉强才能挤上车来,在门口被挤得像一张照片,用新闻里的话说“挤得一点尊严都没有”;那些排在后面的人可能要等两三趟车才能挤上来。
有一次,车停在换乘站的时候,透过车窗看了下外面,车门口满满当当挤满了人,而对面反方向开的车门口,只站着寥寥几个人。
为什么那些站在后面等车的人,不到对面上车,往前坐一站,避开换乘站这人最多的一站?
这样既不耽误上车时间,还能在车上占个好一点的位置,不至于在门口挤作一团。找一天下班点,她专门从换乘站挤下车,到对面去坐了反方向的地铁,然后在前一站重新上了车。
等车再到换乘站的时候,她看了下时间,一共也就花了几分钟。她刚才从这儿下车时,看到的那些排在后面的人,依然还没有挤上车。
所以,你以为我是想说“很多人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不懂得去打破常规思考”吗?
然而并不完全是。打破思维定式,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最喜欢谈论的“思维鸡汤”了。
确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许多道理,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废话”,比如会分享的人才快乐、微笑的人运气一般都比较好……很少有人在听到这些道理时,能跳出这这些定式来思考。
又比如在刚才说的坐地铁,如果你询问一个常在换乘站上车的人,他可能告诉你一些关于在换乘站上车的道理,比如如何抢位置,如何挤上车,如何避免被下车的人的挤出来。“要努力,要把握好时机,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坚信总有一趟车能让你挤上去”——这是她总结的“换乘站乘车方法”。
这样的道理就属于“思维定式”类的道理,绝大部分人听了等于没听,懂了等于没懂。只有一部分人会去想,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往前倒着坐一站,从人少的站上车。
就像某个故事里说的那样:有台很昂贵的机器,其中一个零件总是出毛病,用了很多办法都只能管一时,过段时间总是又坏了。后来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去掉那个零件?等去掉后发现,那真的是个多余的零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醍醐灌顶、打破你常规思维的道理。
然而,我又多想了一层:每天从地铁换乘站上下车的人那么多,往前多坐一站这么简单的道理,不可能没人想到啊。只要每天上下车的几万人里,有10%的人想到了,告知了身边的人,那它的上一站也应该人满为患了,但明显没有啊。唯一的解释,似乎就是那个传统的“许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不去做”。
知易行难。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知道一个东西离学会一个东西差十万八千里的话,那么学会一个东西离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一个它,差了可能有一光年。所以,你以为我想说的是这个吗?是,但也不完全是。
我又想了一层:每天在换乘站上下那么多人,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往前坐一站会好一点,那为什么大家不去试试呢。难道因为大家执行力都不强?都是不喜欢行动的人?都是“思考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为什么每次挤地铁时行动力那么强,在地铁上抢位置时那么积极呢?
再延伸一点来说,为什么同样和乘车有关,诸如“怎么抢票”“退票时如何通过改签节约退票费”这样的道理,几乎所有人知道了都愿意去尝试,不知道的,也会拼命在网上搜攻略?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收益问题。
你常常在换乘站挤地铁,虽然你知道可能往前坐一站就能不用那么挤,甚至还能早一点上车,但也懒得去做。
这个道理你听说了,去行动了,给你带来的收益也太小了,最多也就节约一两分钟,让你挤上车没那么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远远达不到吸引你去尝试的地步。
我们真正期待听到的其实是那些看似能带来重大改变的“大道理”。
我们常常期待着,自己今天听到一个终极道理,几天几个月后就能对自己的人生造成根本性改变。否则,我们懒得去听,听到了也宁愿不去行动。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真正面临的问题。
我们的生活太平凡了,我们太期待那些能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改变世界的“终极道理”“终极法则”了。期待到,现在有人要写书,书名里不加一个“世界”或者“人生”,出版社都不同意。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这样的大道理都是很难立马见效的,能带给你实实在在效果的大部分都像是我上面举的“如何避开高峰期乘车”之类的小道理。
更重要的是,那些大道理很多根本没法执行好么。他们只是看起来很有道理,你压根没法去验证。
比如这样的:不要害怕暴露实力,你的杀手锏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抛弃。自我坦诚,是这世上最锋利的武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问心无愧,你就赢了。世界不以你为中心,你要以自己为中心,做人要有立场,切忌失去自我。
……
这些道理说得有理,赞同者众。但是,我很好奇,这样的道理有谁能去真的执行?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里去收集、去发现类似于“如何与人相处”“怎么当众演讲”“如何保持好心情”之类的小道理,自己去验证去尝试。
是的,我们都想弄懂什么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但真正在我们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还是小学时老师教的“1+1=2”“3x7=21”啊。
勿以道理大而盲信,勿以道理小而不为。
sp; 综合来看,大汶口文化是一种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氏族公社向私有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文化。而她的族群,则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后裔,是与伏羲氏部族有着历史过节、并且难以忘怀的、东夷氏部族的后裔。
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氏部族的生产技术,是发展得很快的。但是,他们在对于世界的深层次认识方面,在对自己部族的灵魂形态的塑造方面,显然是没有用心。
他们的本族图腾,是基于渔猎生产的海鸥。但是,不见他们像伏羲氏部族和神农氏部族一样,把自己部族的图腾,时刻放在心里,随时找机会去表现。
他们把獐牙勾型器作为权力的象征。獐牙勾型器所代表的牛图腾,与农业生产相关。这是受神农氏部族等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这也就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不注重对世界、对人类存在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注重对自身主体意识的强化,而比较关注眼前的实利。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汶口文化的极权体制就十分微弱。
他们没有集权中心,所以,也就没有公共资源,去从事专业化的神性创作。而单个的部落,又没有能力,去养活一支进行能够专业之神性化创作的团队。这也就导致他们,只能够用龟壳代替无足玉龟。即便有少量真正的玉龟,在制作上,也无法达到精致的程度。
眼界的低下,精神的平庸,应该是大汶口文化的主人们,和共工氏部族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政治舞台乃至于文化传承中,消失的原因。
只是,他们居于东方,与强者相距遥远,共工氏部族在他们的前面,替他们挡了一阵,所以,才使得他们,比共工氏部族,要多苟活了一段时间。
当我与她在网上说到这里时,我自己也不清楚我说明白了没有,更不知道她听明白没有。在等待她大约十来分钟后,她突然冒出一句:“哇,你是大学教授吧,搞历史的?好有知识哟。”
我赶快否认,我只是一个爱好看书的人。我当然不能说,对于五行观念的演变,对于占卜的历史脉络,是我的专业。
“按你这说法,山东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海上一个是来自中原。除了山东半岛,那来自海上,是不是指来自日本呢?”
这可是个大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我不得对严肃地对她说到:“绝不是日本,因为没考古证据支持。”
我说出了多种可能,而六千年前,山东半岛发生的地震和离岛现象,或许也有线索。我给她举了与山海经有关的考古例子。
山海经说,在山东以东的大海边,有一种方脸人,脸是菱形,从图形来说,似乎是一个旋转45度的方形。反正,山海经成书年代太早,根据的也是传说和神话,大家也不放在心上,毕竟,方脸的人,方脸的动物,都没见过。
但是,最近在山东海边的小岛上,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壁画,那上面画了好多个菱形的脸,神奇不神奇?在古代壁画中,写实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也许,真有这种人的存在,他们才画得出来。
所以,我给了她一句加粗的字: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这句话也许伤了她的自尊,她沉默了好久,我都以为她要下线了,我也无所谓,反正又不认识。但伤害一个人的自尊,确实是我少年气盛做的坏事。
谁知道,滴滴声音响起,她居然回复了。“是的,我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太有哲理了,我耐心地听她讲故事。并且在故事中,与她共同分享了思维过程。
她每天坐地铁上下班。上班的时候还好,下班就很崩溃了。每天从起点站出发,车停到中间的换乘站时,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乌央乌央全是人,许多站得靠前的人勉强才能挤上车来,在门口被挤得像一张照片,用新闻里的话说“挤得一点尊严都没有”;那些排在后面的人可能要等两三趟车才能挤上来。
有一次,车停在换乘站的时候,透过车窗看了下外面,车门口满满当当挤满了人,而对面反方向开的车门口,只站着寥寥几个人。
为什么那些站在后面等车的人,不到对面上车,往前坐一站,避开换乘站这人最多的一站?
这样既不耽误上车时间,还能在车上占个好一点的位置,不至于在门口挤作一团。找一天下班点,她专门从换乘站挤下车,到对面去坐了反方向的地铁,然后在前一站重新上了车。
等车再到换乘站的时候,她看了下时间,一共也就花了几分钟。她刚才从这儿下车时,看到的那些排在后面的人,依然还没有挤上车。
所以,你以为我是想说“很多人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不懂得去打破常规思考”吗?
然而并不完全是。打破思维定式,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最喜欢谈论的“思维鸡汤”了。
确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许多道理,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废话”,比如会分享的人才快乐、微笑的人运气一般都比较好……很少有人在听到这些道理时,能跳出这这些定式来思考。
又比如在刚才说的坐地铁,如果你询问一个常在换乘站上车的人,他可能告诉你一些关于在换乘站上车的道理,比如如何抢位置,如何挤上车,如何避免被下车的人的挤出来。“要努力,要把握好时机,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坚信总有一趟车能让你挤上去”——这是她总结的“换乘站乘车方法”。
这样的道理就属于“思维定式”类的道理,绝大部分人听了等于没听,懂了等于没懂。只有一部分人会去想,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往前倒着坐一站,从人少的站上车。
就像某个故事里说的那样:有台很昂贵的机器,其中一个零件总是出毛病,用了很多办法都只能管一时,过段时间总是又坏了。后来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去掉那个零件?等去掉后发现,那真的是个多余的零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醍醐灌顶、打破你常规思维的道理。
然而,我又多想了一层:每天从地铁换乘站上下车的人那么多,往前多坐一站这么简单的道理,不可能没人想到啊。只要每天上下车的几万人里,有10%的人想到了,告知了身边的人,那它的上一站也应该人满为患了,但明显没有啊。唯一的解释,似乎就是那个传统的“许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不去做”。
知易行难。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知道一个东西离学会一个东西差十万八千里的话,那么学会一个东西离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一个它,差了可能有一光年。所以,你以为我想说的是这个吗?是,但也不完全是。
我又想了一层:每天在换乘站上下那么多人,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往前坐一站会好一点,那为什么大家不去试试呢。难道因为大家执行力都不强?都是不喜欢行动的人?都是“思考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为什么每次挤地铁时行动力那么强,在地铁上抢位置时那么积极呢?
再延伸一点来说,为什么同样和乘车有关,诸如“怎么抢票”“退票时如何通过改签节约退票费”这样的道理,几乎所有人知道了都愿意去尝试,不知道的,也会拼命在网上搜攻略?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收益问题。
你常常在换乘站挤地铁,虽然你知道可能往前坐一站就能不用那么挤,甚至还能早一点上车,但也懒得去做。
这个道理你听说了,去行动了,给你带来的收益也太小了,最多也就节约一两分钟,让你挤上车没那么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远远达不到吸引你去尝试的地步。
我们真正期待听到的其实是那些看似能带来重大改变的“大道理”。
我们常常期待着,自己今天听到一个终极道理,几天几个月后就能对自己的人生造成根本性改变。否则,我们懒得去听,听到了也宁愿不去行动。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真正面临的问题。
我们的生活太平凡了,我们太期待那些能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改变世界的“终极道理”“终极法则”了。期待到,现在有人要写书,书名里不加一个“世界”或者“人生”,出版社都不同意。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这样的大道理都是很难立马见效的,能带给你实实在在效果的大部分都像是我上面举的“如何避开高峰期乘车”之类的小道理。
更重要的是,那些大道理很多根本没法执行好么。他们只是看起来很有道理,你压根没法去验证。
比如这样的:不要害怕暴露实力,你的杀手锏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抛弃。自我坦诚,是这世上最锋利的武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问心无愧,你就赢了。世界不以你为中心,你要以自己为中心,做人要有立场,切忌失去自我。
……
这些道理说得有理,赞同者众。但是,我很好奇,这样的道理有谁能去真的执行?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里去收集、去发现类似于“如何与人相处”“怎么当众演讲”“如何保持好心情”之类的小道理,自己去验证去尝试。
是的,我们都想弄懂什么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但真正在我们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还是小学时老师教的“1+1=2”“3x7=21”啊。
勿以道理大而盲信,勿以道理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