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叫庄周梦蝶。那个故事,曾经让我思考过好多年。觉得,他的怀疑不是自作多情。人的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而来。总是以自己的想象和感觉而来。如果其他事物与自我混为一体,怎么办?
我当时有个设想,是不是我们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当一个门打开,另一个门就关闭,反之亦然。
当然,六度的含义还包括禅定、布施和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大致上与悟性相匹配吧。反正,不是说的文章知识之类的东西。比如六祖,几乎是文盲,却成了一代宗师,并且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现在,他的肉身舍利,还供奉在这块土地上。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这段话,前两句,只用主体消失来理解,就可以。既然无人,那么就没有主体了。罪福无人来承受,这在哲学上好理解。但在实践中,这我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悟道后,发现不存在了呢?
损益也是一个道理,无法,没有外界的东西,那么,损益了什么呢?况且无人,无我,损益了谁呢?
为什么无人无法,因为寂灭。寂灭不是完全消灭,按书上说,是本来就没有的意思。如同梦中的境界,当你醒了后,你发现,那些情景都没有。如此一来,你梦中的悲喜恐惧和舒适,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寂灭性中,差不多是说本体了吧。众生本体,佛性本体,可以叫做寂灭性中吧。莫问觅,我想,有两个含义。第一,问了也白问,那东西,是语言回答不了的。第二个含义,是找不到,想回答的人,都找不到,怎么回答你?
我们找到一个东西,必须判断方位或者参照物。人法皆无的环境,如同虚空,怎么找到那个东西呢?没有参照啊。况且,即使你找到了,如何对问路人说呢?北方人说东西南北,是按世界方位说的,如果这个物理世界没有了,哪里来的方位?南方人说前后左右,是按本人的视角来说的,人都没有了,哪里来的立足点?
后两句,大概是与一个典故有关,弘学也在注释中说过。五祖将传衣钵,弟子们在墙壁上写的诗。其中有最优秀的神秀和尚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按佛法基本思路理解,人人皆有佛性,那么,内心都有明镜。只是这个明镜被尘世所污染,只要把污染的灰尘擦掉,就可以照亮整个自身,也可以照见所有世界。
这是不是,也是那书店老板叮嘱我的:找到你自己。就是发现自心里的明镜,用这明镜照着这个世界,看到实相。
当然六祖的诗更高一筹。他不是一个识字写字的人,他口头吟诵,别人帮他写的。但是,这种更高层次,大概是无人无法的意思,我不好理解了。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这一段的理解,就更为困难。看了弘学的解释,也没有让我好多少。我也看过一些佛经,也读过南怀瑾先生的一些著作,大概知道,这是禅宗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关节点。
无念无生,既然没有主体,那么,就如同机关木人一样吗?古代有木匠做了木人,里面有机关,可以动。但是这是没有思想的木人,没有思想,没有生命。如果无念无生是那样的话,那么,就是断灭的观念,肯定是错的。
弘学在解释这一点上,反复叮嘱,最后一句的“早晚成”是“何时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永远成不了的意思。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并没有说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也有智慧。
那么,不做木头人,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有思想有生灭的,怎么才能做到所谓的“无生无不生”的地步呢?
老子在说道时,打了个赤子之心的比喻,说是婴儿,思想和情感是天真,没有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算是无生无不生吧。
但,婴儿也不是无所不知的。因为我们已经忘记自己在婴儿时期的状态了。每个人都是从婴儿生长而来,假如婴儿有那种超越型智慧的话,我们怎么就感受不到,什么时候丢失了呢?
这让我想起黄蘖禅师的一首诗。我过去读唐诗时,偶然发现这首诗,是别人引用的,据说来自当时的一个文人写的传灯录,他跟这们禅师学过法。
禅师在上堂开示时,随口念了一段。“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朴鼻香。”
后面两句我非常熟悉,原来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梅花三弄》的,是一个台湾歌手唱的,大街小巷流传,就有这两句。这首歌,显得好像充满了古典的爱情雅趣,当时我们都是当情歌来听的。
当然,许多刚刚学了点中学文化的普通人,人到中年了,也要装一些自身并不具备的典雅,也爱唱这首歌。刚从柴米油盐中摆脱出来的中年妇女,最爱唱,以为可以表现出自身并不存在的清纯和贵族作派。当然,这不是批评她们在装腔作势。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装腔作势。给予你现实中没有的感觉,这才是艺术享受。
音乐家沉浸在音乐的想象场景,如痴如醉的,音乐完了,得吃饭洗碗,跟这一个道理。没有什么高雅和粗俗,反正都是饮食男女。
当时看到这一首全诗时,居然让我暗笑了好久。原来以为是恋爱诗的东西,居然出自一个和尚,说的是佛法,这太幽默了。
为此,当时我就找了各种参考书,企图了解前两句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禅宗里面一个修行的方法。叫做参话头。
比如《证道歌》的这句“谁无念?谁无生?”就是禅宗的话头。因为这是个疑问,巨大的疑问。如果你要按逻辑思维,既然无念无生,那就跟木头人没区别。但是他又否定木头人的办法,该从哪里下手呢?
黄蘖禅师的前两句,我大概有个印象,综合我所看到的参考书籍,说的是参话头的具体功用。
“迥脱根尘事非常”。所谓迥脱,就是突然干净完全彻底地超越,根是指自己的意识之根感觉之根,能听能看能想之根,在现代哲学的认识论中,是主体的意思。尘是指相对于人,外界所看所感受所想的一切事物,是客体的意思。突然超越主体和客体,这是一件非常之事,是超凡入圣的途径,当然是非常的。
“紧把绳头做一场”。这个绳头,就很有意思了。古代禅师,喜欢把人的思想意识比喻成牛,牛自由处在随处乱走,只追逐水草,有时还会破坏庄稼。那么修行也是修心,修行的办法就如同放牛了。
放牛,得牵住牛鼻子,用什么牵?用绳子牵。绳子,就代表拴住那狂乱心意的办法,这就是修行的办法。
禅宗修行的绳子,有一种叫做参话头。话头要始终不忘,要念兹在兹,醒也参睡也参,吃饭屙屎也要参。总之,这个大疑问,这个大问题,就像是一根绳子,始终牵住你的心,让你的心,根本没有机会去想别的什么东西,以走近于无念。
我为什么在当时,没有接触佛法就理解这种办法呢?这与我学习易经和道家学说有关。在周易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从万物出发,提炼出三来,这个三,在周易里,就用八个基本卦象来表示,每一个卦象有三个爻,有了这三个爻,就代表出万物中的一类事物了。
往回推,从三到二,就是分析阴阳属性,阴阳属性谁强谁弱,决定了这个卦,总体上属于什么性质。用马克思的意思,就是确定事物的主要矛盾,区分矛盾的基本性质,就可以认识这个事物。
从二到一,是一个很不简单的过程,我至今,思维层次没达到那个阶段。如果达到一的阶段,大概如同我前面所说的统一场理论吧。但是,一并不是道本身,道本身如同零。但要达到零,非经过一的过程不可。
用话头这根绳子,紧紧牵住自己的心,达到心念如一的程度,就是一。如果有机缘或者师傅,或者内在外在的触发,突然把一都丢掉了,就达到零的程度了吧。零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不知道,当然,知道的人,也无法告诉我。空的东西,总是无法形容的。
但紧把绳头,我知道是禅宗的法宝。所谓静坐参禅,关键是参话头。用一个大疑问约束住你,让你达到一的程度。各种门派,话头各有不同。
比如,有叫你参“狗子有无佛性?”,有的叫你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种东西,是根本没有答案的。你找答案的过程,才是参禅的目的。让你在这个疑问的过程中,渐渐把心归一。
这个过程,应当是非常艰辛的,要不然,就没有他后面两句:“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叫庄周梦蝶。那个故事,曾经让我思考过好多年。觉得,他的怀疑不是自作多情。人的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而来。总是以自己的想象和感觉而来。如果其他事物与自我混为一体,怎么办?
我当时有个设想,是不是我们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当一个门打开,另一个门就关闭,反之亦然。
当然,六度的含义还包括禅定、布施和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大致上与悟性相匹配吧。反正,不是说的文章知识之类的东西。比如六祖,几乎是文盲,却成了一代宗师,并且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现在,他的肉身舍利,还供奉在这块土地上。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这段话,前两句,只用主体消失来理解,就可以。既然无人,那么就没有主体了。罪福无人来承受,这在哲学上好理解。但在实践中,这我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悟道后,发现不存在了呢?
损益也是一个道理,无法,没有外界的东西,那么,损益了什么呢?况且无人,无我,损益了谁呢?
为什么无人无法,因为寂灭。寂灭不是完全消灭,按书上说,是本来就没有的意思。如同梦中的境界,当你醒了后,你发现,那些情景都没有。如此一来,你梦中的悲喜恐惧和舒适,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寂灭性中,差不多是说本体了吧。众生本体,佛性本体,可以叫做寂灭性中吧。莫问觅,我想,有两个含义。第一,问了也白问,那东西,是语言回答不了的。第二个含义,是找不到,想回答的人,都找不到,怎么回答你?
我们找到一个东西,必须判断方位或者参照物。人法皆无的环境,如同虚空,怎么找到那个东西呢?没有参照啊。况且,即使你找到了,如何对问路人说呢?北方人说东西南北,是按世界方位说的,如果这个物理世界没有了,哪里来的方位?南方人说前后左右,是按本人的视角来说的,人都没有了,哪里来的立足点?
后两句,大概是与一个典故有关,弘学也在注释中说过。五祖将传衣钵,弟子们在墙壁上写的诗。其中有最优秀的神秀和尚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按佛法基本思路理解,人人皆有佛性,那么,内心都有明镜。只是这个明镜被尘世所污染,只要把污染的灰尘擦掉,就可以照亮整个自身,也可以照见所有世界。
这是不是,也是那书店老板叮嘱我的:找到你自己。就是发现自心里的明镜,用这明镜照着这个世界,看到实相。
当然六祖的诗更高一筹。他不是一个识字写字的人,他口头吟诵,别人帮他写的。但是,这种更高层次,大概是无人无法的意思,我不好理解了。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这一段的理解,就更为困难。看了弘学的解释,也没有让我好多少。我也看过一些佛经,也读过南怀瑾先生的一些著作,大概知道,这是禅宗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关节点。
无念无生,既然没有主体,那么,就如同机关木人一样吗?古代有木匠做了木人,里面有机关,可以动。但是这是没有思想的木人,没有思想,没有生命。如果无念无生是那样的话,那么,就是断灭的观念,肯定是错的。
弘学在解释这一点上,反复叮嘱,最后一句的“早晚成”是“何时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永远成不了的意思。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并没有说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也有智慧。
那么,不做木头人,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有思想有生灭的,怎么才能做到所谓的“无生无不生”的地步呢?
老子在说道时,打了个赤子之心的比喻,说是婴儿,思想和情感是天真,没有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算是无生无不生吧。
但,婴儿也不是无所不知的。因为我们已经忘记自己在婴儿时期的状态了。每个人都是从婴儿生长而来,假如婴儿有那种超越型智慧的话,我们怎么就感受不到,什么时候丢失了呢?
这让我想起黄蘖禅师的一首诗。我过去读唐诗时,偶然发现这首诗,是别人引用的,据说来自当时的一个文人写的传灯录,他跟这们禅师学过法。
禅师在上堂开示时,随口念了一段。“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朴鼻香。”
后面两句我非常熟悉,原来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梅花三弄》的,是一个台湾歌手唱的,大街小巷流传,就有这两句。这首歌,显得好像充满了古典的爱情雅趣,当时我们都是当情歌来听的。
当然,许多刚刚学了点中学文化的普通人,人到中年了,也要装一些自身并不具备的典雅,也爱唱这首歌。刚从柴米油盐中摆脱出来的中年妇女,最爱唱,以为可以表现出自身并不存在的清纯和贵族作派。当然,这不是批评她们在装腔作势。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装腔作势。给予你现实中没有的感觉,这才是艺术享受。
音乐家沉浸在音乐的想象场景,如痴如醉的,音乐完了,得吃饭洗碗,跟这一个道理。没有什么高雅和粗俗,反正都是饮食男女。
当时看到这一首全诗时,居然让我暗笑了好久。原来以为是恋爱诗的东西,居然出自一个和尚,说的是佛法,这太幽默了。
为此,当时我就找了各种参考书,企图了解前两句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禅宗里面一个修行的方法。叫做参话头。
比如《证道歌》的这句“谁无念?谁无生?”就是禅宗的话头。因为这是个疑问,巨大的疑问。如果你要按逻辑思维,既然无念无生,那就跟木头人没区别。但是他又否定木头人的办法,该从哪里下手呢?
黄蘖禅师的前两句,我大概有个印象,综合我所看到的参考书籍,说的是参话头的具体功用。
“迥脱根尘事非常”。所谓迥脱,就是突然干净完全彻底地超越,根是指自己的意识之根感觉之根,能听能看能想之根,在现代哲学的认识论中,是主体的意思。尘是指相对于人,外界所看所感受所想的一切事物,是客体的意思。突然超越主体和客体,这是一件非常之事,是超凡入圣的途径,当然是非常的。
“紧把绳头做一场”。这个绳头,就很有意思了。古代禅师,喜欢把人的思想意识比喻成牛,牛自由处在随处乱走,只追逐水草,有时还会破坏庄稼。那么修行也是修心,修行的办法就如同放牛了。
放牛,得牵住牛鼻子,用什么牵?用绳子牵。绳子,就代表拴住那狂乱心意的办法,这就是修行的办法。
禅宗修行的绳子,有一种叫做参话头。话头要始终不忘,要念兹在兹,醒也参睡也参,吃饭屙屎也要参。总之,这个大疑问,这个大问题,就像是一根绳子,始终牵住你的心,让你的心,根本没有机会去想别的什么东西,以走近于无念。
我为什么在当时,没有接触佛法就理解这种办法呢?这与我学习易经和道家学说有关。在周易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从万物出发,提炼出三来,这个三,在周易里,就用八个基本卦象来表示,每一个卦象有三个爻,有了这三个爻,就代表出万物中的一类事物了。
往回推,从三到二,就是分析阴阳属性,阴阳属性谁强谁弱,决定了这个卦,总体上属于什么性质。用马克思的意思,就是确定事物的主要矛盾,区分矛盾的基本性质,就可以认识这个事物。
从二到一,是一个很不简单的过程,我至今,思维层次没达到那个阶段。如果达到一的阶段,大概如同我前面所说的统一场理论吧。但是,一并不是道本身,道本身如同零。但要达到零,非经过一的过程不可。
用话头这根绳子,紧紧牵住自己的心,达到心念如一的程度,就是一。如果有机缘或者师傅,或者内在外在的触发,突然把一都丢掉了,就达到零的程度了吧。零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不知道,当然,知道的人,也无法告诉我。空的东西,总是无法形容的。
但紧把绳头,我知道是禅宗的法宝。所谓静坐参禅,关键是参话头。用一个大疑问约束住你,让你达到一的程度。各种门派,话头各有不同。
比如,有叫你参“狗子有无佛性?”,有的叫你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种东西,是根本没有答案的。你找答案的过程,才是参禅的目的。让你在这个疑问的过程中,渐渐把心归一。
这个过程,应当是非常艰辛的,要不然,就没有他后面两句:“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