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2) (1/2)
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自卑与超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而这种生活意义往往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它像个人独创的新奇曲目一样存在于个人生活方式之中,目标就隐藏在其中,而并非清晰地呈现在外面。它们的表现一般比较模糊,我们也只能根据个人的行为来进行推测。对生活模式的探索,就像品读一首小诗。诗中隐藏的意义远远比它表面上所呈现的文字要丰富。我们需要细细品读,推敲它蕴涵的意义。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作品,心理学家必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推敲其中的含义。生活的意义是在个体生命开始的前4~5年间确定的。我们就像黑暗中的瞎子,凭借感觉逐渐找出确定的答案,而非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同样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推测中确定下来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去向,是生活奋斗的目标。
没有谁能够清晰而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整个目标。比如,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那只是他所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就算是目标已经清晰具体,获得最终成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医生,这个目标其实包含着很多方面。他不仅想要在病理和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建树,而且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对自身及他人的浓厚兴趣。我们能够观察到,他希望自己怎样去帮助他人,以及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哪些限制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他补偿自卑感的方式,当然,我们能够从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为举止中推断出哪些方面让他感觉到自卑。比如说,我们常常发现,有一些医生在童年时期就亲眼见过死亡,而死亡又给予他们极度的不安全感。或许是他们身边的人失去了生命,这使他们将保护他人的生命作为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再比如,一些人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我们也清楚,教师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之所以将教师作为职业目标,很可能就是想通过统治比他弱小的人而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习惯。而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真心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平等地对待学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之间,不仅在能力和兴趣这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态对其外在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要透过表象去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每个人都可能根据其指定的具体目标而改变达成目标的方法,比如他的职业。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隐藏在整体人格中的一致性特征,无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这个特征总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随意放置在不同位置时,它会给我们不同的印象一样。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三角形其实并没有变化。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整体目标的内涵不会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各种表现来全面认识它。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这样说:“如果你想满足自己的优越感,那么,只需要做这些或那些事就可以了。”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一个人的身体越是强壮,当他面对阻碍时就越能另辟蹊径,只有那些神经病才认为:“我一定要这样,这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不想轻易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进行具体的描述,然而,在所有的目标中,我们总结出一个共同因素——努力想要成为神。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会竭尽全力地按照这种想法来表现自己,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上帝。很多哲学家也怀有同样的梦想,而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希望孩子变得和上帝一样。此外,这个目标还存在于古代宗教训练中:教徒一般都把将自己修炼成神作为最终目标,这样的理想,曾经体现在所谓的“超人”观念中。据说,尼采在发疯以后,曾在写给斯特林堡[10](Strindberg)的信中,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作为自己的署... -->>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而这种生活意义往往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它像个人独创的新奇曲目一样存在于个人生活方式之中,目标就隐藏在其中,而并非清晰地呈现在外面。它们的表现一般比较模糊,我们也只能根据个人的行为来进行推测。对生活模式的探索,就像品读一首小诗。诗中隐藏的意义远远比它表面上所呈现的文字要丰富。我们需要细细品读,推敲它蕴涵的意义。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作品,心理学家必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推敲其中的含义。生活的意义是在个体生命开始的前4~5年间确定的。我们就像黑暗中的瞎子,凭借感觉逐渐找出确定的答案,而非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同样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推测中确定下来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去向,是生活奋斗的目标。
没有谁能够清晰而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整个目标。比如,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那只是他所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就算是目标已经清晰具体,获得最终成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医生,这个目标其实包含着很多方面。他不仅想要在病理和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建树,而且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对自身及他人的浓厚兴趣。我们能够观察到,他希望自己怎样去帮助他人,以及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哪些限制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他补偿自卑感的方式,当然,我们能够从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为举止中推断出哪些方面让他感觉到自卑。比如说,我们常常发现,有一些医生在童年时期就亲眼见过死亡,而死亡又给予他们极度的不安全感。或许是他们身边的人失去了生命,这使他们将保护他人的生命作为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再比如,一些人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我们也清楚,教师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之所以将教师作为职业目标,很可能就是想通过统治比他弱小的人而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习惯。而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真心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平等地对待学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之间,不仅在能力和兴趣这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态对其外在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要透过表象去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每个人都可能根据其指定的具体目标而改变达成目标的方法,比如他的职业。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隐藏在整体人格中的一致性特征,无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这个特征总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随意放置在不同位置时,它会给我们不同的印象一样。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三角形其实并没有变化。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整体目标的内涵不会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各种表现来全面认识它。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这样说:“如果你想满足自己的优越感,那么,只需要做这些或那些事就可以了。”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一个人的身体越是强壮,当他面对阻碍时就越能另辟蹊径,只有那些神经病才认为:“我一定要这样,这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不想轻易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进行具体的描述,然而,在所有的目标中,我们总结出一个共同因素——努力想要成为神。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会竭尽全力地按照这种想法来表现自己,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上帝。很多哲学家也怀有同样的梦想,而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希望孩子变得和上帝一样。此外,这个目标还存在于古代宗教训练中:教徒一般都把将自己修炼成神作为最终目标,这样的理想,曾经体现在所谓的“超人”观念中。据说,尼采在发疯以后,曾在写给斯特林堡[10](Strindberg)的信中,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作为自己的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