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从1983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跑的,确实很潇洒。
…………
关于一个时代的印象,从电视里看跟自己亲眼见到,完全是两码事。
天空灰蒙蒙的,到处飘散着工业灰尘,街道特别宽阔,自行车就堂而皇之的行在中间,因为极少有汽车,只有电车的轨道笔直铺设。
两侧建筑大多低矮老旧,密密麻麻布满了电线杆和电线。高大的楼必在大路,大路必有治安岗亭,立着穿白色制服的警察叔叔。
放眼望去,人群也是一片沉暗,蓝的灰的黑的白的,少有鲜亮色彩。
许非骑着车回家,只觉走进了一帧帧老照片里,看什么都像蒙上了一层磨砂质,不清晰,更不真实。
他拐过几条街道,又钻进一条胡同,这一溜都是杂院,两三家、三四家同住。
他停在一户人家门口,把车推进门洞似的窄道,再往里走,抬眼是公用厨房,左右各有两间屋。左边姓张,右边姓许,都在曲艺团工作。
“妈,我回来了!”
许非撩帘子进屋,发现人不在,抹身一转,从厨房里传出动静,“回来了,今天都忙啥了?”
“我能忙啥,跑腿打杂呗。”
他又进到厨房,一个面容温和,身段苗条的中年女人正在淘米煮饭。
女人叫张桂琴,市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现在年纪大了就退居二线,很少上台,主要做教学工作。
“你年纪小又刚转正,以后慢慢就好了。哎对了,你今天发工资了吧?”
“呃,发了……”
许非一撇嘴,摸出信封递过去。
张桂琴抽出一小叠钱数了数,三十四块整。她留下二十块,剩下的还给儿子,道:“省着点花,以后不知道咋变动呢。你还没登过台,就算带你出去也是看你爸的面子,自己心里有点数,多长本事才要紧。”
“嗯嗯,知道了!”
他哼哼两声,懒得接茬,见张桂琴淘好了米,倒进大灶,又开始添柴烧火,忍不住道:“妈,咱家买个电饭锅得了,还有煤气罐也弄一个。”
“煤气罐?那东西可不安全,说不定啥时候就炸了。”
“谁跟您说的啊?不安全国家能推出么,人家一点上就有火,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那也不行,一罐气多少钱呢,不值当。”
“……”
行吧,许非闭口不言。
80年代初,煤气罐还是新鲜玩意,很多人都觉得是炸弹,而且价格比较贵。到了中后期,城市居民才开始大量使用煤气罐,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服务行业。
这货在厨房转了转,嘴里啃着根黄瓜,随口问:“我爸呢,怎么还没回来?”
“跟你大爷有点事,晚上在这吃饭。”
“那我得打点酒啊。”
“你这孩子,明知道你大爷不喝酒。”
张桂琴敲了他一下,想想道:“不过家里没烟了,正好你去买一包。”
说着,她翻了翻口袋,摸出张烟票,白纸黑字极为简陋,上面盖着鞍城商业局的章。
这年头从大米到精盐,从毛巾到电池,从铁锅到雨伞,从收音机到箱包,基本买什么都得用票。
尤其是大件商品,比如自行车,首先你得有自行车票,然后还得准备工业券。工业券是按工资比例发的,平均每20块钱配一张券,适用范围极广。
这些票有一定的货币价值,但并不完全是货币,相当于一种购买凭证,还得额外支付现钱。
许非接过券,直奔最近的一家国营商店买了包香烟。
一路闻着回来,在胡同里又刚好撞见两位,一个白净高挑,正是原主的老爹,许孝文。
另一个身材不高,头发梳的一丝不苟,笑起来表情魔性,一张嘴就先飘过一声极具特色的公鸭嗓子:
“小子,你这从哪儿来啊?”
(求好心人帮忙做个封面,加群给我,谢谢!)
跑的,确实很潇洒。
…………
关于一个时代的印象,从电视里看跟自己亲眼见到,完全是两码事。
天空灰蒙蒙的,到处飘散着工业灰尘,街道特别宽阔,自行车就堂而皇之的行在中间,因为极少有汽车,只有电车的轨道笔直铺设。
两侧建筑大多低矮老旧,密密麻麻布满了电线杆和电线。高大的楼必在大路,大路必有治安岗亭,立着穿白色制服的警察叔叔。
放眼望去,人群也是一片沉暗,蓝的灰的黑的白的,少有鲜亮色彩。
许非骑着车回家,只觉走进了一帧帧老照片里,看什么都像蒙上了一层磨砂质,不清晰,更不真实。
他拐过几条街道,又钻进一条胡同,这一溜都是杂院,两三家、三四家同住。
他停在一户人家门口,把车推进门洞似的窄道,再往里走,抬眼是公用厨房,左右各有两间屋。左边姓张,右边姓许,都在曲艺团工作。
“妈,我回来了!”
许非撩帘子进屋,发现人不在,抹身一转,从厨房里传出动静,“回来了,今天都忙啥了?”
“我能忙啥,跑腿打杂呗。”
他又进到厨房,一个面容温和,身段苗条的中年女人正在淘米煮饭。
女人叫张桂琴,市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现在年纪大了就退居二线,很少上台,主要做教学工作。
“你年纪小又刚转正,以后慢慢就好了。哎对了,你今天发工资了吧?”
“呃,发了……”
许非一撇嘴,摸出信封递过去。
张桂琴抽出一小叠钱数了数,三十四块整。她留下二十块,剩下的还给儿子,道:“省着点花,以后不知道咋变动呢。你还没登过台,就算带你出去也是看你爸的面子,自己心里有点数,多长本事才要紧。”
“嗯嗯,知道了!”
他哼哼两声,懒得接茬,见张桂琴淘好了米,倒进大灶,又开始添柴烧火,忍不住道:“妈,咱家买个电饭锅得了,还有煤气罐也弄一个。”
“煤气罐?那东西可不安全,说不定啥时候就炸了。”
“谁跟您说的啊?不安全国家能推出么,人家一点上就有火,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那也不行,一罐气多少钱呢,不值当。”
“……”
行吧,许非闭口不言。
80年代初,煤气罐还是新鲜玩意,很多人都觉得是炸弹,而且价格比较贵。到了中后期,城市居民才开始大量使用煤气罐,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服务行业。
这货在厨房转了转,嘴里啃着根黄瓜,随口问:“我爸呢,怎么还没回来?”
“跟你大爷有点事,晚上在这吃饭。”
“那我得打点酒啊。”
“你这孩子,明知道你大爷不喝酒。”
张桂琴敲了他一下,想想道:“不过家里没烟了,正好你去买一包。”
说着,她翻了翻口袋,摸出张烟票,白纸黑字极为简陋,上面盖着鞍城商业局的章。
这年头从大米到精盐,从毛巾到电池,从铁锅到雨伞,从收音机到箱包,基本买什么都得用票。
尤其是大件商品,比如自行车,首先你得有自行车票,然后还得准备工业券。工业券是按工资比例发的,平均每20块钱配一张券,适用范围极广。
这些票有一定的货币价值,但并不完全是货币,相当于一种购买凭证,还得额外支付现钱。
许非接过券,直奔最近的一家国营商店买了包香烟。
一路闻着回来,在胡同里又刚好撞见两位,一个白净高挑,正是原主的老爹,许孝文。
另一个身材不高,头发梳的一丝不苟,笑起来表情魔性,一张嘴就先飘过一声极具特色的公鸭嗓子:
“小子,你这从哪儿来啊?”
(求好心人帮忙做个封面,加群给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