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明朝大丈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将盐厂纳入自己的名下以及成立民情署并非李景一时心血来潮,实际上李景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占据平阳府不到两年的时间,几乎把李景这几年攒的家底全部掏空了。
现在大部分的工厂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全靠李景自己掏腰包往里填。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中国的老百姓只要是能自己做就绝不会花钱去买,哪怕你告诉他,花钱买比自己做要省时省力省钱他也不干。
就拿李景的制衣厂为例,老百姓几乎从来不到制衣厂买成品的衣服,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己买棉花纺线织布,然后自己去做衣服。
实际上,买成衣的价格要便宜的多。
因为李景是大批量购买棉花,价格要比零买便宜的多,织出布以后又是成批量的漂染,这个成本又降低了许多。
当然其中会有用工的成本,这个是免不了的。
不过老百姓不会算账,他们自己做衣服难道不需要用工么?如果把自己做衣服的时间去做工,同样会挣到钱,也许比自己在家做衣服省的那点钱还要多。
当然会算账的人还是有的,济世军的士兵的家眷大多都在工厂做工,他们知道自己制衣没有直接花钱购买成衣合算,因此他们的衣服大多是花钱买的。
还有那些官员,他们的衣服也是花钱买的。
要是没有这么一批人,李景的制衣厂还真不好维持,李景不可能找一批工人整天制衣然后在仓库里积压。
现在能给李景盈利的工厂只有造纸厂,漂染厂和织布厂。
平阳府现在大兴学堂教育,纸张的用量急剧增加,另外官府用纸自然要在李景的造纸厂采购,因此造纸厂这一块是最早见到效益的。
至于漂染厂和织布厂能盈利是因为李景的工厂生产成本远比小作坊低,老百姓织布要染色都会把布送到工厂里进行染色,有的则是直接买染好的布回去制衣。
这几家工厂虽然已经开始盈利,但是要收回投资成本还需要一段时间。
剩下的像矿厂,水泥厂等等都是赔钱的买卖。
李景估计等这些工厂要想完全盈利,至少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只有老百姓的观念转变过来,这些工厂才能开始挣钱。
现在能帮李景挣钱的主要是景记商号的商业部门,像景记钱庄,景记车马行,景记酒楼,以及各个店铺。
只是单靠这些商业部门挣到的钱怎么可能养活这么多的工厂?养活那么多的工人?因此李景一定要把盈利最高的盐厂至于自己的掌控,这样才能添补自己的亏空。
不过李景考虑到解州乃是主动归顺过来的,张理这些本地的官员政务处理的还算不错,更是为了安抚与这些人,因此当时并没有把盐厂拿到自己的手中。
后来想要拿过来就有些不好说话,硬要的话等于是强取豪夺,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不想这次视察盐厂,居然给了李景一个极好的机会。下面的人办事不利,李景便以此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夺过经营权,然后把盐厂跟地方官府剥离开来。
对此张理等人也很无奈,谁叫下面的人不争气,明知李景体恤民力,爱惜百姓,千里迢迢地从河南迁移过来三十余万灾民,并且把近一半的灾民安排到盐厂,其中每户人家都有劳力在盐厂做工,竟然没有把他们的住处安排好。
现在撞到李景的枪口上,只好自认倒霉。
不过张理等人也佩服李景的手段,虽然选用的人是李景的岳父,但是沈正的头上还顶着平阳府同知的名头,说起来也是张理的顶头上司。
派沈正管理盐厂的商业运作,可谓名正言顺。但是大家都知道,让沈正负责盐厂的商业运作,那就是说卖盐别人是不能插手了,钱等于是直接装进了李景的腰包。
至于袁枢,朝廷给的名义是平阳府按察使,更是这些人得罪不起的。让袁枢负责盐厂的行政管理,别人更不敢多嘴多舌,这等于盐厂变相成为李景个人的。
明知是这么回事儿,但是李景用的这两个人偏偏让人没有话说。显然,李景酝酿盐厂的管理人选并非一日两日了。
另外通过这两个人的使用,可以看出李景用人的侧重点开始出现变化。
几年前李景用人都是唯贤是举,凡是用人,必先考察品评一番。但是现在李景用人已不单是唯贤或者是唯才,现在李景用人已经开始倾向于唯亲。
用人唯亲,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大对劲儿,但是这却是李景和袁可立两人探讨了许久才定下的用人策略。
唯亲,不仅仅是亲人,更重要的... -->>
将盐厂纳入自己的名下以及成立民情署并非李景一时心血来潮,实际上李景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占据平阳府不到两年的时间,几乎把李景这几年攒的家底全部掏空了。
现在大部分的工厂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全靠李景自己掏腰包往里填。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中国的老百姓只要是能自己做就绝不会花钱去买,哪怕你告诉他,花钱买比自己做要省时省力省钱他也不干。
就拿李景的制衣厂为例,老百姓几乎从来不到制衣厂买成品的衣服,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己买棉花纺线织布,然后自己去做衣服。
实际上,买成衣的价格要便宜的多。
因为李景是大批量购买棉花,价格要比零买便宜的多,织出布以后又是成批量的漂染,这个成本又降低了许多。
当然其中会有用工的成本,这个是免不了的。
不过老百姓不会算账,他们自己做衣服难道不需要用工么?如果把自己做衣服的时间去做工,同样会挣到钱,也许比自己在家做衣服省的那点钱还要多。
当然会算账的人还是有的,济世军的士兵的家眷大多都在工厂做工,他们知道自己制衣没有直接花钱购买成衣合算,因此他们的衣服大多是花钱买的。
还有那些官员,他们的衣服也是花钱买的。
要是没有这么一批人,李景的制衣厂还真不好维持,李景不可能找一批工人整天制衣然后在仓库里积压。
现在能给李景盈利的工厂只有造纸厂,漂染厂和织布厂。
平阳府现在大兴学堂教育,纸张的用量急剧增加,另外官府用纸自然要在李景的造纸厂采购,因此造纸厂这一块是最早见到效益的。
至于漂染厂和织布厂能盈利是因为李景的工厂生产成本远比小作坊低,老百姓织布要染色都会把布送到工厂里进行染色,有的则是直接买染好的布回去制衣。
这几家工厂虽然已经开始盈利,但是要收回投资成本还需要一段时间。
剩下的像矿厂,水泥厂等等都是赔钱的买卖。
李景估计等这些工厂要想完全盈利,至少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只有老百姓的观念转变过来,这些工厂才能开始挣钱。
现在能帮李景挣钱的主要是景记商号的商业部门,像景记钱庄,景记车马行,景记酒楼,以及各个店铺。
只是单靠这些商业部门挣到的钱怎么可能养活这么多的工厂?养活那么多的工人?因此李景一定要把盈利最高的盐厂至于自己的掌控,这样才能添补自己的亏空。
不过李景考虑到解州乃是主动归顺过来的,张理这些本地的官员政务处理的还算不错,更是为了安抚与这些人,因此当时并没有把盐厂拿到自己的手中。
后来想要拿过来就有些不好说话,硬要的话等于是强取豪夺,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不想这次视察盐厂,居然给了李景一个极好的机会。下面的人办事不利,李景便以此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夺过经营权,然后把盐厂跟地方官府剥离开来。
对此张理等人也很无奈,谁叫下面的人不争气,明知李景体恤民力,爱惜百姓,千里迢迢地从河南迁移过来三十余万灾民,并且把近一半的灾民安排到盐厂,其中每户人家都有劳力在盐厂做工,竟然没有把他们的住处安排好。
现在撞到李景的枪口上,只好自认倒霉。
不过张理等人也佩服李景的手段,虽然选用的人是李景的岳父,但是沈正的头上还顶着平阳府同知的名头,说起来也是张理的顶头上司。
派沈正管理盐厂的商业运作,可谓名正言顺。但是大家都知道,让沈正负责盐厂的商业运作,那就是说卖盐别人是不能插手了,钱等于是直接装进了李景的腰包。
至于袁枢,朝廷给的名义是平阳府按察使,更是这些人得罪不起的。让袁枢负责盐厂的行政管理,别人更不敢多嘴多舌,这等于盐厂变相成为李景个人的。
明知是这么回事儿,但是李景用的这两个人偏偏让人没有话说。显然,李景酝酿盐厂的管理人选并非一日两日了。
另外通过这两个人的使用,可以看出李景用人的侧重点开始出现变化。
几年前李景用人都是唯贤是举,凡是用人,必先考察品评一番。但是现在李景用人已不单是唯贤或者是唯才,现在李景用人已经开始倾向于唯亲。
用人唯亲,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大对劲儿,但是这却是李景和袁可立两人探讨了许久才定下的用人策略。
唯亲,不仅仅是亲人,更重要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