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文科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啊!”时不凡终于感叹。
许敬宗听了时不凡这话,立刻有颇有感触。因为作为修史的官员,他当然知道这个修史的时候对于古代历史的事件和政策进行评价,这是任何史官也都无法避免的。而这个史官如何评价,那这样是关系到了修史的时候的政治格局和世界格局,还有人心的思想。不同人心的思想不同,而不同时代的人心思想也都是不同的,这样肯定会造成很多问题。而时不凡这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让许敬宗也都感觉这话太精辟了。
其实这次关于分封制的评价,其实本来事情很简单,绝大部分臣子都不会支持这个分封制,相反赞同中央集权。因为中央极权对于臣子来说是好事,甚至不管是对于士族还是寒门,都是有着很大好处的。别以为士族在地方实力强大,就会赞同分封制,其实士族更看重的是中央集权。因为按照分封制的原则,他们这些士族是没有资格获得分封的,有资格获得分封的都是天子的亲族或者是一些功臣,他们这些地方实力派是没有资格参与分封。
他们自然要拥护中央集权,中央越是集权,对于他们越是有好处。因为中央极权能促进他们的权力,士族主要的人手都是在中央机构任职,这样他们肯定是天然拥护中央集权的。当然,寒门同样也是如此,因为只有中央集权,才能够保障寒门的权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寒门的背景实力比起士族更差,完全依赖于中央的权威来统治。他们咋地方上没有什么权力,没有多少的势力和影响力,他们唯一能依靠的也就是政府这个“国家机器”来进行统治,所以中央越是集权,那反而作为寒门官员反而也都越是有好处。
不论如何,这个不管是士族还是寒门,在中央集权方面多事赞同的。
“萧瑀,看来他是不死心啊!萧瑀这个时候抛出了分封,多半是屁股决定脑袋罢了。他一方面是江南豪族的人,并且目前这个阶段,江南并没有得到太多开发,他们当然不担心分封时候会有人被封赏到了江南。所以萧瑀提出分封制,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李世民的个人想法,有利于李世民维护皇权的想法。”
“这次,萧瑀选择站在了皇权方面,选择支持皇权。至于这个分封,那他这么做,明显不符合历史大势了。他这么做,多半是不希望那么快退出历史舞台,想要借用这个手段来复出。不过这个萧瑀这么做,明显是为了迎合李世民这个皇帝的想法的。分封制对于一个国家是利大于弊,可是对于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那也就……呵呵!”
没几天,李世民居然很快召开了朝会,而这个朝会居然开始议论这个事情了。
“萧瑀给朕上书,说为了维护我大唐的长治久安,可以分封皇室和功臣勋贵为世袭州刺史,处非法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不然不能剥夺。朕深以为然,朕以为维护我大唐的长治久安,可以分封皇族和勋贵为州刺史,这样可以拱卫我大唐。如果一旦有了意外,可以就近解决,维护我大唐的长治久安,是乃一个良策!”李世民说。
李世民这话,立马让很多人也都震惊,这个李世民居然要恢复分封制。虽然只是世袭州刺史,并且没有所谓的兵权,可是这样却也都是一种分封制了。要知道从汉朝以后,那分封制已经是不流行了,哪怕是有些诸侯有了所谓的食邑,也不过是由朝廷来收取税收补偿给封主,并非是直接由那些有爵位的人直接获得。可是李世民居然要进行分封一些州刺史的制度,这样明显是在希望维护自己的皇权稳定了。
“哎,封建帝王思想作祟啊!”时不凡想到。
李世民想要恢复分封制,其实是一种封建帝王思想在作祟。从当年的西周分封制,后来秦朝统一之后的郡县制,接着到了汉朝的郡国并行。而刘邦大肆封那些所谓的同姓的皇族为封国的国王,这样是希望能让那些同一个姓氏的王侯来维护刘家的江山。
这种给皇族分封的制度,其实是处于那些皇帝对于臣子的不信任,害怕出现权臣。当年刘邦分封之后,吕后曾经想要篡汉。在吕后死了之后,那些刘姓的诸侯王也都开始一起准备串联反抗吕家,准备起兵了。不过后来周勃成功的粉碎了吕家的叛乱,拥立了汉文帝刘恒。不过这个刘邦的一些愿望还是起到了效果,也就是希望能刘家的诸侯王在地方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起兵维护皇族的权力。这样的分封是基于皇帝想要维护自己家族权力,而希望能做到的一种维护权力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政治制度。
而汉朝也都酿成了七国之乱,最后汉武帝时候采用了推恩令,这样才解决了皇族分封所带来的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庞大,反抗中央的情况。其实这个分封同姓的诸侯王,有利于开国皇帝,可是却不利于别人。从刘邦到司马家,甚至从李世民到后来的朱元璋,都是有过了分封制的想法,尤其是分封同姓氏皇族,这样让那些皇族在地方拱卫中央,拱卫皇帝,可以起到维护皇帝权威,避免权臣的结果。
当然,这样也都必然会容易带来内战,内战的风险大大增加,不利于百姓安稳生产。不过,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家族江山,不惜把百姓放置到内战的风险当中,也要维护自己家族的江山稳固,维护自己和自己后代的权力稳固,也就是为了避免权臣和外戚篡位了。这个是一种维护自己家族江山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家天下思想,所以李世民也是有了这个想法也不奇怪,因为对于他来说也就是一个封建皇帝,没有高尚到能够去万事为民的地步。(未完待续。)
nbsp;“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啊!”时不凡终于感叹。
许敬宗听了时不凡这话,立刻有颇有感触。因为作为修史的官员,他当然知道这个修史的时候对于古代历史的事件和政策进行评价,这是任何史官也都无法避免的。而这个史官如何评价,那这样是关系到了修史的时候的政治格局和世界格局,还有人心的思想。不同人心的思想不同,而不同时代的人心思想也都是不同的,这样肯定会造成很多问题。而时不凡这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让许敬宗也都感觉这话太精辟了。
其实这次关于分封制的评价,其实本来事情很简单,绝大部分臣子都不会支持这个分封制,相反赞同中央集权。因为中央极权对于臣子来说是好事,甚至不管是对于士族还是寒门,都是有着很大好处的。别以为士族在地方实力强大,就会赞同分封制,其实士族更看重的是中央集权。因为按照分封制的原则,他们这些士族是没有资格获得分封的,有资格获得分封的都是天子的亲族或者是一些功臣,他们这些地方实力派是没有资格参与分封。
他们自然要拥护中央集权,中央越是集权,对于他们越是有好处。因为中央极权能促进他们的权力,士族主要的人手都是在中央机构任职,这样他们肯定是天然拥护中央集权的。当然,寒门同样也是如此,因为只有中央集权,才能够保障寒门的权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寒门的背景实力比起士族更差,完全依赖于中央的权威来统治。他们咋地方上没有什么权力,没有多少的势力和影响力,他们唯一能依靠的也就是政府这个“国家机器”来进行统治,所以中央越是集权,那反而作为寒门官员反而也都越是有好处。
不论如何,这个不管是士族还是寒门,在中央集权方面多事赞同的。
“萧瑀,看来他是不死心啊!萧瑀这个时候抛出了分封,多半是屁股决定脑袋罢了。他一方面是江南豪族的人,并且目前这个阶段,江南并没有得到太多开发,他们当然不担心分封时候会有人被封赏到了江南。所以萧瑀提出分封制,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李世民的个人想法,有利于李世民维护皇权的想法。”
“这次,萧瑀选择站在了皇权方面,选择支持皇权。至于这个分封,那他这么做,明显不符合历史大势了。他这么做,多半是不希望那么快退出历史舞台,想要借用这个手段来复出。不过这个萧瑀这么做,明显是为了迎合李世民这个皇帝的想法的。分封制对于一个国家是利大于弊,可是对于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那也就……呵呵!”
没几天,李世民居然很快召开了朝会,而这个朝会居然开始议论这个事情了。
“萧瑀给朕上书,说为了维护我大唐的长治久安,可以分封皇室和功臣勋贵为世袭州刺史,处非法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不然不能剥夺。朕深以为然,朕以为维护我大唐的长治久安,可以分封皇族和勋贵为州刺史,这样可以拱卫我大唐。如果一旦有了意外,可以就近解决,维护我大唐的长治久安,是乃一个良策!”李世民说。
李世民这话,立马让很多人也都震惊,这个李世民居然要恢复分封制。虽然只是世袭州刺史,并且没有所谓的兵权,可是这样却也都是一种分封制了。要知道从汉朝以后,那分封制已经是不流行了,哪怕是有些诸侯有了所谓的食邑,也不过是由朝廷来收取税收补偿给封主,并非是直接由那些有爵位的人直接获得。可是李世民居然要进行分封一些州刺史的制度,这样明显是在希望维护自己的皇权稳定了。
“哎,封建帝王思想作祟啊!”时不凡想到。
李世民想要恢复分封制,其实是一种封建帝王思想在作祟。从当年的西周分封制,后来秦朝统一之后的郡县制,接着到了汉朝的郡国并行。而刘邦大肆封那些所谓的同姓的皇族为封国的国王,这样是希望能让那些同一个姓氏的王侯来维护刘家的江山。
这种给皇族分封的制度,其实是处于那些皇帝对于臣子的不信任,害怕出现权臣。当年刘邦分封之后,吕后曾经想要篡汉。在吕后死了之后,那些刘姓的诸侯王也都开始一起准备串联反抗吕家,准备起兵了。不过后来周勃成功的粉碎了吕家的叛乱,拥立了汉文帝刘恒。不过这个刘邦的一些愿望还是起到了效果,也就是希望能刘家的诸侯王在地方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起兵维护皇族的权力。这样的分封是基于皇帝想要维护自己家族权力,而希望能做到的一种维护权力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政治制度。
而汉朝也都酿成了七国之乱,最后汉武帝时候采用了推恩令,这样才解决了皇族分封所带来的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庞大,反抗中央的情况。其实这个分封同姓的诸侯王,有利于开国皇帝,可是却不利于别人。从刘邦到司马家,甚至从李世民到后来的朱元璋,都是有过了分封制的想法,尤其是分封同姓氏皇族,这样让那些皇族在地方拱卫中央,拱卫皇帝,可以起到维护皇帝权威,避免权臣的结果。
当然,这样也都必然会容易带来内战,内战的风险大大增加,不利于百姓安稳生产。不过,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家族江山,不惜把百姓放置到内战的风险当中,也要维护自己家族的江山稳固,维护自己和自己后代的权力稳固,也就是为了避免权臣和外戚篡位了。这个是一种维护自己家族江山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家天下思想,所以李世民也是有了这个想法也不奇怪,因为对于他来说也就是一个封建皇帝,没有高尚到能够去万事为民的地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