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步步惊心续集之天若有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坐看云起”,是他的“微雨青蓝”。
他是帝王,无论胸中怀抱怎样的雅趣高志,终是不能,陪她归隐山林,谈笑无期。
知道她的天地,在那旷远彼处,琼宇金阁,锦衣玉食,于她,不过是“身乎泥中”。
明白这种相欠,这种辜负,今生再难偿还。
一代帝王,想要得到他最爱的女人,是怎么做的?“眼神渐渐沉痛,缓缓蹲下,双手把我的手拢在他手心里,头搭在我膝盖上……”
明白是怎样的深情吗,在那一低头之间。
真爱,让我们学会谦卑。
写了那么多,是想说,有种情感,会完整你自己,有种失去,会掏空你的心。
实在不想写他身后紧攥着辫子的手,想留住怎样的温度。
自别后,若曦爱上书法,写他的字,喝他的茶,在微雨的日子,眺望天边青蓝,可会知道,那个九重殿上的孤绝之人,可能,再也不会练字,再也不会听雨,不吃玉蔻糕,不喝太平猴魁,一切清幽雅志,已与他绝。
他的灵魂,在那个午后,被她一并带走了。
14喜欢的一幕
很喜欢十四盛誉回京,浣衣局里与若曦相见的那一场戏。
三年,一个在烽烟戎马里战功显赫,荣耀如日中天;一个,却从君王身边的大红人,沦落成为太监洗衣的浣衣奴。
只身一人,便服,他就这样出现在她面前。
细细地看过了,才说出三次求婚被拒的事。“我就让你那么看不上眼?”那样憋屈,却只是淡淡地说出来,带着微微的笑。
总有那样的人,不论时光如何流逝,境遇如何改变,在她面前,你就是骄傲不起来。
要的答案,其实已不重要,对她的懂,已然让他明白。
她问值与不值,他的思绪一下飞到太早太早的最初,一茬一茬的往事,只因懵憧,竟流水一般地过了,那些欢笑,争执,支支节节片片断断却在心头生了根,待他觉察,早是积重难返。
万般无奈,唯余下若涩,虽是疼惜,却做不得什么。
“你憔悴了许多……”
“你风姿俊逸了很多。”
这句真是神来之笔,不知桐华是如何想来。当若曦微笑着说出这句话时,三年的岁月流转,横亘的命运造化,竟像烟尘,悄然飘散。
她还是口吟宋词的早慧少女,他还是那个如玉少年。她看着他煦暖微笑,说不出的亲厚。
十四的心,定是狠狠疼了。
凝视了良久,终放不下,把那个知悉答案的问题,又问了一遍。
无奈那个坚强又脆弱的女子,还是摇头。
除了随她,除了等她,还能怎样?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风景依稀是旧年……
想起十四吟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5时间将我的心蚀穿
能理解为什么桐华写啊写地,终把自己写成了十四党。
犹记得若曦拒婚之时,康熙爷盛怒之下的的难以置信。
若曦与十四,相伴成长,分享了人生中大多私密的珍贵心情,见证了彼此成长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节点,终从莽撞走向相知,从苛责走向相惜,从儿时旧伴成为生死挚交。
岁月洗淘出的相知相惜,厚重如山。
怎么看,都是神仙美眷。
若曦与老八,起于幻想的迷茫,与老四,是特殊环境下纯属理想的偏执爱情。纯从爱的形式来说,与十四,是最真实而正常的。
自然而然,流水一般。
吧里有亲在探求,十四是何时爱上若曦的,终也没有定论。恰是日久年深的点点累积,认真辨来,只怕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界。仿佛现实泥土里黑甜一觉,真正醒觉,已是萌生以后太久太久,久得,只剩下无奈。
绳锯木断,滴水石穿。
如果爱是沉沦,这是无疑最缓慢而清醒的一种。
初相识,烂漫无邪,纯真无掩,最终爱上的,是真实而完整的你。
经过那么久的领悟,才懂得,所以,也能耐得起比那更长久的等待。
那么地了解,深得,成全之意大于一心得失;怜惜之心长过了相守的盼望。
时光有多悠长,我的爱,就有多么的宽广。
就像理想的同行者注定相爱,生活里的同路人,最适合相守。
苦着你的苦,痛着你的痛。你颜色惨淡痛失所爱时,有的,兴许只是以身相替的焦急;当你为心底一份相知瑟缩雨中时,能给的,兴许只是一包温热的糕饼;当你满心伤痕身处绝望之时,给予的,只是一个宁静隔绝的小小世界,那个世界里,甚至没有我。
那个字,终是没有说出来。只怕珍惜的那颗心,更累更苦。
相聚太短。不知道,上天让你最终在我怀里闭上眼,是一种怜惜,还是更大的无情。
岁月在悄悄在我心间镌下你的名字,只怪我太晚觉察,那么,就让它日久渐深,在没有你的日子里,与我作伴。
随着时光,把我的心蚀穿。
16局中局,戏外戏
一废太子后,三阿哥揭发大阿哥以“魇胜”之术陷害太子,大阿哥被囚。尔后,康熙夜召废太子单独觐见,一时间各方势力揣测纷纷,局势扑朔迷离。
这一场,有的是虚笔,有的是补述,但桐华却写得暗潮涌动,张力十分。各方势力的要害,一干人等的表现,恰真是一场险象环生,步步惊心的精彩大戏,仔细看下来,让人不禁冷汗一身。
召见时,其间共有四人,除康熙、废太子外,还有李德全和若曦。
若曦站的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李德全是把她放在外间,而且是靠门的位置。
这个位置实在是奇巧:不动,什么也听不见,悄悄往门靠一靠,又什么都能听见。最关键的是,一举一举都全数落在李德全眼中。
作者用补写的手法,通过若曦的后知后觉,点出李德全的用意,实在让我们这些观者,也为若曦心惊了一把。李德全这只老狐狸,确实谋算周精,城府深严。
王喜说过,“我师傅的意思,多半就是皇上的意思……”
皇上身边的人,是要一万个小心的。试探与考验,无处不在,一步行错,只怕……
第二场。实在有点不忍写。书的前半章,还是白玉木兰,“岂不尔思”,后半章,薄凉得让人不忍细看。
一共出场了两拨人,第一拨:八、九、十、十四,桐华实在写得精彩,让我忍不住想抄书:
“九阿哥……问道:‘今日有件事情要问问姑娘!’……旁边几位阿哥都先是微微一怔。但八阿哥紧接着皱了一下眉头,目注着九阿哥,十阿哥茫茫然地看向九阿哥,十四却目光清亮地盯着我……”
注意,此时问题还没出口呢,老八就皱了眉头——这位智慧过人的“八贤王”,已然料事于先了。
用他后面自己的话说,皇帝的近侍,泄露了皇帝与臣下的谈话,后果是什么?
于是他做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
老九终于把问题直截了当地问了出来,这时,他说话了,让若曦回去。十四说,问问什么要紧,他又说了,这要紧在哪里,一番要害分析,句句站在若曦的安危上。
老十心疼,让若曦回去。老九怒了不肯放弃,步步紧逼。若曦说出那晚上的情况,实不知道。
老八面色冷淡,却是不信。随着一帮人,走了。
这出欲擒故纵的戏,演得巧不巧?
老八机心算尽,知道若曦这种人,不能以威慑之,以利诱之,只能以情动之。
达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打感情牌无疑是最高明的一种。而若曦同志用她的实际行动,再一次证明了老八过人的智慧与判断力。
当他说“我不想听,你回去吧”,又后露疑惑之色;当若曦支走老十终于透露内情,他面露微笑之时,我的心,实实在在如二月寒冬,凉了个透。
后来又“巧遇”了老四、十三,老四又在她面前演了一出“声东击西”。
不想分析了,心头难受。
只是一个细节,老四问了句“你也是如此回答你姐夫的?”
这句话,让若曦微躬的身子僵了一下。
因为,这至少说明:第一,老四已经清清楚楚地晓得老八他们逼问若曦的事,甚至可能看见了若曦追上前去低语的场景;第二,老四关心若曦与老八的亲近程度,不亚于关心事情本身,想从察言观色中,看出若曦的态度。
个个都在佯装,步步都是试探,行差踏错,顷刻间就是万劫不复。
若曦不是不懂,而是她的善良她的好心,总是让她不得冷眼旁观,不能置身事外。
读到这些,实在不懂,为什么还有自盲双目之人,高喊爱情至上的口号,为几爷几爷报不平。
到底是谁负谁啊?。
八党逼供那一场,几位爷的反应能够看得出,最心疼若曦的,是老十。这种心疼,莽撞所以真挚,单纯所以美好,只有老十,一直是老十,始终从若曦的角度替她考虑,为她焦急。这种“无物”甚至于“无我”的真心,特别是在宫廷这一特殊环境下,显得多么地珍贵!用桐华的话说,这样的感情,怎么就比一份爱轻贱了?要明白这些,才能理解后来若曦的痛苦与选择。
再说说十四的反应,老九问出口前,他目光清亮望着若曦。看得出,这也是个通透人,也猜到了老九的问题了。但他跟老八在这一阶段的差距在哪儿?老八望着谁的?老九。只是瞬间,他就藏起了自己的心机佯作不知,从始至终扮演了有情有义的好人,而十四,在他人特别是若曦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知道”,无怪后来若曦调侃他是狐狸,惦记着农夫的鸡。
关于老四这场的表现,昨天太心凉,没写,糊过去了。后来想想,也该有个交待。
老四是不是真想知道密谈内容?是的。这章最后,桐华有补写,连成稳的老四都沉不住了。
老四猜没猜到若曦的缄默?猜到的。从若曦回答后,他平淡的反应可以看出。虽想知道个中内情,但对若曦泄秘,是没抱什么希望的。话说,他的洞明,对若曦的了解,在这一阶段,至少是与老八持平的。比较此时若曦与两者的接触频率,身份亲疏,不得不说老四较老八更为敏锐。
客观地想,老四这种心态这种反应也是正常。毕竟两人此时了解很浅,而若曦身份,是老八的小姨子。我以前谈过,老四一送木兰与再赠,诚恳与意义是全然不同的。
一送,是让下人去的,收与不收,全在若曦,老四要的,不过是自已情愿。二送,就是执著与笃定了,他用了小小手段,骗若曦收下。当时看到若曦吃惊胜于气愤,我是笑了的。要一个人走近身边,和心里,到底不同。
扯远了。我淡这些,是想说明,若曦此时于老四,或只是“有意”的阶段,不能以此时的种种,作为以后两人感情的评断标准。
就不难理解老四最后的问话了,他想搞清若曦的态度,这对二人以后的互动很重要。“你也是如此对你姐夫说的?”,这么说,意思是我知道或是我看到你们聊天啦。聪慧的若曦是怎么应对的喃?微笑(这灰常重要),从容而不絮,说明坦荡啊,我并不是内应。
比较老八与老四,都预知到了若曦的态度。但老八,用了非常的手段,利用了若曦性格的弱点。老八的目的,是一定要知道;老四的底线,是至少弄清楚,是不是让老八知道了。
(懂与不懂,只是中性词。如果“懂”不是为了让对方舒服,自在,安全,幸福,而是透视、折服、压制甚至于利用,那种“懂”,会显得特别可恶,还不如不懂,比如老十。
于是,有的人渐行渐远,有的人渐行渐近。这是闲话,请无视。)17放下
有个高旷女子,曾说过:"人那么壮大,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却动摇它。权位、生死、爱恨、名利那么壮大,时间却消磨它"。
爱最大的痛苦,是得不到?或是已失去?都不是.相反的,距离抵挡时间,让爱定格成永恒.
爱最惨恻的面目,不是生离死别,是在现实撕扯下,日渐血肉模糊.
若曦让人骂,无非是对爱的顽执,让她放弃了与挚爱之人相携一生的机会.这份爱,走过了漫草荒烟、雨雪风霜,蚀心刻骨的尽头,该是珍惜.
是软弱?是逃避?
老四与若曦的爱情的悲剧,起于登基之时。
老四能够登临权力颠顶,就在于他较其他竟争者,具备了作为一个君王的先决条件,超越了其他竟争者无法超越的东西,比如亲情伦常。
称孤道寡,与世情绝.
坐拥天下,亦是付身天下;再无一己,再无一心.
君王之爱,本身就是一个悖误.比如唐玄宗,清世祖,江山万里与一世痴情,注定要择一相负.
人间情爱,原属于平凡俗世,能付诸的,也只能是凡夫俗子.
怎能要求若曦,爱一个君王?
杖喜鹊,蒸玉檀,不是四爷心狠,置若曦于不顾;只是大清的帝王,为了稳固他的江山.
将爱推入绝境的,不是老四,更不是若曦,是现实的无情.
命运将爱改变,消解成怨?纠结成恨?
择念而执,需要智慧与勇气,割舍放下,需要更大的智慧与勇气.
想起《指月录》中,梵志得悟的故事。
爱情于人,亦如手中**梧桐,岁月风尘之中,片刻萎谢。
放下,即拥有。
18青山之死
常青山,作为文中一个非主要的人物角色,桐华从未从正面进行过点滴的描写,所有我们所知所见,都是从若兰、老八、巧慧的口中转述而来。这样一个寥寥数笔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他的悲剧性命运,深刻地刺痛了我们的心。而转述的叙事方式,让我们忍不住揣测故事的真实始末,实在不能不说,桐华的构思与叙事技巧,让人叹服。
为什么要叫青山喃?“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应该是暗示他悲剧性的结局吧。从这点上应证,马尔泰将军派他作前锋,青山战死沙场,这点是确实无疑的。
马尔泰将军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巧慧与若曦的对话中的找到答案:
~~~~~~~~~~~~~~~
当时我还气问“起先姐姐就没有求过阿玛吗?”巧慧苦笑着回答“怎么没有?可老爷说,做梦都不要再想了,她是定给了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
~~~~~~~~~~~~~~~~
“定给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不用活的,活不了的,仅仅指青山吗?只是用青山的生死说服若兰么?只怕不是。
在天家的威严与强权之下,这,不是一个强势协迫,只是一个父亲无奈的叹息。
由此可以想见,当马尔泰将军收到了老八知悉这段过往的讯息,为了保全自己的女儿,为了保全族人,只能做出这样的安排。
再来看看老八的说法。
~~~~~~~~
(若曦)想了会,突然心头一阵狂跳,屏着一口气,心里万分紧张害怕地问:“那个人怎么死的?”他静了好一会,深吸了口气道:“我派去查问的人惊动了你阿玛,你阿玛为了让他避开,派他去做了前锋,然后……”
~~~~~~~~
桐华写,若曦心头狂跳,万分紧张害怕,为什么?事实上在之前,巧慧的叙述中,若曦已然知道青山战死沙场的事。像若曦这样习惯以善意眼光看待周遭的女子,下意识中也觉得不安了。至于老八的反应,“静了好一会,深吸口气”,不过是应证了若曦的担忧而已。
老八说,是他派去调查的人惊动了马尔泰将军,我们还真能相信,他是无意的吗?马尔泰派青山作前锋,只是为了“避开”吗?
这才是老八,智谋阴狠。以他对若兰的感情,怎么可能允许,她的爱,寄系他人。
他原可以,找人杀了青山,但他没那样做,他的目的,是既断了若兰的念想,又不让若兰恨他。
在他来看,这样小小透露,假借马尔泰之手,既成全了青山的名声,也让马尔泰家感怀他的宽仁。
这样的机心,让我实在不知说什么好了。可惜若兰也是冰雪聪慧的人,她的孩子流产,只怕也不是偶然。
对于爱的众多注释里,我最欣赏的,是圣经里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算计人的恶……”以爱的名义行恶,肯定得不到爱,不论你的智慧与手段是多么的高明,付诸于爱人的阴谋与伤害,最终都会加诸于自身。
老八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仿佛是凭借本能一般地,准确判断时局态势及所有人的利害关系,寻找出他人致命的弱点来加以利用,这是极其可怕的。
这种人许是天生的“强者”,习惯了一切皆在计算掌控之中。
但这种人也好像注定不幸。说不明白为什么,就像“阿甘正传”里傻小孩格外受到上天的垂注,命运似乎总是宠爱虔诚的示弱者,愚弄高明的恃强者。
以前参加过一个拓展培训,培训项目十来个,爬高下低危险的不少。出乎大家的意料,失败率最高的,却是一个叫“背摔”的项目。详细点说,是要求挑战者背过身站在一个两米高的台子上向后硬倒,由团队其他成员以手臂合力接住。
“两米”啊,仅仅是两米,却让很多平日里习惯了颐指气使,挑战极限的“成功人士”们,却步不前了。越是平日里看来内心强健的人,越难以穿越这一关。说到底,原因不过三个字,“靠别人”或是“不可控”,对于这种人来讲,事情的发展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是他们不可接受的,他们最大的恐惧,是把自己的命运交予不可预知。
也许所谓“强者”,失败最大的原因,只是因为“输不起”。
智商的高低,或许只是人的一种特质,就像肤色黑白,本没有好坏可言。而且,我反到认为,智商太高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拥有多少的聪明,就需要更大的智慧与意志来驾驭这种聪明。如果内心负荷不了与之匹配的宽度,那么宁愿没有那种锐度,毕竟,害人伤已。
18孤芳忌太洁
步步里引用的古诗词不少,看得出桐华在这方面研究学习是比较深广的。尤其难得的是,文中所有引用,全无一点矫饰卖弄的意思,与故事情节及人物角色之间的嵌合自然,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我个人最欢喜的,是丘处机的灵虚梨花词。
跟文中其他诗词,特别是这几年大热的纳兰词相比,这词还是相对冷僻的。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村琼葩堆雪。静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古来咏颂梨花的诗词浩繁若星,但如此空灵超逸,清丽无匹,也只能从某修为极高的出世真人口里吟来,才能把它的风骨魂魄说唱得尽。词本身我就不多说什么了,自从步步大热过后,这词也热了,网上赏析应该不少,诗词造诣比我高妙得多的大有人在,我就不自曝其丑了。只一点,关于“姑射真人”,有人牵强附会说成小龙女,那是天大误会,这个典,当是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在这儿说明一下。
回到小说中。若曦去给良妃绘手绢花样,良妃看花样子中有梨花折枝,脱口便吟出了这首词。
虽然良妃只是文中配角,只这一个小小细节,却让她超凡脱俗的才学气韵与审美情趣一下子地挑脱在了我们眼前。
按清规制,后妃的名号中,应无“良”名,所以我原以为这是桐华虚构的人物,文看到这儿,就忍不住百度一下,这才知道自己无知。原来历史真有其人。而且还是个出身罪籍,“美艳冠一宫”的传奇女子。
不要说在康熙朝,即使在整个清朝的后妃之中,良妃的出身,也是最低的。
这样的女子,定是具有卓然不俗的品貌才学,才能让她在美色如云的宫廷之中,得到殊异的皇恩圣宠。
所以若曦才把她比作梨花,只有这样的女子,才配得起梨花。
怎么看这一段,都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所谓“意气高洁”,也只有在“高洁”的眼里,才看得到。桐华写得也很有意思,因为初一接触,良妃就赞若曦玲珑剔透心。
只是美则美矣,词风却似有不详。特别下片,“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似乎喻示着佳人早夭。正如曹公所言“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种清绝女人,在那沆瀣之地,是注定毁灭的。
良妃溘然而逝,若曦在她宫门之前,摆放淡雅清竹,祭奠感怀之时,不曾想见,若干年后萧杀彼处,一座清宫寂寞深锁,料峭东风吹卷一地残蕊,直入帷幄。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空见泪痕
“坐看云起”,是他的“微雨青蓝”。
他是帝王,无论胸中怀抱怎样的雅趣高志,终是不能,陪她归隐山林,谈笑无期。
知道她的天地,在那旷远彼处,琼宇金阁,锦衣玉食,于她,不过是“身乎泥中”。
明白这种相欠,这种辜负,今生再难偿还。
一代帝王,想要得到他最爱的女人,是怎么做的?“眼神渐渐沉痛,缓缓蹲下,双手把我的手拢在他手心里,头搭在我膝盖上……”
明白是怎样的深情吗,在那一低头之间。
真爱,让我们学会谦卑。
写了那么多,是想说,有种情感,会完整你自己,有种失去,会掏空你的心。
实在不想写他身后紧攥着辫子的手,想留住怎样的温度。
自别后,若曦爱上书法,写他的字,喝他的茶,在微雨的日子,眺望天边青蓝,可会知道,那个九重殿上的孤绝之人,可能,再也不会练字,再也不会听雨,不吃玉蔻糕,不喝太平猴魁,一切清幽雅志,已与他绝。
他的灵魂,在那个午后,被她一并带走了。
14喜欢的一幕
很喜欢十四盛誉回京,浣衣局里与若曦相见的那一场戏。
三年,一个在烽烟戎马里战功显赫,荣耀如日中天;一个,却从君王身边的大红人,沦落成为太监洗衣的浣衣奴。
只身一人,便服,他就这样出现在她面前。
细细地看过了,才说出三次求婚被拒的事。“我就让你那么看不上眼?”那样憋屈,却只是淡淡地说出来,带着微微的笑。
总有那样的人,不论时光如何流逝,境遇如何改变,在她面前,你就是骄傲不起来。
要的答案,其实已不重要,对她的懂,已然让他明白。
她问值与不值,他的思绪一下飞到太早太早的最初,一茬一茬的往事,只因懵憧,竟流水一般地过了,那些欢笑,争执,支支节节片片断断却在心头生了根,待他觉察,早是积重难返。
万般无奈,唯余下若涩,虽是疼惜,却做不得什么。
“你憔悴了许多……”
“你风姿俊逸了很多。”
这句真是神来之笔,不知桐华是如何想来。当若曦微笑着说出这句话时,三年的岁月流转,横亘的命运造化,竟像烟尘,悄然飘散。
她还是口吟宋词的早慧少女,他还是那个如玉少年。她看着他煦暖微笑,说不出的亲厚。
十四的心,定是狠狠疼了。
凝视了良久,终放不下,把那个知悉答案的问题,又问了一遍。
无奈那个坚强又脆弱的女子,还是摇头。
除了随她,除了等她,还能怎样?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风景依稀是旧年……
想起十四吟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5时间将我的心蚀穿
能理解为什么桐华写啊写地,终把自己写成了十四党。
犹记得若曦拒婚之时,康熙爷盛怒之下的的难以置信。
若曦与十四,相伴成长,分享了人生中大多私密的珍贵心情,见证了彼此成长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节点,终从莽撞走向相知,从苛责走向相惜,从儿时旧伴成为生死挚交。
岁月洗淘出的相知相惜,厚重如山。
怎么看,都是神仙美眷。
若曦与老八,起于幻想的迷茫,与老四,是特殊环境下纯属理想的偏执爱情。纯从爱的形式来说,与十四,是最真实而正常的。
自然而然,流水一般。
吧里有亲在探求,十四是何时爱上若曦的,终也没有定论。恰是日久年深的点点累积,认真辨来,只怕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界。仿佛现实泥土里黑甜一觉,真正醒觉,已是萌生以后太久太久,久得,只剩下无奈。
绳锯木断,滴水石穿。
如果爱是沉沦,这是无疑最缓慢而清醒的一种。
初相识,烂漫无邪,纯真无掩,最终爱上的,是真实而完整的你。
经过那么久的领悟,才懂得,所以,也能耐得起比那更长久的等待。
那么地了解,深得,成全之意大于一心得失;怜惜之心长过了相守的盼望。
时光有多悠长,我的爱,就有多么的宽广。
就像理想的同行者注定相爱,生活里的同路人,最适合相守。
苦着你的苦,痛着你的痛。你颜色惨淡痛失所爱时,有的,兴许只是以身相替的焦急;当你为心底一份相知瑟缩雨中时,能给的,兴许只是一包温热的糕饼;当你满心伤痕身处绝望之时,给予的,只是一个宁静隔绝的小小世界,那个世界里,甚至没有我。
那个字,终是没有说出来。只怕珍惜的那颗心,更累更苦。
相聚太短。不知道,上天让你最终在我怀里闭上眼,是一种怜惜,还是更大的无情。
岁月在悄悄在我心间镌下你的名字,只怪我太晚觉察,那么,就让它日久渐深,在没有你的日子里,与我作伴。
随着时光,把我的心蚀穿。
16局中局,戏外戏
一废太子后,三阿哥揭发大阿哥以“魇胜”之术陷害太子,大阿哥被囚。尔后,康熙夜召废太子单独觐见,一时间各方势力揣测纷纷,局势扑朔迷离。
这一场,有的是虚笔,有的是补述,但桐华却写得暗潮涌动,张力十分。各方势力的要害,一干人等的表现,恰真是一场险象环生,步步惊心的精彩大戏,仔细看下来,让人不禁冷汗一身。
召见时,其间共有四人,除康熙、废太子外,还有李德全和若曦。
若曦站的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李德全是把她放在外间,而且是靠门的位置。
这个位置实在是奇巧:不动,什么也听不见,悄悄往门靠一靠,又什么都能听见。最关键的是,一举一举都全数落在李德全眼中。
作者用补写的手法,通过若曦的后知后觉,点出李德全的用意,实在让我们这些观者,也为若曦心惊了一把。李德全这只老狐狸,确实谋算周精,城府深严。
王喜说过,“我师傅的意思,多半就是皇上的意思……”
皇上身边的人,是要一万个小心的。试探与考验,无处不在,一步行错,只怕……
第二场。实在有点不忍写。书的前半章,还是白玉木兰,“岂不尔思”,后半章,薄凉得让人不忍细看。
一共出场了两拨人,第一拨:八、九、十、十四,桐华实在写得精彩,让我忍不住想抄书:
“九阿哥……问道:‘今日有件事情要问问姑娘!’……旁边几位阿哥都先是微微一怔。但八阿哥紧接着皱了一下眉头,目注着九阿哥,十阿哥茫茫然地看向九阿哥,十四却目光清亮地盯着我……”
注意,此时问题还没出口呢,老八就皱了眉头——这位智慧过人的“八贤王”,已然料事于先了。
用他后面自己的话说,皇帝的近侍,泄露了皇帝与臣下的谈话,后果是什么?
于是他做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
老九终于把问题直截了当地问了出来,这时,他说话了,让若曦回去。十四说,问问什么要紧,他又说了,这要紧在哪里,一番要害分析,句句站在若曦的安危上。
老十心疼,让若曦回去。老九怒了不肯放弃,步步紧逼。若曦说出那晚上的情况,实不知道。
老八面色冷淡,却是不信。随着一帮人,走了。
这出欲擒故纵的戏,演得巧不巧?
老八机心算尽,知道若曦这种人,不能以威慑之,以利诱之,只能以情动之。
达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打感情牌无疑是最高明的一种。而若曦同志用她的实际行动,再一次证明了老八过人的智慧与判断力。
当他说“我不想听,你回去吧”,又后露疑惑之色;当若曦支走老十终于透露内情,他面露微笑之时,我的心,实实在在如二月寒冬,凉了个透。
后来又“巧遇”了老四、十三,老四又在她面前演了一出“声东击西”。
不想分析了,心头难受。
只是一个细节,老四问了句“你也是如此回答你姐夫的?”
这句话,让若曦微躬的身子僵了一下。
因为,这至少说明:第一,老四已经清清楚楚地晓得老八他们逼问若曦的事,甚至可能看见了若曦追上前去低语的场景;第二,老四关心若曦与老八的亲近程度,不亚于关心事情本身,想从察言观色中,看出若曦的态度。
个个都在佯装,步步都是试探,行差踏错,顷刻间就是万劫不复。
若曦不是不懂,而是她的善良她的好心,总是让她不得冷眼旁观,不能置身事外。
读到这些,实在不懂,为什么还有自盲双目之人,高喊爱情至上的口号,为几爷几爷报不平。
到底是谁负谁啊?。
八党逼供那一场,几位爷的反应能够看得出,最心疼若曦的,是老十。这种心疼,莽撞所以真挚,单纯所以美好,只有老十,一直是老十,始终从若曦的角度替她考虑,为她焦急。这种“无物”甚至于“无我”的真心,特别是在宫廷这一特殊环境下,显得多么地珍贵!用桐华的话说,这样的感情,怎么就比一份爱轻贱了?要明白这些,才能理解后来若曦的痛苦与选择。
再说说十四的反应,老九问出口前,他目光清亮望着若曦。看得出,这也是个通透人,也猜到了老九的问题了。但他跟老八在这一阶段的差距在哪儿?老八望着谁的?老九。只是瞬间,他就藏起了自己的心机佯作不知,从始至终扮演了有情有义的好人,而十四,在他人特别是若曦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知道”,无怪后来若曦调侃他是狐狸,惦记着农夫的鸡。
关于老四这场的表现,昨天太心凉,没写,糊过去了。后来想想,也该有个交待。
老四是不是真想知道密谈内容?是的。这章最后,桐华有补写,连成稳的老四都沉不住了。
老四猜没猜到若曦的缄默?猜到的。从若曦回答后,他平淡的反应可以看出。虽想知道个中内情,但对若曦泄秘,是没抱什么希望的。话说,他的洞明,对若曦的了解,在这一阶段,至少是与老八持平的。比较此时若曦与两者的接触频率,身份亲疏,不得不说老四较老八更为敏锐。
客观地想,老四这种心态这种反应也是正常。毕竟两人此时了解很浅,而若曦身份,是老八的小姨子。我以前谈过,老四一送木兰与再赠,诚恳与意义是全然不同的。
一送,是让下人去的,收与不收,全在若曦,老四要的,不过是自已情愿。二送,就是执著与笃定了,他用了小小手段,骗若曦收下。当时看到若曦吃惊胜于气愤,我是笑了的。要一个人走近身边,和心里,到底不同。
扯远了。我淡这些,是想说明,若曦此时于老四,或只是“有意”的阶段,不能以此时的种种,作为以后两人感情的评断标准。
就不难理解老四最后的问话了,他想搞清若曦的态度,这对二人以后的互动很重要。“你也是如此对你姐夫说的?”,这么说,意思是我知道或是我看到你们聊天啦。聪慧的若曦是怎么应对的喃?微笑(这灰常重要),从容而不絮,说明坦荡啊,我并不是内应。
比较老八与老四,都预知到了若曦的态度。但老八,用了非常的手段,利用了若曦性格的弱点。老八的目的,是一定要知道;老四的底线,是至少弄清楚,是不是让老八知道了。
(懂与不懂,只是中性词。如果“懂”不是为了让对方舒服,自在,安全,幸福,而是透视、折服、压制甚至于利用,那种“懂”,会显得特别可恶,还不如不懂,比如老十。
于是,有的人渐行渐远,有的人渐行渐近。这是闲话,请无视。)17放下
有个高旷女子,曾说过:"人那么壮大,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却动摇它。权位、生死、爱恨、名利那么壮大,时间却消磨它"。
爱最大的痛苦,是得不到?或是已失去?都不是.相反的,距离抵挡时间,让爱定格成永恒.
爱最惨恻的面目,不是生离死别,是在现实撕扯下,日渐血肉模糊.
若曦让人骂,无非是对爱的顽执,让她放弃了与挚爱之人相携一生的机会.这份爱,走过了漫草荒烟、雨雪风霜,蚀心刻骨的尽头,该是珍惜.
是软弱?是逃避?
老四与若曦的爱情的悲剧,起于登基之时。
老四能够登临权力颠顶,就在于他较其他竟争者,具备了作为一个君王的先决条件,超越了其他竟争者无法超越的东西,比如亲情伦常。
称孤道寡,与世情绝.
坐拥天下,亦是付身天下;再无一己,再无一心.
君王之爱,本身就是一个悖误.比如唐玄宗,清世祖,江山万里与一世痴情,注定要择一相负.
人间情爱,原属于平凡俗世,能付诸的,也只能是凡夫俗子.
怎能要求若曦,爱一个君王?
杖喜鹊,蒸玉檀,不是四爷心狠,置若曦于不顾;只是大清的帝王,为了稳固他的江山.
将爱推入绝境的,不是老四,更不是若曦,是现实的无情.
命运将爱改变,消解成怨?纠结成恨?
择念而执,需要智慧与勇气,割舍放下,需要更大的智慧与勇气.
想起《指月录》中,梵志得悟的故事。
爱情于人,亦如手中**梧桐,岁月风尘之中,片刻萎谢。
放下,即拥有。
18青山之死
常青山,作为文中一个非主要的人物角色,桐华从未从正面进行过点滴的描写,所有我们所知所见,都是从若兰、老八、巧慧的口中转述而来。这样一个寥寥数笔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他的悲剧性命运,深刻地刺痛了我们的心。而转述的叙事方式,让我们忍不住揣测故事的真实始末,实在不能不说,桐华的构思与叙事技巧,让人叹服。
为什么要叫青山喃?“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应该是暗示他悲剧性的结局吧。从这点上应证,马尔泰将军派他作前锋,青山战死沙场,这点是确实无疑的。
马尔泰将军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巧慧与若曦的对话中的找到答案:
~~~~~~~~~~~~~~~
当时我还气问“起先姐姐就没有求过阿玛吗?”巧慧苦笑着回答“怎么没有?可老爷说,做梦都不要再想了,她是定给了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
~~~~~~~~~~~~~~~~
“定给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不用活的,活不了的,仅仅指青山吗?只是用青山的生死说服若兰么?只怕不是。
在天家的威严与强权之下,这,不是一个强势协迫,只是一个父亲无奈的叹息。
由此可以想见,当马尔泰将军收到了老八知悉这段过往的讯息,为了保全自己的女儿,为了保全族人,只能做出这样的安排。
再来看看老八的说法。
~~~~~~~~
(若曦)想了会,突然心头一阵狂跳,屏着一口气,心里万分紧张害怕地问:“那个人怎么死的?”他静了好一会,深吸了口气道:“我派去查问的人惊动了你阿玛,你阿玛为了让他避开,派他去做了前锋,然后……”
~~~~~~~~
桐华写,若曦心头狂跳,万分紧张害怕,为什么?事实上在之前,巧慧的叙述中,若曦已然知道青山战死沙场的事。像若曦这样习惯以善意眼光看待周遭的女子,下意识中也觉得不安了。至于老八的反应,“静了好一会,深吸口气”,不过是应证了若曦的担忧而已。
老八说,是他派去调查的人惊动了马尔泰将军,我们还真能相信,他是无意的吗?马尔泰派青山作前锋,只是为了“避开”吗?
这才是老八,智谋阴狠。以他对若兰的感情,怎么可能允许,她的爱,寄系他人。
他原可以,找人杀了青山,但他没那样做,他的目的,是既断了若兰的念想,又不让若兰恨他。
在他来看,这样小小透露,假借马尔泰之手,既成全了青山的名声,也让马尔泰家感怀他的宽仁。
这样的机心,让我实在不知说什么好了。可惜若兰也是冰雪聪慧的人,她的孩子流产,只怕也不是偶然。
对于爱的众多注释里,我最欣赏的,是圣经里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算计人的恶……”以爱的名义行恶,肯定得不到爱,不论你的智慧与手段是多么的高明,付诸于爱人的阴谋与伤害,最终都会加诸于自身。
老八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仿佛是凭借本能一般地,准确判断时局态势及所有人的利害关系,寻找出他人致命的弱点来加以利用,这是极其可怕的。
这种人许是天生的“强者”,习惯了一切皆在计算掌控之中。
但这种人也好像注定不幸。说不明白为什么,就像“阿甘正传”里傻小孩格外受到上天的垂注,命运似乎总是宠爱虔诚的示弱者,愚弄高明的恃强者。
以前参加过一个拓展培训,培训项目十来个,爬高下低危险的不少。出乎大家的意料,失败率最高的,却是一个叫“背摔”的项目。详细点说,是要求挑战者背过身站在一个两米高的台子上向后硬倒,由团队其他成员以手臂合力接住。
“两米”啊,仅仅是两米,却让很多平日里习惯了颐指气使,挑战极限的“成功人士”们,却步不前了。越是平日里看来内心强健的人,越难以穿越这一关。说到底,原因不过三个字,“靠别人”或是“不可控”,对于这种人来讲,事情的发展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是他们不可接受的,他们最大的恐惧,是把自己的命运交予不可预知。
也许所谓“强者”,失败最大的原因,只是因为“输不起”。
智商的高低,或许只是人的一种特质,就像肤色黑白,本没有好坏可言。而且,我反到认为,智商太高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拥有多少的聪明,就需要更大的智慧与意志来驾驭这种聪明。如果内心负荷不了与之匹配的宽度,那么宁愿没有那种锐度,毕竟,害人伤已。
18孤芳忌太洁
步步里引用的古诗词不少,看得出桐华在这方面研究学习是比较深广的。尤其难得的是,文中所有引用,全无一点矫饰卖弄的意思,与故事情节及人物角色之间的嵌合自然,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我个人最欢喜的,是丘处机的灵虚梨花词。
跟文中其他诗词,特别是这几年大热的纳兰词相比,这词还是相对冷僻的。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村琼葩堆雪。静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古来咏颂梨花的诗词浩繁若星,但如此空灵超逸,清丽无匹,也只能从某修为极高的出世真人口里吟来,才能把它的风骨魂魄说唱得尽。词本身我就不多说什么了,自从步步大热过后,这词也热了,网上赏析应该不少,诗词造诣比我高妙得多的大有人在,我就不自曝其丑了。只一点,关于“姑射真人”,有人牵强附会说成小龙女,那是天大误会,这个典,当是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在这儿说明一下。
回到小说中。若曦去给良妃绘手绢花样,良妃看花样子中有梨花折枝,脱口便吟出了这首词。
虽然良妃只是文中配角,只这一个小小细节,却让她超凡脱俗的才学气韵与审美情趣一下子地挑脱在了我们眼前。
按清规制,后妃的名号中,应无“良”名,所以我原以为这是桐华虚构的人物,文看到这儿,就忍不住百度一下,这才知道自己无知。原来历史真有其人。而且还是个出身罪籍,“美艳冠一宫”的传奇女子。
不要说在康熙朝,即使在整个清朝的后妃之中,良妃的出身,也是最低的。
这样的女子,定是具有卓然不俗的品貌才学,才能让她在美色如云的宫廷之中,得到殊异的皇恩圣宠。
所以若曦才把她比作梨花,只有这样的女子,才配得起梨花。
怎么看这一段,都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所谓“意气高洁”,也只有在“高洁”的眼里,才看得到。桐华写得也很有意思,因为初一接触,良妃就赞若曦玲珑剔透心。
只是美则美矣,词风却似有不详。特别下片,“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似乎喻示着佳人早夭。正如曹公所言“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种清绝女人,在那沆瀣之地,是注定毁灭的。
良妃溘然而逝,若曦在她宫门之前,摆放淡雅清竹,祭奠感怀之时,不曾想见,若干年后萧杀彼处,一座清宫寂寞深锁,料峭东风吹卷一地残蕊,直入帷幄。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空见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