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革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当然,这种泄愤的冲动绝不会在伯颜身上变成现实。忽必烈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此时的大都中能够对抗宋军的将领只有伯颜一人。其他将领之前都在忧心忡忡的考虑,该怎么利用大都的城墙来抵抗宋军的进攻。伯颜扛住了宋军进攻的浪潮,而且逼得宋军后撤了几十里。大都暂时获得安全。
“真的不能灭了宋军?”忽必烈试探着问道。
“大汗明天可前去宋军撤离的兵站观看。”伯颜言简意赅的说道。
忽必烈戎马生涯,深知眼见为实的道理。他也坦率的答应,第二天一早,忽必烈就前往四十里外的兵站。站在这个边长几十米的兵站墙上,忽必烈用力跺脚。只觉得脚下的墙体微丝不动,毫无偷工减料的迹象。在墙上走过,就见墙体上各种攻防的位置都设置的极为精确。蒙古军若是想围困这样的兵站,大概得派上万人马。然而在河北,这样的兵站已经有了几十座,宋军可以在这些兵站中往来。根本没有让蒙古军突袭的机会。
仔细看完了兵站,忽必烈心情更加糟糕。他忍不住问伯颜,“这些南蛮们是怎么收到这么多编袋子的草绳?”
草绳也许不值钱,但是需要时间。看宋国的兵站,用掉的草绳数量多的骇人听闻。忽必烈越想越气,他大声问道:“我知道南蛮没有草绳局,他们是让南蛮全国都上缴草绳么?”
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出人意外,跟在忽必烈身边的臣子和侍卫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些比较机灵的则知道大汗只是单纯的愤怒。见到了这些兵站之后,近臣和侍卫终于明白宋军能快速建城的理由不是他们懂得妖法,而是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这种办法让忽必烈大汗完全没有破解之道。所以大汗生气了。
见下面的人不吭声,忽必烈大汗突然一脚踹翻旁边一个侍卫,抽出马鞭咒骂着抽打着侍卫。侍卫蜷伏在地,连声求饶。好在忽必烈已经六十多岁,体力不强。而且这些年大汗胖了许多,抽了十几鞭子,就气喘吁吁。王东陆看情况差不多了,这才上前对着侍卫作势踹了几脚。然后挡在有点喘不过来气的大汗忽必烈面前,“大汗,这厮就让我们拖下去打。您消消气。”
忽必烈自然知道这个侍卫没做错什么,此时也已经发泄过了,就抛下鞭子,对王东陆喝道:“备马,回大都。”
回到大都的第二天,忽必烈又召见了伯颜大帅。这次忽必烈不再坚持,而是率直的问道:“你还能拖多久。”
“那得看宋军到底有多少兵马。若是宋军不再增兵,我可以让直沽寨来的宋军无法继续进攻。宋军若是再来十万援军,我就顶不住。”伯颜依旧淡然,在他看来,这样的局面没有任何可以掩饰的部分。宋军的援军迟早会来,而且宋军的援军只会更小心谨慎。无意义的安抚忽必烈,只会让忽必烈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忽必烈这次没有再生气,他无奈的说道:“你下去吧。挡住宋军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伯颜受命而去,忽必烈则开始召集廷臣,为首的自然是管财务的阿合马。听了忽必烈要求把最重要的东西带上,领着核心的蒙古人西征的命令。阿合马倒是没有表现出讶异的表情,伯颜大帅自然是守口如瓶,阿合马在宫里也有他的耳目。伯颜大帅的建议是如此重要,宫内的人已经告知了阿合马。
“大汗,那些驱口可否要带走?”阿合马问道。所谓驱口就是农奴之类的存在。他们只属于各个蒙古贵族,譬如阿合马自己就有7500户驱口。倒是忽必烈的驱口反倒不多,几年前为了换回被俘的蒙古战俘,忽必烈把他驱口中的被俘南人都交了出去。
忽必烈看了这帮蒙古贵人一圈,目光又落回到阿合马身上,“你等愿意和我西征么?”
听了忽必烈的问题,阿合马连忙答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见到这对君臣如此表现,那帮理财派的廷臣们当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他们纷纷跟着阿合马说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看着这帮人的回答,忽必烈心里面倒是开心许多。他虽然推行过汉化,但是推行的目的不是将蒙古人变成汉人,而是要更有效的从汉地获取物资。此时汉地既然待不住,身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自然就感觉到蒙古传统是如此的可爱。打不了就走。绝不会留在原地等死。
“那么你等就回去准备一下,近日我们就出发。”忽必烈大汗下了命令。
迁移对于蒙古人来讲并不稀奇,一两天内,水草丰美的地区就会出现成片的蒙古包。等到这些地区被牛羊啃食过,蒙古包就会很快消失。牧民们赶着牲口,拖着蒙古大车向着下一个水草地前进。
几天后,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带领着自己的核心队伍先行出发。这里面主要是他的家人和侍卫,以及大汗亲军。大队的人马保护的自然还有忽必烈的财富。那是金银珠宝,大量铜器以及丝绸等物。当然,还有些东西一时搬不完,忽必烈就让他的儿子真金负责收拾。
之所以自己没有收拾,理由很简单。根据蒙古的游牧传统,最先走的队伍可以让自己的牲口吃最新鲜最多汁的牧草。队伍越靠后,牧草的质量就越差。大汗亲军若是不先走,那就得遇到这样的局面。而且此时郝仁那小子已经替忽必烈大汗清理过路途之上的敌人。这一路上可以非常平安。
忽必烈离开的时候很惆怅,不过这里只是他居住二十多年的地方。对于蒙古人来讲,哪里都可以走。离开大都的时候,带队出发的忽必烈没注意到自己忘记了件事情。
r /> 当然,这种泄愤的冲动绝不会在伯颜身上变成现实。忽必烈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此时的大都中能够对抗宋军的将领只有伯颜一人。其他将领之前都在忧心忡忡的考虑,该怎么利用大都的城墙来抵抗宋军的进攻。伯颜扛住了宋军进攻的浪潮,而且逼得宋军后撤了几十里。大都暂时获得安全。
“真的不能灭了宋军?”忽必烈试探着问道。
“大汗明天可前去宋军撤离的兵站观看。”伯颜言简意赅的说道。
忽必烈戎马生涯,深知眼见为实的道理。他也坦率的答应,第二天一早,忽必烈就前往四十里外的兵站。站在这个边长几十米的兵站墙上,忽必烈用力跺脚。只觉得脚下的墙体微丝不动,毫无偷工减料的迹象。在墙上走过,就见墙体上各种攻防的位置都设置的极为精确。蒙古军若是想围困这样的兵站,大概得派上万人马。然而在河北,这样的兵站已经有了几十座,宋军可以在这些兵站中往来。根本没有让蒙古军突袭的机会。
仔细看完了兵站,忽必烈心情更加糟糕。他忍不住问伯颜,“这些南蛮们是怎么收到这么多编袋子的草绳?”
草绳也许不值钱,但是需要时间。看宋国的兵站,用掉的草绳数量多的骇人听闻。忽必烈越想越气,他大声问道:“我知道南蛮没有草绳局,他们是让南蛮全国都上缴草绳么?”
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出人意外,跟在忽必烈身边的臣子和侍卫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些比较机灵的则知道大汗只是单纯的愤怒。见到了这些兵站之后,近臣和侍卫终于明白宋军能快速建城的理由不是他们懂得妖法,而是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这种办法让忽必烈大汗完全没有破解之道。所以大汗生气了。
见下面的人不吭声,忽必烈大汗突然一脚踹翻旁边一个侍卫,抽出马鞭咒骂着抽打着侍卫。侍卫蜷伏在地,连声求饶。好在忽必烈已经六十多岁,体力不强。而且这些年大汗胖了许多,抽了十几鞭子,就气喘吁吁。王东陆看情况差不多了,这才上前对着侍卫作势踹了几脚。然后挡在有点喘不过来气的大汗忽必烈面前,“大汗,这厮就让我们拖下去打。您消消气。”
忽必烈自然知道这个侍卫没做错什么,此时也已经发泄过了,就抛下鞭子,对王东陆喝道:“备马,回大都。”
回到大都的第二天,忽必烈又召见了伯颜大帅。这次忽必烈不再坚持,而是率直的问道:“你还能拖多久。”
“那得看宋军到底有多少兵马。若是宋军不再增兵,我可以让直沽寨来的宋军无法继续进攻。宋军若是再来十万援军,我就顶不住。”伯颜依旧淡然,在他看来,这样的局面没有任何可以掩饰的部分。宋军的援军迟早会来,而且宋军的援军只会更小心谨慎。无意义的安抚忽必烈,只会让忽必烈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忽必烈这次没有再生气,他无奈的说道:“你下去吧。挡住宋军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伯颜受命而去,忽必烈则开始召集廷臣,为首的自然是管财务的阿合马。听了忽必烈要求把最重要的东西带上,领着核心的蒙古人西征的命令。阿合马倒是没有表现出讶异的表情,伯颜大帅自然是守口如瓶,阿合马在宫里也有他的耳目。伯颜大帅的建议是如此重要,宫内的人已经告知了阿合马。
“大汗,那些驱口可否要带走?”阿合马问道。所谓驱口就是农奴之类的存在。他们只属于各个蒙古贵族,譬如阿合马自己就有7500户驱口。倒是忽必烈的驱口反倒不多,几年前为了换回被俘的蒙古战俘,忽必烈把他驱口中的被俘南人都交了出去。
忽必烈看了这帮蒙古贵人一圈,目光又落回到阿合马身上,“你等愿意和我西征么?”
听了忽必烈的问题,阿合马连忙答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见到这对君臣如此表现,那帮理财派的廷臣们当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他们纷纷跟着阿合马说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看着这帮人的回答,忽必烈心里面倒是开心许多。他虽然推行过汉化,但是推行的目的不是将蒙古人变成汉人,而是要更有效的从汉地获取物资。此时汉地既然待不住,身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自然就感觉到蒙古传统是如此的可爱。打不了就走。绝不会留在原地等死。
“那么你等就回去准备一下,近日我们就出发。”忽必烈大汗下了命令。
迁移对于蒙古人来讲并不稀奇,一两天内,水草丰美的地区就会出现成片的蒙古包。等到这些地区被牛羊啃食过,蒙古包就会很快消失。牧民们赶着牲口,拖着蒙古大车向着下一个水草地前进。
几天后,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带领着自己的核心队伍先行出发。这里面主要是他的家人和侍卫,以及大汗亲军。大队的人马保护的自然还有忽必烈的财富。那是金银珠宝,大量铜器以及丝绸等物。当然,还有些东西一时搬不完,忽必烈就让他的儿子真金负责收拾。
之所以自己没有收拾,理由很简单。根据蒙古的游牧传统,最先走的队伍可以让自己的牲口吃最新鲜最多汁的牧草。队伍越靠后,牧草的质量就越差。大汗亲军若是不先走,那就得遇到这样的局面。而且此时郝仁那小子已经替忽必烈大汗清理过路途之上的敌人。这一路上可以非常平安。
忽必烈离开的时候很惆怅,不过这里只是他居住二十多年的地方。对于蒙古人来讲,哪里都可以走。离开大都的时候,带队出发的忽必烈没注意到自己忘记了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