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爵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篇介绍了应龙,赤鱬,灭蒙,鸣蛇,钩蛇,天马,天狐,辟邪【貔貅】,刑天,赤眼猪妖,当扈,青鸟,比翼鸟,烛龙十四头异兽。
1、应龙: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黄帝战蚩尤时应龙斩蚩尤、夸父,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应龙最早出现是在先前的黄帝时期,《山海经》和《史记》就有记载。大意是以黄帝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擅长“蓄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之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大雨飘向黄帝这边。黄帝处于弱势,就请天女“魃”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蚩尤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夸父。
由于战争消耗能量过大,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闲居南方,应龙整日无所事事。物华变幻,斗转星移,一转眼就到了大禹时代,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大禹肩负起拯救苍生的重任,应龙前来帮忙,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应龙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河所存?”
《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淮南子·览冥训》:“乘雷车,服驾应龙。”(高诱注:“应龙,有翼之龙也;”)
《淮南子·主术训》:“夫螣蛇游雾而动,应龙乘云而举”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论衡·寒温篇》:“雨应龙而来,影应形而去。”
《云笈七签·纪传部》:“蚩尤率魑魅魍魉,请风伯雨师,从天大风而来,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风伯雨师及天下女袄,以止雨于东荒之地,北隅诸山,黎土羌兵,驱应龙以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云笈七签·经传部》:“(蚩)尤驱魑魅杂袄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攻于(黄)帝。”
《西都赋》:“抗应龙之虹梁(注:梁曲如虹也。),列棼橑以布翼”
《艺文类聚·卷八》:“鲍昭石帆铭曰:应龙剖流,息石横波,下潀地轴,上獦星罗”
《艺文类聚·卷十》:“元龟介玉,应龙粹黄。”
《艺文类聚·卷十四》:“剪应龙于冀州,戮长蛇于沮水。”
《艺文类聚·卷二十三》:“惟应龙之将举,飞云降而下征”
《艺文类聚·卷四十九》:“偶应龙之龠影,等威凤之羽仪”
《艺文类聚·卷五十三》:“璩闻景云浮则应龙翔,治道明则俊乂臻。”
《艺文类聚·卷五十七》:“若夫赤松王乔,羡门安期,嘘吸沆瀣,饮醴茹芝,驾应龙……”
《艺文类聚·卷六十二》:“伏应龙于反宇,乘流苏以飘扬。”
《艺文类聚·卷六十四》:“天降丹鸟,既序孝经,河出应龙,乃弘周易。”
《艺文类聚·卷七十》:“应龙蟠蛰,潜德保灵,制器象物,示有其形”
《艺文类聚·卷九十八》“应龙游于华泽,凤鸟鸣于高冈。”
萧大圜《竹花赋》:“学应龙于葛水,宿<鸟>凤于方桐。”
贾岱宗《大狗赋》:“时频伸而振迅,若应龙之腾掷。”
嵇含《悦晴诗》:“鸣凤曦轻翮,应龙曝纤鬐”
傅咸《凤皇赋》:“应龙至兮,庶有感于斯诚。”
《太平御览·卷五十七》:“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
《太平广记》:“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刘孝绰《谢散骑表》“邀幸自天,休庆不已。假鸣凤之条,蹑应龙之亦。”
《帝王世纪》:“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人人赋》:“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骖赤螭青虬之<虫幽>蟉蜿蜒。”
《汉书·叙传》“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颢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
《后汉书·班彪列传》:“抗应龙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
《后汉书·张衡列传》:“夫女魃北而应龙翔,洪鼎声而军容息;”
《三国志·魏书》:“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
《三国志·吴书》:“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
《晋书·列传第二十一》:“乘云车电鞭之扶舆委移兮,驾应龙青虬之容裔陆离。俯游光逸景倏烁徽霍兮”
《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应龙以屈伸为灵,大人以知机为美。”
《宋书·乐志》:“应龙夜乌由道何来直子为乌奚如悟姑尊卢鸡子听乌虎行为来明吾微令吾”
《宋书·福瑞志》:“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宋书·宗室列传》:“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应龙之精,俯协河龟之灵”
《旧唐书·李密列传》:“轰轰隐隐,如霆如雷,彪虎啸而谷风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又筑城于QH中龙驹岛,有白龙见,遂名为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QH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雕虎啸以风生,应龙骧而云起。”
《新唐书·仪卫志》:“第一应龙旗队,第二玉马旗队,第三三角兽旗队,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更筑于龙驹岛,有白龙见,因号应龙城。”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记》:“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九年,白龙见南宫三清殿,改元曰白龙,又更名龚,以应龙见之祥。”
《元史·舆服志》:“应龙旗,赤质,赤火焰脚,绘飞龙。”
2、赤鱬:
赤鱬是古代汉族传说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说始见于先秦。
赤:空净无物;蠕:通“需”,柔软。赤鱬属人鱼类,古代汉族传说中异鱼名,最早见之于先秦《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之后《北次三经》的人鱼、《中次七经》之缔鱼、《海外西经》之龙鱼、《海内北经》的陵鱼等都指赤鱬。
吴任臣引刘会孟说:磁州亦有孩儿鱼,四足长尾,声如婴儿啼,其豪膏燃之不灭。据刘说乃缔鱼也。人鱼也叫鲵鱼,据《广志》记载,鲵鱼声如小儿啼,四足。而赤蠕则人面鱼身,叫声如鸳鸯。据说人若吃其肉,可以防病,又说可以不得疥疮。
郭璞《图赞》:“赤鱬之物(一作状),鱼身人头。”赤鱬图多有两种形状:一是人面鱼身;二是鱼形,但非人面。赤鱬为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异鱼,音如鸳鸯。
3、灭蒙:
灭蒙为一种鸟,属禽类,青色羽毛,红色的尾巴,也被叫做孟鸟。历史上关于灭蒙的记载极少,据传只出现过一次就销声匿迹。
4、鸣蛇:
鸣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鸣蛇的样子像蛇,却长着两对翅膀,其鸣声有如钟磬般响亮。
鸣蛇是灾蛇,是大旱的征兆。
张衡《南都赋》有记载:“其水虫则有蠼龟鸣蛇。”
《山海经·中次二经》说:“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5、钩蛇:
钩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钩蛇通过在水中用尾钩把岸上的动物拉入水中捕食。
古代神兽之一,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蛇类,两栖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凶猛好斗,有剧毒,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尾部与普通的蛇类不同,分叉如同两个钩子一般,而且钩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钩来钩住猎物,再进行吞食。这种蛇,在《水经注(若水)》一文中有记载。只是似乎近几百年来,再也没有听说有人看到过这种蛇类了。
出自《山海经·中山经》:“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晋·郭璞注:“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岐,在水中钩取岸上人牛马啖之。”
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二:“先提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滇海虞衡志校注》:“钩蛇,出永昌,此古所传也。言其尾长,能钩岸上人与物而食,亦鳄之类也。今不闻有此事,其亦他徙而去欤?潮州无鳄鱼,永昌无钩蛇,见生聚之胜也。又按《续传志物》以为出朱提,且言水旁日有鬼弹,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物则折,中人则害,罪人徙此不过十日死。此水土恶劣,阴怪得窟穴其中为虐耳。驱之之法,投以烧石,注以溶铁。万众各鸣瓦盆、瓦器以号呼,其物不死即徙,为政者不可不知也。”
6、天马:
《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糾。
译文:马成山上有异兽,其外形像白犬但是黑色的头,看到人便飞走。它的名字叫天马,发出的声音像是在叫自己。
7、天狐:
天狐,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早期的狐女形象大多温柔善良、聪明勇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用来形容女子魅惑、凶恶。
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
传说为治理洪水而操劳得“股无肱,胫不生毛”的大禹,他的夫人涂山氏之女就是九尾白狐。
所以《聊斋志异·青凤》中的老狐精自称“我涂山氏之苗裔”狐在先秦时期曾被视为瑞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征、祥瑞之兆,逐渐让位于与凶恶形象、恶劣品质之象征、凶险之兆。
与之密切相关,人类对狐的敬仰、认同之情与厌恶、恐惧之情,也彼消此长。
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狐的记载。生性狡黠的狐,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寻常的动物。
按照符命谶纬家的说法,九尾狐、白狐都是吉祥之物,它们甚至可能是生活在南方的某个民族的图腾。
不过,在一般人眼里,狐是一种妖兽。《焦氏易林》云:“老狐多态,行为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狐妖迷惑女人的故事流传了。
但先秦两汉时期有关狐精的记载都只是零碎的片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狐妖的传说逐渐增多,其形象也逐渐趋于完整、生动。这个时期的怪异小说,狐的形象往往被着意刻画为****的妖魅。从唐代开始直至明清,可以作为狐故事演变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狐的形象至唐代为之一变。这个时期的狐仙形象,现实性大为增强,人情味也显得浓厚了,与世俗人生比较接近。
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狐的形象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人”物变幻莫测,情节扑朔迷离,主题丰富多样,而且常常令人在咀嚼之后仍然捉摸不透。从狐的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反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揭露和嘲弄官场黑暗的勇敢态度、歌颂女性争自由的理想色彩,都是前代同类小说无法达到的。这个时期狐的形象,更加灵异奇幻,真的是驰想天外,幻变无常,达到了迷人的境界。
人类之所以对狐敬而远之,烧香礼拜,讨好贿赂,正是想制制不住,防又不胜防的结果。
例如《朝野佥载》写道:“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
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由《广异记》所载,长孙无忌美人为雄狐所占,请术士崔参军惩治,崔参军调动家神,战不能胜,又调五岳神前来,最终也只是驱赶了事的故事,可见人类对神狐的无可奈何。
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
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祥瑞的内涵有二。一是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吴越春秋》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二是婚姻爱情之兆。大禹遇涂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显然同时具有婚姻吉兆的意义。
《诗经·有狐》更是以孤独、抑郁、流浪之狐,作为婚姻与爱情失其时之人类,加以吟咏歌唱。故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从而为后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类**魅力,埋下伏笔。
狐死正首丘,也被先秦人视为不忘本的美德,加以肯定歌颂,进而成为套语。
屈原《九章》:“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淮南子·说林训》继之:“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
然而,在先秦人的心目中,狐并非单纯的善良之辈,而是善恶同体。
同据《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经》)“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蛰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山经》)郭璞注:即九尾狐。
另有多种狐状兽类,其出现带给人类的也是凶兆:“耿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日殊猜,其鸣自蔽见则其国有恐。”“姑逢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日獭獭,见则天下大旱。”
(《东山经》)“蛇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独狼,见则国内有兵。”(《中山经》)
《任氏传》是唐传奇中的一个名篇,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狐女形象。狐女任氏,不仅美丽温柔,而且聪明勇敢,具有鲜明的人性。她对郑生无比忠贞,能以一弱女子抗拒韦釜的无礼,她其实就是一个既忠实于爱情,又能贞洁白持的妇女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妇**美性格的艺术概括。
《搜神记》卷十八引《名山记》说:“狐者,先古之****也,其名日阿紫,化而为狐。”就在此篇中,记载了狐狸阿紫幻化为美女的故事,它两次媚惑西海都尉陈羡的部曲王灵孝,结果王灵孝跟着狐狸住进墓穴,连形貌都有几分象狐狸。
《玄中记》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可见狐狸不仅可以幻化为美女去媚惑男子,也可以幻化为男子去作祟女人。
《搜神记》中有另一则故事,说有一只狐狸迷惑刘世则的女儿,使她经年患病,后来韩友为她作法,才把狐狸驱赶进皮囊里消除掉,使刘世则的女儿恢复了健康。
8、辟邪:
似鹿而长尾,有两角,也叫做貔貅。有镇宅辟邪的灵性,相传此灵物物嘴大无肛,能够招财纳福,极具灵力。
《急就篇》卷三:“射鬾辟邪除羣(群)凶。”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
《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唐·秦韬玉《豪家》诗:“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
闻一多《红烛·剑匣》:“我又将他制成层迭的花边:有盘龙、对凤、天马、辟邪底花边。”
9、刑天:
刑天又称战神刑天、形天、邢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 -->>
本篇介绍了应龙,赤鱬,灭蒙,鸣蛇,钩蛇,天马,天狐,辟邪【貔貅】,刑天,赤眼猪妖,当扈,青鸟,比翼鸟,烛龙十四头异兽。
1、应龙: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黄帝战蚩尤时应龙斩蚩尤、夸父,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应龙最早出现是在先前的黄帝时期,《山海经》和《史记》就有记载。大意是以黄帝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擅长“蓄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之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大雨飘向黄帝这边。黄帝处于弱势,就请天女“魃”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蚩尤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夸父。
由于战争消耗能量过大,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闲居南方,应龙整日无所事事。物华变幻,斗转星移,一转眼就到了大禹时代,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大禹肩负起拯救苍生的重任,应龙前来帮忙,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应龙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河所存?”
《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淮南子·览冥训》:“乘雷车,服驾应龙。”(高诱注:“应龙,有翼之龙也;”)
《淮南子·主术训》:“夫螣蛇游雾而动,应龙乘云而举”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论衡·寒温篇》:“雨应龙而来,影应形而去。”
《云笈七签·纪传部》:“蚩尤率魑魅魍魉,请风伯雨师,从天大风而来,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风伯雨师及天下女袄,以止雨于东荒之地,北隅诸山,黎土羌兵,驱应龙以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云笈七签·经传部》:“(蚩)尤驱魑魅杂袄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攻于(黄)帝。”
《西都赋》:“抗应龙之虹梁(注:梁曲如虹也。),列棼橑以布翼”
《艺文类聚·卷八》:“鲍昭石帆铭曰:应龙剖流,息石横波,下潀地轴,上獦星罗”
《艺文类聚·卷十》:“元龟介玉,应龙粹黄。”
《艺文类聚·卷十四》:“剪应龙于冀州,戮长蛇于沮水。”
《艺文类聚·卷二十三》:“惟应龙之将举,飞云降而下征”
《艺文类聚·卷四十九》:“偶应龙之龠影,等威凤之羽仪”
《艺文类聚·卷五十三》:“璩闻景云浮则应龙翔,治道明则俊乂臻。”
《艺文类聚·卷五十七》:“若夫赤松王乔,羡门安期,嘘吸沆瀣,饮醴茹芝,驾应龙……”
《艺文类聚·卷六十二》:“伏应龙于反宇,乘流苏以飘扬。”
《艺文类聚·卷六十四》:“天降丹鸟,既序孝经,河出应龙,乃弘周易。”
《艺文类聚·卷七十》:“应龙蟠蛰,潜德保灵,制器象物,示有其形”
《艺文类聚·卷九十八》“应龙游于华泽,凤鸟鸣于高冈。”
萧大圜《竹花赋》:“学应龙于葛水,宿<鸟>凤于方桐。”
贾岱宗《大狗赋》:“时频伸而振迅,若应龙之腾掷。”
嵇含《悦晴诗》:“鸣凤曦轻翮,应龙曝纤鬐”
傅咸《凤皇赋》:“应龙至兮,庶有感于斯诚。”
《太平御览·卷五十七》:“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
《太平广记》:“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刘孝绰《谢散骑表》“邀幸自天,休庆不已。假鸣凤之条,蹑应龙之亦。”
《帝王世纪》:“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人人赋》:“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骖赤螭青虬之<虫幽>蟉蜿蜒。”
《汉书·叙传》“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颢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
《后汉书·班彪列传》:“抗应龙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
《后汉书·张衡列传》:“夫女魃北而应龙翔,洪鼎声而军容息;”
《三国志·魏书》:“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
《三国志·吴书》:“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
《晋书·列传第二十一》:“乘云车电鞭之扶舆委移兮,驾应龙青虬之容裔陆离。俯游光逸景倏烁徽霍兮”
《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应龙以屈伸为灵,大人以知机为美。”
《宋书·乐志》:“应龙夜乌由道何来直子为乌奚如悟姑尊卢鸡子听乌虎行为来明吾微令吾”
《宋书·福瑞志》:“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宋书·宗室列传》:“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应龙之精,俯协河龟之灵”
《旧唐书·李密列传》:“轰轰隐隐,如霆如雷,彪虎啸而谷风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又筑城于QH中龙驹岛,有白龙见,遂名为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QH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雕虎啸以风生,应龙骧而云起。”
《新唐书·仪卫志》:“第一应龙旗队,第二玉马旗队,第三三角兽旗队,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更筑于龙驹岛,有白龙见,因号应龙城。”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记》:“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九年,白龙见南宫三清殿,改元曰白龙,又更名龚,以应龙见之祥。”
《元史·舆服志》:“应龙旗,赤质,赤火焰脚,绘飞龙。”
2、赤鱬:
赤鱬是古代汉族传说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说始见于先秦。
赤:空净无物;蠕:通“需”,柔软。赤鱬属人鱼类,古代汉族传说中异鱼名,最早见之于先秦《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之后《北次三经》的人鱼、《中次七经》之缔鱼、《海外西经》之龙鱼、《海内北经》的陵鱼等都指赤鱬。
吴任臣引刘会孟说:磁州亦有孩儿鱼,四足长尾,声如婴儿啼,其豪膏燃之不灭。据刘说乃缔鱼也。人鱼也叫鲵鱼,据《广志》记载,鲵鱼声如小儿啼,四足。而赤蠕则人面鱼身,叫声如鸳鸯。据说人若吃其肉,可以防病,又说可以不得疥疮。
郭璞《图赞》:“赤鱬之物(一作状),鱼身人头。”赤鱬图多有两种形状:一是人面鱼身;二是鱼形,但非人面。赤鱬为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异鱼,音如鸳鸯。
3、灭蒙:
灭蒙为一种鸟,属禽类,青色羽毛,红色的尾巴,也被叫做孟鸟。历史上关于灭蒙的记载极少,据传只出现过一次就销声匿迹。
4、鸣蛇:
鸣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鸣蛇的样子像蛇,却长着两对翅膀,其鸣声有如钟磬般响亮。
鸣蛇是灾蛇,是大旱的征兆。
张衡《南都赋》有记载:“其水虫则有蠼龟鸣蛇。”
《山海经·中次二经》说:“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5、钩蛇:
钩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钩蛇通过在水中用尾钩把岸上的动物拉入水中捕食。
古代神兽之一,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蛇类,两栖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性情凶猛好斗,有剧毒,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尾部与普通的蛇类不同,分叉如同两个钩子一般,而且钩蛇的捕食方式也是用尾钩来钩住猎物,再进行吞食。这种蛇,在《水经注(若水)》一文中有记载。只是似乎近几百年来,再也没有听说有人看到过这种蛇类了。
出自《山海经·中山经》:“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晋·郭璞注:“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岐,在水中钩取岸上人牛马啖之。”
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二:“先提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滇海虞衡志校注》:“钩蛇,出永昌,此古所传也。言其尾长,能钩岸上人与物而食,亦鳄之类也。今不闻有此事,其亦他徙而去欤?潮州无鳄鱼,永昌无钩蛇,见生聚之胜也。又按《续传志物》以为出朱提,且言水旁日有鬼弹,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物则折,中人则害,罪人徙此不过十日死。此水土恶劣,阴怪得窟穴其中为虐耳。驱之之法,投以烧石,注以溶铁。万众各鸣瓦盆、瓦器以号呼,其物不死即徙,为政者不可不知也。”
6、天马:
《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糾。
译文:马成山上有异兽,其外形像白犬但是黑色的头,看到人便飞走。它的名字叫天马,发出的声音像是在叫自己。
7、天狐:
天狐,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早期的狐女形象大多温柔善良、聪明勇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用来形容女子魅惑、凶恶。
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
传说为治理洪水而操劳得“股无肱,胫不生毛”的大禹,他的夫人涂山氏之女就是九尾白狐。
所以《聊斋志异·青凤》中的老狐精自称“我涂山氏之苗裔”狐在先秦时期曾被视为瑞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征、祥瑞之兆,逐渐让位于与凶恶形象、恶劣品质之象征、凶险之兆。
与之密切相关,人类对狐的敬仰、认同之情与厌恶、恐惧之情,也彼消此长。
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狐的记载。生性狡黠的狐,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寻常的动物。
按照符命谶纬家的说法,九尾狐、白狐都是吉祥之物,它们甚至可能是生活在南方的某个民族的图腾。
不过,在一般人眼里,狐是一种妖兽。《焦氏易林》云:“老狐多态,行为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狐妖迷惑女人的故事流传了。
但先秦两汉时期有关狐精的记载都只是零碎的片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狐妖的传说逐渐增多,其形象也逐渐趋于完整、生动。这个时期的怪异小说,狐的形象往往被着意刻画为****的妖魅。从唐代开始直至明清,可以作为狐故事演变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狐的形象至唐代为之一变。这个时期的狐仙形象,现实性大为增强,人情味也显得浓厚了,与世俗人生比较接近。
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狐的形象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人”物变幻莫测,情节扑朔迷离,主题丰富多样,而且常常令人在咀嚼之后仍然捉摸不透。从狐的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反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揭露和嘲弄官场黑暗的勇敢态度、歌颂女性争自由的理想色彩,都是前代同类小说无法达到的。这个时期狐的形象,更加灵异奇幻,真的是驰想天外,幻变无常,达到了迷人的境界。
人类之所以对狐敬而远之,烧香礼拜,讨好贿赂,正是想制制不住,防又不胜防的结果。
例如《朝野佥载》写道:“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
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由《广异记》所载,长孙无忌美人为雄狐所占,请术士崔参军惩治,崔参军调动家神,战不能胜,又调五岳神前来,最终也只是驱赶了事的故事,可见人类对神狐的无可奈何。
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
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祥瑞的内涵有二。一是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吴越春秋》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二是婚姻爱情之兆。大禹遇涂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显然同时具有婚姻吉兆的意义。
《诗经·有狐》更是以孤独、抑郁、流浪之狐,作为婚姻与爱情失其时之人类,加以吟咏歌唱。故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从而为后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类**魅力,埋下伏笔。
狐死正首丘,也被先秦人视为不忘本的美德,加以肯定歌颂,进而成为套语。
屈原《九章》:“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淮南子·说林训》继之:“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
然而,在先秦人的心目中,狐并非单纯的善良之辈,而是善恶同体。
同据《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经》)“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蛰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山经》)郭璞注:即九尾狐。
另有多种狐状兽类,其出现带给人类的也是凶兆:“耿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日殊猜,其鸣自蔽见则其国有恐。”“姑逢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日獭獭,见则天下大旱。”
(《东山经》)“蛇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独狼,见则国内有兵。”(《中山经》)
《任氏传》是唐传奇中的一个名篇,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狐女形象。狐女任氏,不仅美丽温柔,而且聪明勇敢,具有鲜明的人性。她对郑生无比忠贞,能以一弱女子抗拒韦釜的无礼,她其实就是一个既忠实于爱情,又能贞洁白持的妇女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妇**美性格的艺术概括。
《搜神记》卷十八引《名山记》说:“狐者,先古之****也,其名日阿紫,化而为狐。”就在此篇中,记载了狐狸阿紫幻化为美女的故事,它两次媚惑西海都尉陈羡的部曲王灵孝,结果王灵孝跟着狐狸住进墓穴,连形貌都有几分象狐狸。
《玄中记》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可见狐狸不仅可以幻化为美女去媚惑男子,也可以幻化为男子去作祟女人。
《搜神记》中有另一则故事,说有一只狐狸迷惑刘世则的女儿,使她经年患病,后来韩友为她作法,才把狐狸驱赶进皮囊里消除掉,使刘世则的女儿恢复了健康。
8、辟邪:
似鹿而长尾,有两角,也叫做貔貅。有镇宅辟邪的灵性,相传此灵物物嘴大无肛,能够招财纳福,极具灵力。
《急就篇》卷三:“射鬾辟邪除羣(群)凶。”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
《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唐·秦韬玉《豪家》诗:“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
闻一多《红烛·剑匣》:“我又将他制成层迭的花边:有盘龙、对凤、天马、辟邪底花边。”
9、刑天:
刑天又称战神刑天、形天、邢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