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非主流清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胤礽往下,中枢之人个个满头包。好容易西北安静了一点儿,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安定团结和谐美好氛围,东南又烧了起来,还是被一向不大重视西洋人打了一巴掌,心情能好得起来才怪!
此时中国还没有像后世那样闭塞,对外国了解还算是比较不会闹笑话,并且,也肯学习一点西方文明。从武器到钟表到数学到地理,至少眼下皇室对于西洋文明态度还算是比较开明。
他们肯接受传教士,肯学习一些地理知识,也肯接纳一些传教士为宫廷服务。胤礽等人自认为自己已经够宽容了,毕竟挑衅是教廷,即便教廷提出无礼要求之后,清廷还是允许那些怀着求同存异之心、不对中国指手划脚传教士呆中国,够开明了,不是么?
现,这种开明却被愤怒情绪所取代了!
原因还是出欧洲使节们身上,他们到了京师,因为礼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迟迟见不到皇帝。递交国书也没有得到回复,理藩院人是整日陪着他们没错,却不许他们四下乱逛。
穷极无聊,只好与充当翻译传教士们多沟通了。他们自身也带有翻译,虽然汉语不太咋地,但是,如果有一个借口可以与了解中国事务传教士们多沟通,他们绝不会浪费这样一个好机会。
沟通得多了,知道也就多了。清廷对于传教士们还是不很防范,很多传教士还兼为内廷、外朝服务,知道多一些,清廷还用过传教士们帮忙测绘地图、参与同俄国谈判。
通过这些传教士,使节们知道了,清廷对他们官方称呼是极具侮辱性,称呼他们为“野蛮人”。MD!我们不叫你们这些鞑靼人为野蛮人就算是给面子了,你们居然还瞧不起我们!
看吧,互相瞧不起,矛盾产生。
但是,这又是一个巨大市场,它人口比整个欧洲加起来都多。想起这些人群里潜商机,真是做梦都能流口水到醒。“只要每个人买一顶睡帽,就会……”这样想法不是存于一个人脑海里。
但是,他们是国家间正式使节),就必须扯一下皮。比如,你们不能用侮辱性字眼来称呼我们。欧洲使节看来,他们要求完全是合理合法,同时,他们也已经知道了,这个政权有着打肿脸充胖子传统,优待使节是他们习惯。同时,眼下这个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做得是彻底。
于是,这些人正式递交了一份抗议书。
案头摆上了抗议书胤礽脸色非常之不美妙。好面子人,当然不能被打脸,让他承认别人跟他平等,那是不可能!
重要是,这些洋人是怎么想到这一出?多少年了,即便是蒙古,也是“藩”,理藩院不是摆着好玩。怎么到了西洋人这里就生出事端来了?不是讨论接见礼仪问题么?怎么又扯到称呼问题上来了?
充当翻译是传教士,他们自然不会说是他们透露。胤礽查了一番,无解情况下却也生出疑心来了。正好,年羹尧送来南洋华商里有人懂一点外语,胤礽正好把他们派上了用场。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同时也是智慧,跟着朝廷混与跟着夷人混这道选择题上,坚定地选择了跟着朝廷走。无论是从名誉还是从利益上来看,朝廷都是大靠山不是?大中华天生优越感,此时还没有被消磨去多少,选谁,结果不言而喻。
摇身一变,商人也加了层官身,派去了理藩院帮忙。一下子得了个顶戴,这让南洋商人觉得风光,认为跟着朝廷混比较有前途。有了他们加入,涉外问题就产生了极大变数。
比如,他们探知,传教士们泄漏了情报给西洋使节。比如,他们对外国比朝廷要熟悉一点,对于外国运作机制也懂得多些。以前还存着点儿外心,现正式成为公务员了,当然要奋发向上,为国家效力了。
国人观念里,无论如何,做了官才是风光一件事情。华商也是受此观念熏陶长大,而今得了机会,自是不遗余力。自家有了出身,再经商就不太体面了,可以使族人、家仆出面,自己官做得越大、越好,经商也就越方便,赚得也就多。
对外贸易有多大利润,他们心里很是清楚,如果让朝廷厌了西洋人,自己等人再立有功勋,或许可以接手这一方面买卖也未可知,那是多大利润呢?
卯足了劲儿,三不五时地就说“探听”到了消息,这些消息,有很多是他们南洋就已经知道了,只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肯一次全告诉了朝廷而已。以前只是汇报一些南洋物产等情况,现才是开始动了真格了。
随着这个汇报摆上了案头,胤礽脾气也越来越坏。
拿起一份明显是请了枪手代笔写折子,上面道,跟朝廷宣战其实是一伙子商人,荷兰政府给了商人授权,允许他们如何如何。
再拿起另一份也是请师爷主笔折子,上面道,传教士里头很有几只不是好鸟,他们辜负朝廷信任,否则,言语不通,西洋使节何以知道京中如何称呼他们?哦,对了,听说当年跟俄国人谈判,传教士也从中作梗,因为国人不通外语,他们从中偏袒俄国人,否则,咱们不用让出许多土地来。这一份折子比较敬业,老实说了,跟西洋人打交道,千万别提什么君子风度,你风度了,就要吃亏,他们还以为你好欺负。
信本国人还是信外国人?这个选择题并不困难,然而满族政权性质又让胤礽对所谓民人持保留意见,相反,他与传教士接触多些,这些传教士至少表面上给人感觉很亲切。
摸摸下巴,第二件折子里说又是如此合情合理——国人没几个懂外语,有谁能够与西洋使节自由交流呢?答案昭然若揭。
一种被背叛感觉油然而生!那一点国土,呃,说实话,他不是特别乎;与西洋人贸易些许利润,也是可以让步一二。但是事情性质实是过于恶劣了!
胤礽沉着脸下令:“所有传教士,不得擅自走动。”一面心里想:这些黄毛究竟知道多少国家秘密?这一想不打紧,冷汗就冒了下来,至少,涉外这一块,即对西洋事务一块,几乎全是交给他们来办!而就目前来看,传教士们根本没有“向化之心”把他们当成朝廷臣子。
后一句话才是要命!
不能用他们了,但是要填补这个空白也不是那么容易。
为此,胤礽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是值得记念。因为这是首次,国家把西洋事务摆到了一个比较高位置上,认真对待。
诸王大臣传阅了奏折,个个义愤填赝,耳听得皇帝破口大骂:“自世祖以来,朝廷对传教士信任有加,他们竟然做出这等忘恩负义事情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然清廷对诸如“蛮夷”“胡虏”一类词汇非常忌讳,心里颇有些被骂难堪,但是用这些词汇骂起比他们还蛮夷西洋人、东洋人之类也是绝对不含糊。骂得还颇有-感,摇身一变,他们也觉得自己很中华。只是这样机会实是太少了!如今逮到一个,真是骂得口沫横飞犹觉不过瘾。
真是太不容易了,清廷需要就是这种感觉,不幸却一直找不到。什么剃发、什么易服,强迫人家改装束根本,其实不是自豪而是自卑,他们是向往这种文明,是向往着被认同。
只是一开始天下掉下来馅饼太大,砸昏了头,没有处理好开端,骑虎难下,才不得不走下去。如果真是自豪得不得了,又何必处处仿效被占领者?旗人如今也是以读书为荣,也是爱吟风弄月,也是读着圣贤书。
一群“异族”,紫禁城里骂“蛮夷”,这场景,真是太喜感了!
——————————————————————————————————————————
“这样?”淑嘉惊异地看着胤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她再次见证了本朝早期对外关系之并不保守一面。对外关系问题上,这个国家居然是越来越闭塞,并不是后来者比先人眼界开阔。这其实是与国力有关,一个国家,越是强大、自信,就越是开放,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现,胤礽居然提出了理藩院下专设一司,以应对西洋诸国——用本国人做翻译,掌管一应事务,还要培养外语人材?
你干脆设一外交部算了。
这是不可能!
天朝就没有把西洋诸国当成平等对手,现能理藩院给他们一个位置,用来招呼你们,至少正眼看你们了,对吧?
这样也好,至少是开始正面接触了。
看着惊讶表情,胤礽自己心里也不平静。他也是头一回这样正眼看待一个国家,他命好,没遇到过什么敌对“国家”,顶多一个俄国,也被打老实了,准部就没有被当成一个正式国家,而是归入蒙古一部分而已。
现突然冒出了一大堆“国家”来,还个个摆出平等姿态来,他还摸不着人家边儿,其中之一荷兰还打败了他水师,令国人颇有束手无策之感。
冲击不可谓不大矣!
同时,胤礽还隐隐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一条路,一条通往真正满汉一体,或者说成为真正天下共主、让所有人真心爱戴他路。
如果他把这种想法告诉淑嘉,淑嘉一定会反应过来:矛盾定律。
根据一个大胡子老爷爷理论,矛盾也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果有一个严重矛盾出现,它就能压制住旧有矛盾。
不过现,胤礽还没有理清思路,所以他也没有说出来。转而说起了另一件让他老婆跺脚事情:“乌云珠婚事,该定下来了。”
淑嘉果然关心自己儿女:“怎么说?你……还是想叫她远嫁?”脸上不由现出焦急神色来。
胤礽显然是打了许久腹稿,此时说起来也是有条有理:“什么是近,什么又是远呢?成衮扎布是个好孩子,父母为子女,当计其长远。要想女儿过得好,她额驸就得是个争气,夫家就得是有规矩。这些孩子里头,没几个及得上成衮扎布,六额驸为人你也是知道,他们家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事情。”
淑嘉面色不大好,如果说近亲结婚阴影已经被几个事例打散了不少话,那么,把她娇养了十几二十年女儿放到一个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地方去,就成了她心病。
胤礽已经摆出了他第二点理由来了:“我知道你舍不得她,我也舍不得。她姐妹们既能出嫁外藩,她也就能。”
淑嘉张了张嘴巴,终于道:“我就是舍不得,统共这么一个女儿,还要远嫁,一年见不着几回倒也罢了,谁家女儿也没有常往娘家跑,只是……这么远,她要真有个什么事儿,我们够都够不着,你怎么忍心?”摆明了,我就是偏心!
胤礽只得摆出了杀手锏:“我们统共就这一个女儿,你知道她,我难道就不知道了?看她脾气,是个心性高。便是京中,哪怕她是固伦公主,无人敢得罪她,只怕她也不活。”
这话说得淑嘉一怔,猛然想到,她教起女儿来,却是真没有只局限于把人往“小女儿”上头教。能让孩子受到好熏陶,谁愿意让她目光短浅?女儿生来这就是这权利圈里打滚,没有一点政治见识是行不通。存了这样念头,她并不拘着女儿只学些女工针线、宫斗技巧。兼之近年淑嘉自己也参与了一些朝政,而乌云珠作为所有孩子里与母亲接触多人,多少受了一些影响。
说心性高是假,心气大、眼界宽是真,那是时不时就会带出来习惯,困深宅大院里,胸无大志种田流穿越者都会偶尔郁闷上那么一两下,何况是固伦公主?
“下嫁外藩公主,你还不知道么?”胤礽越说越顺,“除开像端静那样,哪一个不过得神采飞扬?她们能够管着旗地事务,能四处散心,不比京中强么?自己女儿自己知道,她能飞,我就给她一片天地,不好么?”
这是一个父亲真心话,老婆把孩子教得好也有让他发愁地方——教得太好了,总觉得不能埋没了她。
下面才是利益角度看问题,外藩公主权势不小,还是有中央控制外藩心思里面。如果公主只是做深宅妇人,那么这就是个纯“和亲”,本质上是个白痴举动。如果公主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旗地,那才是与中央紧密地团结了一起,才是让她下嫁本意。对于中央来说,和亲可光不是为了打感情牌。
“他父亲策棱就是个忠心人,成衮扎布本人也是不错,又不用担心他像噶尔臧一样倒三不着两,这个女婿,我择得很差么?”
淑嘉呆住了,她还真没想过女儿生存空间或者说“政治抱负”问题。
如果她京里,就得遵守多清规戒律,而京中环境,大概会把她磨成个普通妇人吧?想到女儿整日里要想着家长里短,给这家礼薄了,要再添个宝石盆景儿;那一家里老太太做寿,要准备应景礼物……哦,婆婆那里丫头要打点,看住了丈夫不能让他纳小,小姑子有事相求得给她个答复……天天忙得像只没头苍蝇,眼界就那么大一点儿,当只井底之蛙。
不、能、接、受!
女儿可以学会处理这些事情,但是要是放任她生活里只有这些事情,淑嘉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母亲。至少,她是知道,她当初陷这些个鸡毛蒜皮里头时候,绝不是心甘情愿。直到现,她老人家大愿望就是——不用再管这些乱七八糟!
而外藩风气比较开放,同时,固伦公主身份外藩是极金贵,清室公主外藩又有从政传统,乌云珠可以有广阔天地。同时,这片天地又不至于大得让她处理不过来,并且,政治上权威,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稳定家庭作用——丈夫会打心眼儿里重视她意见而不是碍于身份必须听她说话。
想明了此节,淑嘉脸色好了不少:“还是舍不得啊!你什么时候下旨?”
成了!胤礽放下心头一块大石,淑嘉想法没错,一个女人,承担起越多责任,她意见就越重要。对于胤礽来说,淑嘉为他处理了几乎所有家事,还必要时候帮忙他处理政事,老婆意见是不能不考虑。如果淑嘉硬要反对,胤礽少不得再多多周旋。
“女儿仪仗、朝服等都要制,办好了这些,先册封,再指婚。指过婚,又要督造公主府——她每年都会来京里居住——再放定、成婚。我明儿就叫钦天监择卜吉日去。”
“仪仗?要准备多久?她嫁妆……”无奈之下接受了这个选择,淑嘉便关心起女儿福利来了。
“我还会亏待了女儿不成?呃,女儿那里,还是要你与她说明白些儿,甭觉着远嫁就是吃了。”
乌云珠与所有未婚姑娘一样,听到关于自己终身大事消息都是要地羞涩一下。册封事情她不乎,怎么也跑不了一个固伦公主,指婚就值得关注了。下嫁外藩,乍一听来是有些打击,却不是不能接受,清室公主命运,大半都是如此。
淑嘉看她表情,心道,好像没有受太大打击。慢慢地把胤礽意思用另一套话说了出来:“我不欲你远嫁,却又想你过得好。你阿玛择成衮扎布,不为远近,只为你能过得好。若是京中有一个比他好,我也可争上一争。却是再也找不出来了。”世家子弟里适合尚主适龄未婚男子几乎没有,非世家子弟,又不够格尚主。
乌云珠道:“婚姻之事,本是父母作主,阿玛额娘怎么会不为我好呢?姐姐们远嫁,怎么就独我不能了呢?”
既然都被下了必须执行命令了,代价都付出了,而且没有讨回来可能,为什么不做得好看一些呢?而且,这个选择也确实不算坏了。公主们私下里也是有些小八卦,比如六姑父对六姑姑真是情深意长。
孩子越懂事,大人就越心疼上了。此时宫外嫁女,也讲究个体面,乃至于“倾家相送”,淑嘉别没有,库房里东西是一大把,乌云珠结婚又晚,大把时间用来准备,她几乎要把家底子给送出去了。
与普通岳母不同,淑嘉不用考虑儿孙没饭吃问题,私房钱分配不需要考虑给儿子们多留一点保命钱。只要做得好看一点,别弄得儿女之间心理不衡就行。
乌云珠嫁妆空前地丰厚了起来。
————————————————————————————————
淑嘉眼角带泪,说着女儿懂事,没一点犹豫地点头答应了,胤礽也是大为感慨。然后,舒了一口气,他还真怕女儿跟他闹,一直宠爱心疼小闺女,他也不愿意让她做她不喜欢事情。再者,这样事情自然是一说就成才好,反对来反对去,好事也变得不好了。
直到此时,他还面带尴尬笑容,接见了女儿,和声和气地问乌云珠:“你觉着怎么样?”
“阿玛这么问我,还拉上额娘当说客,显是心疼我了。您给姐姐们指婚时候,也是这么样儿小心么?”
女儿干脆利落地答应了婚事,胤礽很是感慨女儿懂事,完全没有觉得这是女儿应义务,居然还生出一点莫名其妙愧疚之感来了。乌云珠说得没错,养女们婚事,他可没这么小心,可对于亲生女儿,他就是不舍得。
让皇帝感到愧疚想要补偿,乌云珠是赚大发了。从议定封号开始,胤礽就保持着高调,礼部拟了许多吉祥字号,皆不中他意。勉强选了一个“孝”字,乃是觉得女儿真是个懂事好孩子,剩下字眼儿他统统看不上。
“这也是‘饱学之士’拟?饱哪里啊?竟再无一字可用了!”大发牢骚,把礼部训得抬不起头来。
弘旦出来打圆场:“这些只是备选,汗阿玛要觉得不意,不如钦定一吉号,也显得郑重。”
这个主意好,胤礽真认真琢磨了起来:“朕之爱女,元后所出,先代未有之事,当然不能等闲视之... -->>
自胤礽往下,中枢之人个个满头包。好容易西北安静了一点儿,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安定团结和谐美好氛围,东南又烧了起来,还是被一向不大重视西洋人打了一巴掌,心情能好得起来才怪!
此时中国还没有像后世那样闭塞,对外国了解还算是比较不会闹笑话,并且,也肯学习一点西方文明。从武器到钟表到数学到地理,至少眼下皇室对于西洋文明态度还算是比较开明。
他们肯接受传教士,肯学习一些地理知识,也肯接纳一些传教士为宫廷服务。胤礽等人自认为自己已经够宽容了,毕竟挑衅是教廷,即便教廷提出无礼要求之后,清廷还是允许那些怀着求同存异之心、不对中国指手划脚传教士呆中国,够开明了,不是么?
现,这种开明却被愤怒情绪所取代了!
原因还是出欧洲使节们身上,他们到了京师,因为礼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迟迟见不到皇帝。递交国书也没有得到回复,理藩院人是整日陪着他们没错,却不许他们四下乱逛。
穷极无聊,只好与充当翻译传教士们多沟通了。他们自身也带有翻译,虽然汉语不太咋地,但是,如果有一个借口可以与了解中国事务传教士们多沟通,他们绝不会浪费这样一个好机会。
沟通得多了,知道也就多了。清廷对于传教士们还是不很防范,很多传教士还兼为内廷、外朝服务,知道多一些,清廷还用过传教士们帮忙测绘地图、参与同俄国谈判。
通过这些传教士,使节们知道了,清廷对他们官方称呼是极具侮辱性,称呼他们为“野蛮人”。MD!我们不叫你们这些鞑靼人为野蛮人就算是给面子了,你们居然还瞧不起我们!
看吧,互相瞧不起,矛盾产生。
但是,这又是一个巨大市场,它人口比整个欧洲加起来都多。想起这些人群里潜商机,真是做梦都能流口水到醒。“只要每个人买一顶睡帽,就会……”这样想法不是存于一个人脑海里。
但是,他们是国家间正式使节),就必须扯一下皮。比如,你们不能用侮辱性字眼来称呼我们。欧洲使节看来,他们要求完全是合理合法,同时,他们也已经知道了,这个政权有着打肿脸充胖子传统,优待使节是他们习惯。同时,眼下这个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做得是彻底。
于是,这些人正式递交了一份抗议书。
案头摆上了抗议书胤礽脸色非常之不美妙。好面子人,当然不能被打脸,让他承认别人跟他平等,那是不可能!
重要是,这些洋人是怎么想到这一出?多少年了,即便是蒙古,也是“藩”,理藩院不是摆着好玩。怎么到了西洋人这里就生出事端来了?不是讨论接见礼仪问题么?怎么又扯到称呼问题上来了?
充当翻译是传教士,他们自然不会说是他们透露。胤礽查了一番,无解情况下却也生出疑心来了。正好,年羹尧送来南洋华商里有人懂一点外语,胤礽正好把他们派上了用场。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同时也是智慧,跟着朝廷混与跟着夷人混这道选择题上,坚定地选择了跟着朝廷走。无论是从名誉还是从利益上来看,朝廷都是大靠山不是?大中华天生优越感,此时还没有被消磨去多少,选谁,结果不言而喻。
摇身一变,商人也加了层官身,派去了理藩院帮忙。一下子得了个顶戴,这让南洋商人觉得风光,认为跟着朝廷混比较有前途。有了他们加入,涉外问题就产生了极大变数。
比如,他们探知,传教士们泄漏了情报给西洋使节。比如,他们对外国比朝廷要熟悉一点,对于外国运作机制也懂得多些。以前还存着点儿外心,现正式成为公务员了,当然要奋发向上,为国家效力了。
国人观念里,无论如何,做了官才是风光一件事情。华商也是受此观念熏陶长大,而今得了机会,自是不遗余力。自家有了出身,再经商就不太体面了,可以使族人、家仆出面,自己官做得越大、越好,经商也就越方便,赚得也就多。
对外贸易有多大利润,他们心里很是清楚,如果让朝廷厌了西洋人,自己等人再立有功勋,或许可以接手这一方面买卖也未可知,那是多大利润呢?
卯足了劲儿,三不五时地就说“探听”到了消息,这些消息,有很多是他们南洋就已经知道了,只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肯一次全告诉了朝廷而已。以前只是汇报一些南洋物产等情况,现才是开始动了真格了。
随着这个汇报摆上了案头,胤礽脾气也越来越坏。
拿起一份明显是请了枪手代笔写折子,上面道,跟朝廷宣战其实是一伙子商人,荷兰政府给了商人授权,允许他们如何如何。
再拿起另一份也是请师爷主笔折子,上面道,传教士里头很有几只不是好鸟,他们辜负朝廷信任,否则,言语不通,西洋使节何以知道京中如何称呼他们?哦,对了,听说当年跟俄国人谈判,传教士也从中作梗,因为国人不通外语,他们从中偏袒俄国人,否则,咱们不用让出许多土地来。这一份折子比较敬业,老实说了,跟西洋人打交道,千万别提什么君子风度,你风度了,就要吃亏,他们还以为你好欺负。
信本国人还是信外国人?这个选择题并不困难,然而满族政权性质又让胤礽对所谓民人持保留意见,相反,他与传教士接触多些,这些传教士至少表面上给人感觉很亲切。
摸摸下巴,第二件折子里说又是如此合情合理——国人没几个懂外语,有谁能够与西洋使节自由交流呢?答案昭然若揭。
一种被背叛感觉油然而生!那一点国土,呃,说实话,他不是特别乎;与西洋人贸易些许利润,也是可以让步一二。但是事情性质实是过于恶劣了!
胤礽沉着脸下令:“所有传教士,不得擅自走动。”一面心里想:这些黄毛究竟知道多少国家秘密?这一想不打紧,冷汗就冒了下来,至少,涉外这一块,即对西洋事务一块,几乎全是交给他们来办!而就目前来看,传教士们根本没有“向化之心”把他们当成朝廷臣子。
后一句话才是要命!
不能用他们了,但是要填补这个空白也不是那么容易。
为此,胤礽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是值得记念。因为这是首次,国家把西洋事务摆到了一个比较高位置上,认真对待。
诸王大臣传阅了奏折,个个义愤填赝,耳听得皇帝破口大骂:“自世祖以来,朝廷对传教士信任有加,他们竟然做出这等忘恩负义事情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然清廷对诸如“蛮夷”“胡虏”一类词汇非常忌讳,心里颇有些被骂难堪,但是用这些词汇骂起比他们还蛮夷西洋人、东洋人之类也是绝对不含糊。骂得还颇有-感,摇身一变,他们也觉得自己很中华。只是这样机会实是太少了!如今逮到一个,真是骂得口沫横飞犹觉不过瘾。
真是太不容易了,清廷需要就是这种感觉,不幸却一直找不到。什么剃发、什么易服,强迫人家改装束根本,其实不是自豪而是自卑,他们是向往这种文明,是向往着被认同。
只是一开始天下掉下来馅饼太大,砸昏了头,没有处理好开端,骑虎难下,才不得不走下去。如果真是自豪得不得了,又何必处处仿效被占领者?旗人如今也是以读书为荣,也是爱吟风弄月,也是读着圣贤书。
一群“异族”,紫禁城里骂“蛮夷”,这场景,真是太喜感了!
——————————————————————————————————————————
“这样?”淑嘉惊异地看着胤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她再次见证了本朝早期对外关系之并不保守一面。对外关系问题上,这个国家居然是越来越闭塞,并不是后来者比先人眼界开阔。这其实是与国力有关,一个国家,越是强大、自信,就越是开放,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现,胤礽居然提出了理藩院下专设一司,以应对西洋诸国——用本国人做翻译,掌管一应事务,还要培养外语人材?
你干脆设一外交部算了。
这是不可能!
天朝就没有把西洋诸国当成平等对手,现能理藩院给他们一个位置,用来招呼你们,至少正眼看你们了,对吧?
这样也好,至少是开始正面接触了。
看着惊讶表情,胤礽自己心里也不平静。他也是头一回这样正眼看待一个国家,他命好,没遇到过什么敌对“国家”,顶多一个俄国,也被打老实了,准部就没有被当成一个正式国家,而是归入蒙古一部分而已。
现突然冒出了一大堆“国家”来,还个个摆出平等姿态来,他还摸不着人家边儿,其中之一荷兰还打败了他水师,令国人颇有束手无策之感。
冲击不可谓不大矣!
同时,胤礽还隐隐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一条路,一条通往真正满汉一体,或者说成为真正天下共主、让所有人真心爱戴他路。
如果他把这种想法告诉淑嘉,淑嘉一定会反应过来:矛盾定律。
根据一个大胡子老爷爷理论,矛盾也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果有一个严重矛盾出现,它就能压制住旧有矛盾。
不过现,胤礽还没有理清思路,所以他也没有说出来。转而说起了另一件让他老婆跺脚事情:“乌云珠婚事,该定下来了。”
淑嘉果然关心自己儿女:“怎么说?你……还是想叫她远嫁?”脸上不由现出焦急神色来。
胤礽显然是打了许久腹稿,此时说起来也是有条有理:“什么是近,什么又是远呢?成衮扎布是个好孩子,父母为子女,当计其长远。要想女儿过得好,她额驸就得是个争气,夫家就得是有规矩。这些孩子里头,没几个及得上成衮扎布,六额驸为人你也是知道,他们家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事情。”
淑嘉面色不大好,如果说近亲结婚阴影已经被几个事例打散了不少话,那么,把她娇养了十几二十年女儿放到一个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地方去,就成了她心病。
胤礽已经摆出了他第二点理由来了:“我知道你舍不得她,我也舍不得。她姐妹们既能出嫁外藩,她也就能。”
淑嘉张了张嘴巴,终于道:“我就是舍不得,统共这么一个女儿,还要远嫁,一年见不着几回倒也罢了,谁家女儿也没有常往娘家跑,只是……这么远,她要真有个什么事儿,我们够都够不着,你怎么忍心?”摆明了,我就是偏心!
胤礽只得摆出了杀手锏:“我们统共就这一个女儿,你知道她,我难道就不知道了?看她脾气,是个心性高。便是京中,哪怕她是固伦公主,无人敢得罪她,只怕她也不活。”
这话说得淑嘉一怔,猛然想到,她教起女儿来,却是真没有只局限于把人往“小女儿”上头教。能让孩子受到好熏陶,谁愿意让她目光短浅?女儿生来这就是这权利圈里打滚,没有一点政治见识是行不通。存了这样念头,她并不拘着女儿只学些女工针线、宫斗技巧。兼之近年淑嘉自己也参与了一些朝政,而乌云珠作为所有孩子里与母亲接触多人,多少受了一些影响。
说心性高是假,心气大、眼界宽是真,那是时不时就会带出来习惯,困深宅大院里,胸无大志种田流穿越者都会偶尔郁闷上那么一两下,何况是固伦公主?
“下嫁外藩公主,你还不知道么?”胤礽越说越顺,“除开像端静那样,哪一个不过得神采飞扬?她们能够管着旗地事务,能四处散心,不比京中强么?自己女儿自己知道,她能飞,我就给她一片天地,不好么?”
这是一个父亲真心话,老婆把孩子教得好也有让他发愁地方——教得太好了,总觉得不能埋没了她。
下面才是利益角度看问题,外藩公主权势不小,还是有中央控制外藩心思里面。如果公主只是做深宅妇人,那么这就是个纯“和亲”,本质上是个白痴举动。如果公主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旗地,那才是与中央紧密地团结了一起,才是让她下嫁本意。对于中央来说,和亲可光不是为了打感情牌。
“他父亲策棱就是个忠心人,成衮扎布本人也是不错,又不用担心他像噶尔臧一样倒三不着两,这个女婿,我择得很差么?”
淑嘉呆住了,她还真没想过女儿生存空间或者说“政治抱负”问题。
如果她京里,就得遵守多清规戒律,而京中环境,大概会把她磨成个普通妇人吧?想到女儿整日里要想着家长里短,给这家礼薄了,要再添个宝石盆景儿;那一家里老太太做寿,要准备应景礼物……哦,婆婆那里丫头要打点,看住了丈夫不能让他纳小,小姑子有事相求得给她个答复……天天忙得像只没头苍蝇,眼界就那么大一点儿,当只井底之蛙。
不、能、接、受!
女儿可以学会处理这些事情,但是要是放任她生活里只有这些事情,淑嘉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母亲。至少,她是知道,她当初陷这些个鸡毛蒜皮里头时候,绝不是心甘情愿。直到现,她老人家大愿望就是——不用再管这些乱七八糟!
而外藩风气比较开放,同时,固伦公主身份外藩是极金贵,清室公主外藩又有从政传统,乌云珠可以有广阔天地。同时,这片天地又不至于大得让她处理不过来,并且,政治上权威,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稳定家庭作用——丈夫会打心眼儿里重视她意见而不是碍于身份必须听她说话。
想明了此节,淑嘉脸色好了不少:“还是舍不得啊!你什么时候下旨?”
成了!胤礽放下心头一块大石,淑嘉想法没错,一个女人,承担起越多责任,她意见就越重要。对于胤礽来说,淑嘉为他处理了几乎所有家事,还必要时候帮忙他处理政事,老婆意见是不能不考虑。如果淑嘉硬要反对,胤礽少不得再多多周旋。
“女儿仪仗、朝服等都要制,办好了这些,先册封,再指婚。指过婚,又要督造公主府——她每年都会来京里居住——再放定、成婚。我明儿就叫钦天监择卜吉日去。”
“仪仗?要准备多久?她嫁妆……”无奈之下接受了这个选择,淑嘉便关心起女儿福利来了。
“我还会亏待了女儿不成?呃,女儿那里,还是要你与她说明白些儿,甭觉着远嫁就是吃了。”
乌云珠与所有未婚姑娘一样,听到关于自己终身大事消息都是要地羞涩一下。册封事情她不乎,怎么也跑不了一个固伦公主,指婚就值得关注了。下嫁外藩,乍一听来是有些打击,却不是不能接受,清室公主命运,大半都是如此。
淑嘉看她表情,心道,好像没有受太大打击。慢慢地把胤礽意思用另一套话说了出来:“我不欲你远嫁,却又想你过得好。你阿玛择成衮扎布,不为远近,只为你能过得好。若是京中有一个比他好,我也可争上一争。却是再也找不出来了。”世家子弟里适合尚主适龄未婚男子几乎没有,非世家子弟,又不够格尚主。
乌云珠道:“婚姻之事,本是父母作主,阿玛额娘怎么会不为我好呢?姐姐们远嫁,怎么就独我不能了呢?”
既然都被下了必须执行命令了,代价都付出了,而且没有讨回来可能,为什么不做得好看一些呢?而且,这个选择也确实不算坏了。公主们私下里也是有些小八卦,比如六姑父对六姑姑真是情深意长。
孩子越懂事,大人就越心疼上了。此时宫外嫁女,也讲究个体面,乃至于“倾家相送”,淑嘉别没有,库房里东西是一大把,乌云珠结婚又晚,大把时间用来准备,她几乎要把家底子给送出去了。
与普通岳母不同,淑嘉不用考虑儿孙没饭吃问题,私房钱分配不需要考虑给儿子们多留一点保命钱。只要做得好看一点,别弄得儿女之间心理不衡就行。
乌云珠嫁妆空前地丰厚了起来。
————————————————————————————————
淑嘉眼角带泪,说着女儿懂事,没一点犹豫地点头答应了,胤礽也是大为感慨。然后,舒了一口气,他还真怕女儿跟他闹,一直宠爱心疼小闺女,他也不愿意让她做她不喜欢事情。再者,这样事情自然是一说就成才好,反对来反对去,好事也变得不好了。
直到此时,他还面带尴尬笑容,接见了女儿,和声和气地问乌云珠:“你觉着怎么样?”
“阿玛这么问我,还拉上额娘当说客,显是心疼我了。您给姐姐们指婚时候,也是这么样儿小心么?”
女儿干脆利落地答应了婚事,胤礽很是感慨女儿懂事,完全没有觉得这是女儿应义务,居然还生出一点莫名其妙愧疚之感来了。乌云珠说得没错,养女们婚事,他可没这么小心,可对于亲生女儿,他就是不舍得。
让皇帝感到愧疚想要补偿,乌云珠是赚大发了。从议定封号开始,胤礽就保持着高调,礼部拟了许多吉祥字号,皆不中他意。勉强选了一个“孝”字,乃是觉得女儿真是个懂事好孩子,剩下字眼儿他统统看不上。
“这也是‘饱学之士’拟?饱哪里啊?竟再无一字可用了!”大发牢骚,把礼部训得抬不起头来。
弘旦出来打圆场:“这些只是备选,汗阿玛要觉得不意,不如钦定一吉号,也显得郑重。”
这个主意好,胤礽真认真琢磨了起来:“朕之爱女,元后所出,先代未有之事,当然不能等闲视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