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舂水先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喝了腊八粥,离年根儿就不远了。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经六年苦行,以杂粮度日,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于每年腊月初八以杂粮煮粥来吃,以示纪念。腊八粥多以糯米、红豆、大枣、花生、莲子等加糖煮成,营养丰富,食之爽口,是小孩子爱吃的甜食。
腊八一过,对春节的渴望便愈发强烈。转眼便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俗称“祭灶”是日,家家焚香,户户冷食,不生烟火,且张贴灶爷灶奶图像,以期灶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童谣随即唱起:
家家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腊月二十四一早,放挂响鞭送了小年,各家主事的男人扳着指头,细算了还要准备的事项“爆竹声声辞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是必须的。便备了笔墨红纸,去请人来写。在农村,识得字的不多,能写一笔好字的更少,每逢此时,教书先生们便要忙活起来,但有人来请,便铺开纸砚,写得抬不起胳膊来,因为乡人厚道,常常要倒贴了笔墨进去,却乐此不疲。只在九十年代中期,镇街上才有了印刷好的现成春联卖,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人便不再免费写春联,而是自家在集市上支了摊子,边写边卖,别人便不好来请。而那些书法好的老先生还是年年忙不开,仍有人相请代写春联,我祖父直到古稀之年,每年春节仍写得手软腰酸,却也毫无怨言。
到了年二十九,各家早将一切都置备齐了,门扇也洗刷得干净,只等天明贴上春联迎接新年。有那清贫的人家,也在大年三十上午赶了“光蛋集”临时置办了应用香烛鞭炮,再割上一挂猪肋条肉,赶着回家过年。
大年三十早上,推门望去,各家门上窗上墙上都是红彤彤的,鸡圈上贴的是“鸡鸭满圈”牛棚猪圈贴的是“槽头兴旺”粮囤上贴的是“五谷丰登”水井上贴的是“饮水思源”连自行车上也贴着“日行千里”的条幅,春联内容丰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愿,也有满足和感恩,吉祥喜庆的话语似乎能从纸上浸出来,渗到空气中去。若恰巧逢上一场好雪,红白相映,春节的气氛就愈发地浓厚。
当天,男人们的职责是围炉叙话或打牌,孩子们的职责是疯跑着玩儿,而主妇们却是一年忙到头的,一大早便钻进了厨房,煎炒烹炸溜煮炖汆,炊烟袅袅,肉香弥漫。中午饭是无关紧要的“年饱年饱,过年就饱”也就草草吃了,只等夜晚。故乡风俗,年夜饭是要响了子夜钟声后再吃的,而今不再注重礼节,便改为天擦黑后再吃。也有那从河北(淮河以北,安徽曹集一带)过来的移民,风俗自是不同,天刚过晌,便你争我抢地放了鞭炮,全家入席,杯盏交错,吃不多时,便行起酒令来。
大多人家直待到天黑,才燃了香烛,敬了天地鬼神,在堂屋的条案上供了祖先,点了长明灯,用长长的竹竿子打着转儿将鞭炮缠裹好了,听厨房里掌勺的主妇一声令下,这边孩子战战噤噤地捂着耳朵拿香头点燃了鞭炮。噼哩啦啦一阵响,鞭炮炸成红色的碎屑,硝烟弥漫在空气中,平添了许多喜气。直到现在,我都以为,没有鞭炮炸响的年节是没有气氛的。
在北方,年夜饭多吃饺子,而在故乡,年夜饭却是要吃米饭的,名曰“灌仓”意在吃些硬食,填饱肚子的同时,也将明年的粮仓填满了。饺子则放到大年初一早上吃,在其中包上一枚硬币,食到者则来年行运。吃了年夜饭,喝了团圆酒,收拾了桌椅,守夜的序曲便拉开了。在子夜钟声之前的这段时光,有“辞岁”的礼仪进行,老人、长辈呆在家中,专等孩子晚辈前来叩头领赏。俗话说:“梳子没齿——背(辈)在”常常有年岁小而辈份高的孩子,被大人留在家里不准外出,委屈得不行。孩子们先在自家长辈面前叩了头领了压岁钱,便东家串到西家地给老辈人辞岁,顺便得些赏钱和糖果花生瓜子之类。
守着灯烛熬上一宿,鸡鸣早起,煮了饺子吃了,也还是晚辈们甩开了腿,街坊邻里拜了“走马年”再按照“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串朋友”的程序,或远或近地拜年吃席去。“十五里头都是年”这一拜年,便一直拜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去了。
2005。1。12
喝了腊八粥,离年根儿就不远了。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经六年苦行,以杂粮度日,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于每年腊月初八以杂粮煮粥来吃,以示纪念。腊八粥多以糯米、红豆、大枣、花生、莲子等加糖煮成,营养丰富,食之爽口,是小孩子爱吃的甜食。
腊八一过,对春节的渴望便愈发强烈。转眼便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俗称“祭灶”是日,家家焚香,户户冷食,不生烟火,且张贴灶爷灶奶图像,以期灶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童谣随即唱起:
家家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腊月二十四一早,放挂响鞭送了小年,各家主事的男人扳着指头,细算了还要准备的事项“爆竹声声辞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是必须的。便备了笔墨红纸,去请人来写。在农村,识得字的不多,能写一笔好字的更少,每逢此时,教书先生们便要忙活起来,但有人来请,便铺开纸砚,写得抬不起胳膊来,因为乡人厚道,常常要倒贴了笔墨进去,却乐此不疲。只在九十年代中期,镇街上才有了印刷好的现成春联卖,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人便不再免费写春联,而是自家在集市上支了摊子,边写边卖,别人便不好来请。而那些书法好的老先生还是年年忙不开,仍有人相请代写春联,我祖父直到古稀之年,每年春节仍写得手软腰酸,却也毫无怨言。
到了年二十九,各家早将一切都置备齐了,门扇也洗刷得干净,只等天明贴上春联迎接新年。有那清贫的人家,也在大年三十上午赶了“光蛋集”临时置办了应用香烛鞭炮,再割上一挂猪肋条肉,赶着回家过年。
大年三十早上,推门望去,各家门上窗上墙上都是红彤彤的,鸡圈上贴的是“鸡鸭满圈”牛棚猪圈贴的是“槽头兴旺”粮囤上贴的是“五谷丰登”水井上贴的是“饮水思源”连自行车上也贴着“日行千里”的条幅,春联内容丰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愿,也有满足和感恩,吉祥喜庆的话语似乎能从纸上浸出来,渗到空气中去。若恰巧逢上一场好雪,红白相映,春节的气氛就愈发地浓厚。
当天,男人们的职责是围炉叙话或打牌,孩子们的职责是疯跑着玩儿,而主妇们却是一年忙到头的,一大早便钻进了厨房,煎炒烹炸溜煮炖汆,炊烟袅袅,肉香弥漫。中午饭是无关紧要的“年饱年饱,过年就饱”也就草草吃了,只等夜晚。故乡风俗,年夜饭是要响了子夜钟声后再吃的,而今不再注重礼节,便改为天擦黑后再吃。也有那从河北(淮河以北,安徽曹集一带)过来的移民,风俗自是不同,天刚过晌,便你争我抢地放了鞭炮,全家入席,杯盏交错,吃不多时,便行起酒令来。
大多人家直待到天黑,才燃了香烛,敬了天地鬼神,在堂屋的条案上供了祖先,点了长明灯,用长长的竹竿子打着转儿将鞭炮缠裹好了,听厨房里掌勺的主妇一声令下,这边孩子战战噤噤地捂着耳朵拿香头点燃了鞭炮。噼哩啦啦一阵响,鞭炮炸成红色的碎屑,硝烟弥漫在空气中,平添了许多喜气。直到现在,我都以为,没有鞭炮炸响的年节是没有气氛的。
在北方,年夜饭多吃饺子,而在故乡,年夜饭却是要吃米饭的,名曰“灌仓”意在吃些硬食,填饱肚子的同时,也将明年的粮仓填满了。饺子则放到大年初一早上吃,在其中包上一枚硬币,食到者则来年行运。吃了年夜饭,喝了团圆酒,收拾了桌椅,守夜的序曲便拉开了。在子夜钟声之前的这段时光,有“辞岁”的礼仪进行,老人、长辈呆在家中,专等孩子晚辈前来叩头领赏。俗话说:“梳子没齿——背(辈)在”常常有年岁小而辈份高的孩子,被大人留在家里不准外出,委屈得不行。孩子们先在自家长辈面前叩了头领了压岁钱,便东家串到西家地给老辈人辞岁,顺便得些赏钱和糖果花生瓜子之类。
守着灯烛熬上一宿,鸡鸣早起,煮了饺子吃了,也还是晚辈们甩开了腿,街坊邻里拜了“走马年”再按照“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串朋友”的程序,或远或近地拜年吃席去。“十五里头都是年”这一拜年,便一直拜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去了。
20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