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崔长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直言相告要为梁兄和舍间小妹穿针引线、做媒保婚,邀梁山伯选择良辰吉日登门求亲。梁山伯喜不自禁、满口答应、深表谢意。这就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梁祝十八里相送”
当梁山伯返身回到红罗山书院时,和蔼可亲、细致周到的师母把他叫住,将朱英台委托她赠与梁山伯的碧玉扇坠转交给他,并言明了英台的真实身份和对他的一片痴情。至此,梁山伯恍如大梦初醒,既感到误解衷情、心有愧疚,又感到心热身暖、满怀期待。
一个多月后,梁山伯带着媒妁、堂叔和表兄如约来到十几里外的朱庄到朱府登门求婚,然而老天不遂人愿,朱员外满腹闷气、冷眼相对、毫不留情,斩钉截铁的三言两语就把梁山伯等人拒之大门外,而且言语中还不乏冷嘲热讽、指桑骂槐。原来,在朱英台到红罗山书院求学期间,他已通过本村的远房姐姐把英台许配给了她的外孙马文才。朱家与马家两村紧邻,相距只有几里地(今梁祝镇马北村),而且两家都是远近闻名的富家大户,又有人老几辈子的联姻旧俗,在朱员外看来,这样的儿女婚姻才算得是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姻缘美满。梁山伯闻听此言,猛然间犹如当头一棒,只感觉一盆子凉水浇灭了心中炽烈的愿望。由于难堪羞辱、愤懑滞胸,一时间气得头晕目眩、口吐鲜血,到家后便一病不起、水米不进,没过多久即不治身亡、一命归西。弥留之际,梁山伯央求父母及家人把自己的骨骸埋葬在京汉古官道的西侧、朱庄与马北村之间,即使命丧黄泉,也要亲眼看看自己心爱的朱九妹是怎样身穿嫁衣、一顶花轿抬到马家拜堂成亲的。
朱英台一开始终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夜不安寝,而且拒听任何人的劝慰,声言非梁兄不嫁,矢志不移、誓死抗婚。但闻听梁山伯的死讯后,不再哭闹,独自在闺房里呆坐一天,精神恍惚,面容呆滞,最后对父母说她愿意嫁给马文才,但必须答应两个要求:第一,出嫁时白纱束发;第二,花轿要经过梁山伯墓前,自己可以亲至坟前哭祭一番。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不答应的话,自己要么终生不嫁要么自缢殉情。朱员外夫妻起初还以为是梁山伯的死讯断绝了女儿的念想,故而不加深究满口应承,而且还认为女儿的要求听起来太过分但仔细一想也可以理解。不管怎么说,能使两个人的终身大事不受影响,其他条件都是次要的、暂时的,不必过于计较。
朱英台出嫁那天,天色阴郁、雨云低垂、凉风阵阵,然而送亲的队伍披红挂彩、锣鼓喧天、激情高昂,迎亲的人群燃放鞭炮、高奏唢呐、远远相迎。一顶花轿悠悠颤颤地特意向西绕了个弯,停在两村之间官道西侧的梁山伯墓前。朱英台走下花轿,走过官道,继而双膝跪在梁山伯坟前,此时此刻,梁兄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昔日的同窗情谊宛若昨日,万千思绪齐聚心间,她一边焚香烧纸一边低低哭诉,但见英台白纱垂腰、哀不自胜。过了一会儿,英台慢慢起身,缓缓脱下一袭红装,从腰间抽出事先准备好的锋利剪刀,用尽全力刺向胸膛,随后猛力拔出,高喊一声:“梁兄,等等我”一语未尽,便猛地扑倒在地。等官道东侧的人们反应过来,急匆匆跑到英台身边时,只见英台身下鲜血汩汩直流,一身雪白的孝衣被浸染得血迹斑斑。慌乱的人们一时不知所措,等想起来出手施救时,英台已经面如白纸、气绝身亡。
说来也奇怪,就在此时,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顷刻之间,暴雨如注,茫茫原野一片凄濛。
后来,伤心欲碎、追悔莫及而又倍感歉疚的父母,就把英台埋葬在官道的东侧,让可怜的女儿在死后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与她生前心爱的人永生永世相望相守,但拘于封建礼教与乡俗意识,二人并未明媒正娶、拜堂成亲,故而不能同穴而葬。
而今,在汝南县城向南大约五十里的梁祝镇(原马乡镇),京汉古官道的西侧是梁山伯的坟墓,一路之隔的东侧是朱英台的坟墓。自此以后,豫南的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梁山伯,朱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当地方言读yai)”
由于新建的s219公路(开龚公路)沿京汉古官道向西平移了大约三百米,因此这条车水马龙、人流熙攘近两千年的古道很明显地萧索起来,更确切地说几欲湮灭在绿意峥嵘的乡野间。路西侧的梁山伯墓,东西长约二十米,南北长约二十五米,高约四米,墓门朝向东北。路东侧的朱英台墓,东西长三十五米,南北长三十四米,高约六米,墓门朝向西南,与梁山伯墓呈遥遥对望状。早年,两座坟墓前面均勒石为碑,梁山伯的墓碑较小,其上无饰纹,而朱英台的墓碑比较高大,镌刻有十分精美的饰纹。因为古官道两侧皆有很深的排水沟渠,加之当地人有“鬼不涉水”的说法,不希望渠水隔断梁朱二人平素的亲密来往,故而在距两座坟墓不远的一个丁字路口,特意建起一座格调卓雅、颇为考究的“一步三孔桥”当然,此地还盛传着另一个说法,如果官道上三天不走人,两座坟墓就会逐渐地结合在一起。再者,由于担心不良之徒掘坟盗墓,当地老百姓对外假称梁朱墓为“二孝女墓”
关于梁朱二人并没有“生不同衾死同穴”的原因,当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解释,认为他们死后的的确确合葬了,但碍于封建礼教和古风旧俗,人们在官道的东侧另修了一座朱英台的“衣冠冢”以求掩人耳目、虚以应付。据传,古时候,在朱英台的坟墓前还建有一座“白衣阁”供奉的是白衣菩萨,而这位白衣菩萨正是朱英台的化身,因为她死前白纱束发、身穿孝衣,而这份高尚纯洁的爱情只有天上的菩萨才配拥有。白衣阁里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娃娃山”四邻八乡的信男信女,特别是新婚夫妇常来这里焚香烧纸、跪地叩拜,祈求早得贵子、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然后用红布条儿在娃娃山上“拴娃娃”由于阴历七月十五日是朱英台杀身殉情的忌日,故此周围的父老乡亲每逢这天便会络绎不绝地来到梁朱墓前焚香跪拜、烧纸送灯、扬幡招魂,邀请他们回家团聚。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村民们会自发地相聚于梁朱墓前,请戏班一连七天唱大戏,而每次都要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祝九红出嫁、同窗记等保留剧目和折子戏。据传,古时候,方圆十几里的穷人举办婚宴喜宴时,缺少杯盘碗碟之类的餐具或茶具,就到梁朱墓前焚香祷告,梁朱二人慈悲为怀、济贫怜弱,会亲自把这些酒宴用具送至家门,但使用之后要及时奉还,下次相求,更加灵验。人们说,正是因为这对有情人终未婚配,故而他们格外祈愿天下有情人成为眷属。
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之风席卷全中国,梁朱墓在劫难逃,梁山伯墓被严重损毁,朱英台墓也部分被挖掘。据当地村民讲,当时从梁朱墓中挖出很多陪葬品,有陶马、陶牛、玉器、陶制神像等。其中有些散落民间,有些因保存不善而遗失,但石门、石门框、刻画墓砖、陶马、玉羊等文物至今仍保存在梁祝镇,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均为晋代器物。近些年,驻马店市及汝南县文物管理部门还对梁朱二墓进行钻探取样,并结合墓中的出土文物认真研究,最终确认梁朱墓为晋代墓葬。当代著名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曾经指出:梁祝故事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如果以梁朱墓所在的梁祝镇为圆心的话,汝南县的梁岗、朱庄、曹桥、红罗山书院、十八里古道、马北村、马家庄、梁朱墓等地均在直径二十里以内。基于这种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和完全契合的历史文化背景,许多研究“梁祝”的专家一致认为:汝南县最具梁祝故事的原生性,是梁祝文化的摇篮。
世间的事情总是爱恨交织、恩怨纠缠的,有人爱,也就有人恨。遥想当年,朱英台心仪梁兄、宁死不嫁、殒命不惜,使马家空轿而归、人财两无、颜面扫地,落了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局,本以为很美好的一桩姻缘,最终却化作一连串泡影。从此以后,马家所在的马北村严禁谈及和演唱关于“梁祝”的故事,而且朱马两姓一刀两断、不再通婚。
在梁祝故里采访时,曾有人对我说,梁朱墓前原本各有一块1996年重竖的墓碑,但一夜之间朱英台坟前的墓碑被人砸为三截、推倒在地,而梁山伯墓前的石碑完好无损。风雨千年、沧桑几度、斯人已逝、人去楼空,差不多两千年的光阴,恰似汤汤汝水日夜东流,而今,还有谁愤怒不减、恩怨仍在、难以释怀?
在汝南版的传说里,当朱英台乘坐的花轿正在锣鼓喧天、笙箫齐鸣的氛围中悠悠前行时,突遇一阵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大旋风。英台慌忙撩开轿帘儿,抬眼看见不远处梁山伯的新坟,随即下轿祭拜,边哭边说道:“一拜二拜再三拜,有情有义墓门开,无情无义马家抬”哭泣之声惊动天地、叙说之情哀感鬼神。刹那间,一道炽白刺目的闪电自天而降,不偏不倚地劈开梁山伯的坟墓。说时迟那时快,朱英台借助风力纵身跳入棺内,棺椁和坟墓随即紧紧合上。当惊呆的人们缓过神来时,但见两只蝴蝶自坟墓中翩然飞出,一只雪白色,一只金黄色。两只蝴蝶飞来飞去、你追我赶、不离不弃。人们都说,白蝴蝶是朱英台,而黄蝴蝶是梁山伯。这,或许是善良且淳厚的父老乡亲对他们的最美好祝愿和最圆满的想象了,而这种精神寄托,又逐渐演化为一种大家都予以认可的事实。
记得儿时,每到草地上蝶儿翩翩起舞时,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拍手唱到:“三月三,菜花开,双双蝴蝶飞过来。黄色蝴蝶是山伯,白色蝴蝶是英台,花不棱登、黑不溜秋、又丑又笨的是马文才”继而指着杂色的蝴蝶相互打趣嬉闹。村上的老人们也时常告诫子孙们,不要伤害蝴蝶,因为它们是恩爱夫妻,不然的话将来娶不到媳妇,只能像马文才那样打一辈子的光棍。
行文至此,我仿佛又置身于梁祝墓前,沐浴在煦暖的熏风里,尽览那一片葳蕤的原野,和葱茏的田园里,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雨后的草地上,翩跹飞舞的那双蝶儿可是梁祝吗?我相信,这个传说一定是真实的,就像我真诚地祝愿天下所有相爱的人痴心不改、忠贞不渝、生死不离。
直言相告要为梁兄和舍间小妹穿针引线、做媒保婚,邀梁山伯选择良辰吉日登门求亲。梁山伯喜不自禁、满口答应、深表谢意。这就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梁祝十八里相送”
当梁山伯返身回到红罗山书院时,和蔼可亲、细致周到的师母把他叫住,将朱英台委托她赠与梁山伯的碧玉扇坠转交给他,并言明了英台的真实身份和对他的一片痴情。至此,梁山伯恍如大梦初醒,既感到误解衷情、心有愧疚,又感到心热身暖、满怀期待。
一个多月后,梁山伯带着媒妁、堂叔和表兄如约来到十几里外的朱庄到朱府登门求婚,然而老天不遂人愿,朱员外满腹闷气、冷眼相对、毫不留情,斩钉截铁的三言两语就把梁山伯等人拒之大门外,而且言语中还不乏冷嘲热讽、指桑骂槐。原来,在朱英台到红罗山书院求学期间,他已通过本村的远房姐姐把英台许配给了她的外孙马文才。朱家与马家两村紧邻,相距只有几里地(今梁祝镇马北村),而且两家都是远近闻名的富家大户,又有人老几辈子的联姻旧俗,在朱员外看来,这样的儿女婚姻才算得是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姻缘美满。梁山伯闻听此言,猛然间犹如当头一棒,只感觉一盆子凉水浇灭了心中炽烈的愿望。由于难堪羞辱、愤懑滞胸,一时间气得头晕目眩、口吐鲜血,到家后便一病不起、水米不进,没过多久即不治身亡、一命归西。弥留之际,梁山伯央求父母及家人把自己的骨骸埋葬在京汉古官道的西侧、朱庄与马北村之间,即使命丧黄泉,也要亲眼看看自己心爱的朱九妹是怎样身穿嫁衣、一顶花轿抬到马家拜堂成亲的。
朱英台一开始终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夜不安寝,而且拒听任何人的劝慰,声言非梁兄不嫁,矢志不移、誓死抗婚。但闻听梁山伯的死讯后,不再哭闹,独自在闺房里呆坐一天,精神恍惚,面容呆滞,最后对父母说她愿意嫁给马文才,但必须答应两个要求:第一,出嫁时白纱束发;第二,花轿要经过梁山伯墓前,自己可以亲至坟前哭祭一番。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不答应的话,自己要么终生不嫁要么自缢殉情。朱员外夫妻起初还以为是梁山伯的死讯断绝了女儿的念想,故而不加深究满口应承,而且还认为女儿的要求听起来太过分但仔细一想也可以理解。不管怎么说,能使两个人的终身大事不受影响,其他条件都是次要的、暂时的,不必过于计较。
朱英台出嫁那天,天色阴郁、雨云低垂、凉风阵阵,然而送亲的队伍披红挂彩、锣鼓喧天、激情高昂,迎亲的人群燃放鞭炮、高奏唢呐、远远相迎。一顶花轿悠悠颤颤地特意向西绕了个弯,停在两村之间官道西侧的梁山伯墓前。朱英台走下花轿,走过官道,继而双膝跪在梁山伯坟前,此时此刻,梁兄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昔日的同窗情谊宛若昨日,万千思绪齐聚心间,她一边焚香烧纸一边低低哭诉,但见英台白纱垂腰、哀不自胜。过了一会儿,英台慢慢起身,缓缓脱下一袭红装,从腰间抽出事先准备好的锋利剪刀,用尽全力刺向胸膛,随后猛力拔出,高喊一声:“梁兄,等等我”一语未尽,便猛地扑倒在地。等官道东侧的人们反应过来,急匆匆跑到英台身边时,只见英台身下鲜血汩汩直流,一身雪白的孝衣被浸染得血迹斑斑。慌乱的人们一时不知所措,等想起来出手施救时,英台已经面如白纸、气绝身亡。
说来也奇怪,就在此时,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顷刻之间,暴雨如注,茫茫原野一片凄濛。
后来,伤心欲碎、追悔莫及而又倍感歉疚的父母,就把英台埋葬在官道的东侧,让可怜的女儿在死后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与她生前心爱的人永生永世相望相守,但拘于封建礼教与乡俗意识,二人并未明媒正娶、拜堂成亲,故而不能同穴而葬。
而今,在汝南县城向南大约五十里的梁祝镇(原马乡镇),京汉古官道的西侧是梁山伯的坟墓,一路之隔的东侧是朱英台的坟墓。自此以后,豫南的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梁山伯,朱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当地方言读yai)”
由于新建的s219公路(开龚公路)沿京汉古官道向西平移了大约三百米,因此这条车水马龙、人流熙攘近两千年的古道很明显地萧索起来,更确切地说几欲湮灭在绿意峥嵘的乡野间。路西侧的梁山伯墓,东西长约二十米,南北长约二十五米,高约四米,墓门朝向东北。路东侧的朱英台墓,东西长三十五米,南北长三十四米,高约六米,墓门朝向西南,与梁山伯墓呈遥遥对望状。早年,两座坟墓前面均勒石为碑,梁山伯的墓碑较小,其上无饰纹,而朱英台的墓碑比较高大,镌刻有十分精美的饰纹。因为古官道两侧皆有很深的排水沟渠,加之当地人有“鬼不涉水”的说法,不希望渠水隔断梁朱二人平素的亲密来往,故而在距两座坟墓不远的一个丁字路口,特意建起一座格调卓雅、颇为考究的“一步三孔桥”当然,此地还盛传着另一个说法,如果官道上三天不走人,两座坟墓就会逐渐地结合在一起。再者,由于担心不良之徒掘坟盗墓,当地老百姓对外假称梁朱墓为“二孝女墓”
关于梁朱二人并没有“生不同衾死同穴”的原因,当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解释,认为他们死后的的确确合葬了,但碍于封建礼教和古风旧俗,人们在官道的东侧另修了一座朱英台的“衣冠冢”以求掩人耳目、虚以应付。据传,古时候,在朱英台的坟墓前还建有一座“白衣阁”供奉的是白衣菩萨,而这位白衣菩萨正是朱英台的化身,因为她死前白纱束发、身穿孝衣,而这份高尚纯洁的爱情只有天上的菩萨才配拥有。白衣阁里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娃娃山”四邻八乡的信男信女,特别是新婚夫妇常来这里焚香烧纸、跪地叩拜,祈求早得贵子、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然后用红布条儿在娃娃山上“拴娃娃”由于阴历七月十五日是朱英台杀身殉情的忌日,故此周围的父老乡亲每逢这天便会络绎不绝地来到梁朱墓前焚香跪拜、烧纸送灯、扬幡招魂,邀请他们回家团聚。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村民们会自发地相聚于梁朱墓前,请戏班一连七天唱大戏,而每次都要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祝九红出嫁、同窗记等保留剧目和折子戏。据传,古时候,方圆十几里的穷人举办婚宴喜宴时,缺少杯盘碗碟之类的餐具或茶具,就到梁朱墓前焚香祷告,梁朱二人慈悲为怀、济贫怜弱,会亲自把这些酒宴用具送至家门,但使用之后要及时奉还,下次相求,更加灵验。人们说,正是因为这对有情人终未婚配,故而他们格外祈愿天下有情人成为眷属。
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之风席卷全中国,梁朱墓在劫难逃,梁山伯墓被严重损毁,朱英台墓也部分被挖掘。据当地村民讲,当时从梁朱墓中挖出很多陪葬品,有陶马、陶牛、玉器、陶制神像等。其中有些散落民间,有些因保存不善而遗失,但石门、石门框、刻画墓砖、陶马、玉羊等文物至今仍保存在梁祝镇,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均为晋代器物。近些年,驻马店市及汝南县文物管理部门还对梁朱二墓进行钻探取样,并结合墓中的出土文物认真研究,最终确认梁朱墓为晋代墓葬。当代著名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曾经指出:梁祝故事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如果以梁朱墓所在的梁祝镇为圆心的话,汝南县的梁岗、朱庄、曹桥、红罗山书院、十八里古道、马北村、马家庄、梁朱墓等地均在直径二十里以内。基于这种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和完全契合的历史文化背景,许多研究“梁祝”的专家一致认为:汝南县最具梁祝故事的原生性,是梁祝文化的摇篮。
世间的事情总是爱恨交织、恩怨纠缠的,有人爱,也就有人恨。遥想当年,朱英台心仪梁兄、宁死不嫁、殒命不惜,使马家空轿而归、人财两无、颜面扫地,落了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局,本以为很美好的一桩姻缘,最终却化作一连串泡影。从此以后,马家所在的马北村严禁谈及和演唱关于“梁祝”的故事,而且朱马两姓一刀两断、不再通婚。
在梁祝故里采访时,曾有人对我说,梁朱墓前原本各有一块1996年重竖的墓碑,但一夜之间朱英台坟前的墓碑被人砸为三截、推倒在地,而梁山伯墓前的石碑完好无损。风雨千年、沧桑几度、斯人已逝、人去楼空,差不多两千年的光阴,恰似汤汤汝水日夜东流,而今,还有谁愤怒不减、恩怨仍在、难以释怀?
在汝南版的传说里,当朱英台乘坐的花轿正在锣鼓喧天、笙箫齐鸣的氛围中悠悠前行时,突遇一阵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大旋风。英台慌忙撩开轿帘儿,抬眼看见不远处梁山伯的新坟,随即下轿祭拜,边哭边说道:“一拜二拜再三拜,有情有义墓门开,无情无义马家抬”哭泣之声惊动天地、叙说之情哀感鬼神。刹那间,一道炽白刺目的闪电自天而降,不偏不倚地劈开梁山伯的坟墓。说时迟那时快,朱英台借助风力纵身跳入棺内,棺椁和坟墓随即紧紧合上。当惊呆的人们缓过神来时,但见两只蝴蝶自坟墓中翩然飞出,一只雪白色,一只金黄色。两只蝴蝶飞来飞去、你追我赶、不离不弃。人们都说,白蝴蝶是朱英台,而黄蝴蝶是梁山伯。这,或许是善良且淳厚的父老乡亲对他们的最美好祝愿和最圆满的想象了,而这种精神寄托,又逐渐演化为一种大家都予以认可的事实。
记得儿时,每到草地上蝶儿翩翩起舞时,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拍手唱到:“三月三,菜花开,双双蝴蝶飞过来。黄色蝴蝶是山伯,白色蝴蝶是英台,花不棱登、黑不溜秋、又丑又笨的是马文才”继而指着杂色的蝴蝶相互打趣嬉闹。村上的老人们也时常告诫子孙们,不要伤害蝴蝶,因为它们是恩爱夫妻,不然的话将来娶不到媳妇,只能像马文才那样打一辈子的光棍。
行文至此,我仿佛又置身于梁祝墓前,沐浴在煦暖的熏风里,尽览那一片葳蕤的原野,和葱茏的田园里,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雨后的草地上,翩跹飞舞的那双蝶儿可是梁祝吗?我相信,这个传说一定是真实的,就像我真诚地祝愿天下所有相爱的人痴心不改、忠贞不渝、生死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