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最后的子 (2/2)
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dwlc58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能到车站送行。
这一年来,二妹也真不容易,拖着个有孕之身,既要上班,又要伺候父亲看病,还要招呼家人,真难为她了。我们走了,让她好好歇歇吧。
在车上,父亲还硬撑着上了一次厕所。第二天(12月31日)早上4点多钟,火车到达新乡车站。由于需要转车,我和母亲赶紧把父亲和行李弄下车。让父亲先坐到行李上。父亲畏缩成一团,记得那时的天特别冷。为了尽快转移到长治方向的侯车站台上,拖着父亲和一大堆行李,我只好多次往返穿越多道站台和轨道,先掂过一件行李放到远处对面的站台上,再把父亲抱过去坐好,再让母亲过来,招呼着父亲,我再一件件的把行李倒过来。父亲在地上蜷伏着坐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我真的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无助和无奈。7点钟后,我们终于登上开往长治的火车。
父亲一路躺着,下午2点多,火车终于抵达长治车站。四妹的男朋友李忠找了来车接。父亲已经站不起来了,车到家赶快让父亲躺下休息不提。我回到纤维板厂家里已是1978年最后一天的深夜。
1979年元旦一大早,父亲情况不好,我们全家立即赶了过去,并叫来橡胶厂徐厂长和妻哥德祥。
徐厂长赶来看父亲时,父亲哆哆嗦嗦地拿出医院诊断,给领导说自己真是病了,病好后一定早日上班。厂长劝父亲安心养病,不要想得过多。
妻哥德祥叫来他的朋友——专医院刘医生,刘医生给父亲作了检查和紧急处理,插上氧气管呼吸,安慰父亲说没事。
中午刚过(1点多点),我正在里间,姐姐跑进来叫我,看爸爸怎么啦!我赶忙过去,只见妻子紧张地守在父亲身旁,父亲面部痛苦地抽搐着,嘴里吃力的吐着气。儿女们大声叫着,爸爸!你怎么啦?父亲没有回答,长喘一口气,吹出一些吐沫,与世长辞。临终前一点交代都没有。
他,就是我们的父亲—程丙森,四川省广安市人。1910年阴历8月13日生,1979年元月1日去世,享年69岁。
父亲出生在广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起只身一人到重庆学徒谋生,自此、再未回过广安老家。1942年父亲和母亲结婚,并把我爷爷从老家接到重庆一起生活,到1950年,哥哥、姐姐、我以及二妹姊妹四人陆续出生,此时的家庭俨然成为一个6口之家的大家庭了。1952年,为支援内地建设,父亲从重庆长安兵工厂调到山西长治淮海机械厂,我们举家6口搬到长治,之后5年里家里又舔了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父亲辛劳一辈子,养育了我们姊妹7人,试想一下,7个子女个个要生存、要上学、要进入社会、要成家立业,这对于仅靠父亲每月80余元收入的9口之家来说谈何容易,但父亲挺过来了。日子再难再艰辛,我从未听到父亲的哀声叹气。在这个家里,他老人家的功劳无人能比。如今就要过上好日子了,却没能躲过病魔这一关。苍天啊,睁睁眼吧,但愿父亲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息!
事后,我曾多次设想,如果我们晚一天从北京出来,父亲可能会有两种情况:或许还能撑几天,也说不定会在半路上咽气。天哪!
能到车站送行。
这一年来,二妹也真不容易,拖着个有孕之身,既要上班,又要伺候父亲看病,还要招呼家人,真难为她了。我们走了,让她好好歇歇吧。
在车上,父亲还硬撑着上了一次厕所。第二天(12月31日)早上4点多钟,火车到达新乡车站。由于需要转车,我和母亲赶紧把父亲和行李弄下车。让父亲先坐到行李上。父亲畏缩成一团,记得那时的天特别冷。为了尽快转移到长治方向的侯车站台上,拖着父亲和一大堆行李,我只好多次往返穿越多道站台和轨道,先掂过一件行李放到远处对面的站台上,再把父亲抱过去坐好,再让母亲过来,招呼着父亲,我再一件件的把行李倒过来。父亲在地上蜷伏着坐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我真的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无助和无奈。7点钟后,我们终于登上开往长治的火车。
父亲一路躺着,下午2点多,火车终于抵达长治车站。四妹的男朋友李忠找了来车接。父亲已经站不起来了,车到家赶快让父亲躺下休息不提。我回到纤维板厂家里已是1978年最后一天的深夜。
1979年元旦一大早,父亲情况不好,我们全家立即赶了过去,并叫来橡胶厂徐厂长和妻哥德祥。
徐厂长赶来看父亲时,父亲哆哆嗦嗦地拿出医院诊断,给领导说自己真是病了,病好后一定早日上班。厂长劝父亲安心养病,不要想得过多。
妻哥德祥叫来他的朋友——专医院刘医生,刘医生给父亲作了检查和紧急处理,插上氧气管呼吸,安慰父亲说没事。
中午刚过(1点多点),我正在里间,姐姐跑进来叫我,看爸爸怎么啦!我赶忙过去,只见妻子紧张地守在父亲身旁,父亲面部痛苦地抽搐着,嘴里吃力的吐着气。儿女们大声叫着,爸爸!你怎么啦?父亲没有回答,长喘一口气,吹出一些吐沫,与世长辞。临终前一点交代都没有。
他,就是我们的父亲—程丙森,四川省广安市人。1910年阴历8月13日生,1979年元月1日去世,享年69岁。
父亲出生在广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起只身一人到重庆学徒谋生,自此、再未回过广安老家。1942年父亲和母亲结婚,并把我爷爷从老家接到重庆一起生活,到1950年,哥哥、姐姐、我以及二妹姊妹四人陆续出生,此时的家庭俨然成为一个6口之家的大家庭了。1952年,为支援内地建设,父亲从重庆长安兵工厂调到山西长治淮海机械厂,我们举家6口搬到长治,之后5年里家里又舔了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父亲辛劳一辈子,养育了我们姊妹7人,试想一下,7个子女个个要生存、要上学、要进入社会、要成家立业,这对于仅靠父亲每月80余元收入的9口之家来说谈何容易,但父亲挺过来了。日子再难再艰辛,我从未听到父亲的哀声叹气。在这个家里,他老人家的功劳无人能比。如今就要过上好日子了,却没能躲过病魔这一关。苍天啊,睁睁眼吧,但愿父亲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息!
事后,我曾多次设想,如果我们晚一天从北京出来,父亲可能会有两种情况:或许还能撑几天,也说不定会在半路上咽气。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