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地域~天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稍有一些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历史上曾有过春秋五霸一说,五霸是谁根据记载可能说法不太一致,但认知度较高些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晋文之事很多人都应该是耳熟能详,秦、楚两位诸侯尊为霸主好象也情有可原,最起码这两国在当时军事上的确有过人之处。但这宋襄公何许人也,也能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呢?
其实说起这宋襄公在历史上也是大有名气之人呢!
襄公还是太子时,其庶兄目夷在国内便非常有贤德之名,但因为襄公是嫡子,所以被宋桓公立为太子。但在宋桓公晚年时,还是太子的襄公便正式向其父宋桓公提出了让位于目夷请求。宋桓公就此征求公子目夷的意见,目夷态度非常坚定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太子能把国家让给我,还有比这更仁义的吗?如此看来论仁义我跟本比不了太子。况且太子名位已定,我再来继承君王之位怎么会名正言顺呢?”当然不论是太子让位也好,桓公试探也罢,结局还是宋桓公死后襄公顺利继承了君位。仅此举动,便让宋襄公的仁义之名远播,而襄公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也的确处处以仁义二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当时动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对自己的位子有威胁的王室成员的情况下,襄公即位后不但没有对同样贤名在外的公子目夷下手,而且终其一朝始终重用公子目夷,任命目夷为相,可见襄公之仁义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宋襄公在位的年代正是齐桓公称霸之时,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及国相管仲均对宋襄公的仁义钦佩异常,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将自己立公子昭为齐国太子的事情向宋襄公说了,并恳请宋襄公在自己百年之后支持公子昭即位齐国之主。事实证明,这宋襄公果然没让齐桓公失望,但这也成为了襄公妄自尊大的起因。
公元前643年,年逾古稀的齐桓公终因自己晚年的昏溃而引发了一场宫廷动荡,以易牙、竖刁、开方等为首的齐桓公宠臣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随后便引发了一场以长子无亏为首的诸公子争位的宫廷政变,太子昭不得已逃出齐国,跑到宋国向宋襄公哭诉国内政变之事,请求襄公看在当年齐桓公将自己即位之事相托的份上为自己主持公道。这宋襄公果然没有食言,起宋国之兵亲自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最终公子昭还是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孝公。能帮助强大的齐国平定内乱,协助公子昭即位,宋襄公便有些飘飘然了:齐桓已逝,新君初立,齐国自然顾不上其他国家,而自己又是天子亲封的一等公,这次又为齐孝公即位出了力,若此时自己称伯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想想不打紧,这宋襄公还真就将自己成为诸侯之伯的事情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
要想成为诸侯之伯,就得有相当的号召力,要有号召力就必须得有相应的实力,但自己的实力的确还不到称霸之时,这点宋襄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他便想出了借助强大的楚国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伯业的宏伟计划。这楚成王也早有号令中原的想法,苦于这些年来齐桓公的强大一直没有机会,宋襄公的相求正合了楚王的意思,于是假意答应帮助宋襄公称伯,暗地里却为自己做盟主而准备。这宋襄公一听楚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心里格外高兴,不顾目夷劝谏,轻车简从赴孟(今河南睢县境)相会,结果着了楚成王的道,被楚王软禁。尽管公孙固以及公子目夷坚守宋国没有让楚王的阴谋得逞,随后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最终回到了宋国,但宋楚之仇自此算是结下了。
虽然宋襄公非常想报被楚相囚之仇,但终因自己的实力不济而不敢直接伐楚,但宋襄公这口恶气又咽不下,于是,在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讨伐楚国的帮凶郑国。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即命大将成得臣率军攻打宋国以解郑围。宋襄公得知楚国大军开向宋国,只好放弃伐郑而回救自己的国家,大军列营于泓水之南以拒楚军。此时公孙固劝宋襄公:“楚国只是为了救郑国才来的,我们已回师不再伐郑,只要我们向楚国道个嫌,楚兵必退。”宋襄公这时有些自不量力了:“昔日齐桓公就是因为击溃了楚军才得以称霸诸侯,现在楚兵来了都不敢与其交锋,那我还有何面目再谈称霸诸侯呢?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兵虽甲不足,但仁义有余,想当年武王伐纣时仅以三千虎贲军便战胜了纣王数万之众,不就是因为武王为仁义之师而纣王为无道之人吗?让我这有道之君避让那无道之臣,我办不到!”于是宋襄公命军士树起一面“仁义”大旗,向楚军正式宣战。
其实楚将成得臣根本没把宋军放在眼里,在得到应战书后,楚军开始慢悠悠地渡过泓水。这时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楚军正在渡河,不如咱们趁他们渡河近半时开始进攻,这时楚军一半河里一半河上,我们定会一击而胜!”宋襄公撇了撇嘴,手指“仁义”大旗说:“你没见到‘仁义’二字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半济而击之事呢?”待到楚军全部渡完河,正在排兵布阵时,公孙固又建议:“趁现在楚军还没有排完阵,咱们马上发起冲锋,或许可以击败楚军。”宋襄公叭地吐了公孙固一脸口水:“呸!你只念一击之利,就不顾万世之仁义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乘人之危之事呢?”于是等楚军列阵完毕,双方交战,宋人本来就对楚军心怀恐惧,加之宋军装备的确不如楚军,几个回合下来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第二年便含恨而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泓水战役。当然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这个战役有什么重大战略意义,而是因为指挥这次战役的是以仁义而著称的宋襄公,而宋襄公也因为这次“仁义”之战而“名垂青史”!
自古战争均讲兵不厌诈,从未听说将自己的一切先告之对方然后成战之例,这个宋襄公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讲究仁义道德并无不当,但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果不该讲仁义的地方你非要讲仁义,那就不是真的仁义而是实实在在的愚腐了,与虎谋皮,后果可想而知!呜呼唉哉,可爱呀,主张仁义治国的宋襄公;可悲呀,主张仁义治军的宋襄公!
稍有一些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历史上曾有过春秋五霸一说,五霸是谁根据记载可能说法不太一致,但认知度较高些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晋文之事很多人都应该是耳熟能详,秦、楚两位诸侯尊为霸主好象也情有可原,最起码这两国在当时军事上的确有过人之处。但这宋襄公何许人也,也能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呢?
其实说起这宋襄公在历史上也是大有名气之人呢!
襄公还是太子时,其庶兄目夷在国内便非常有贤德之名,但因为襄公是嫡子,所以被宋桓公立为太子。但在宋桓公晚年时,还是太子的襄公便正式向其父宋桓公提出了让位于目夷请求。宋桓公就此征求公子目夷的意见,目夷态度非常坚定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太子能把国家让给我,还有比这更仁义的吗?如此看来论仁义我跟本比不了太子。况且太子名位已定,我再来继承君王之位怎么会名正言顺呢?”当然不论是太子让位也好,桓公试探也罢,结局还是宋桓公死后襄公顺利继承了君位。仅此举动,便让宋襄公的仁义之名远播,而襄公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也的确处处以仁义二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当时动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对自己的位子有威胁的王室成员的情况下,襄公即位后不但没有对同样贤名在外的公子目夷下手,而且终其一朝始终重用公子目夷,任命目夷为相,可见襄公之仁义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宋襄公在位的年代正是齐桓公称霸之时,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及国相管仲均对宋襄公的仁义钦佩异常,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将自己立公子昭为齐国太子的事情向宋襄公说了,并恳请宋襄公在自己百年之后支持公子昭即位齐国之主。事实证明,这宋襄公果然没让齐桓公失望,但这也成为了襄公妄自尊大的起因。
公元前643年,年逾古稀的齐桓公终因自己晚年的昏溃而引发了一场宫廷动荡,以易牙、竖刁、开方等为首的齐桓公宠臣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随后便引发了一场以长子无亏为首的诸公子争位的宫廷政变,太子昭不得已逃出齐国,跑到宋国向宋襄公哭诉国内政变之事,请求襄公看在当年齐桓公将自己即位之事相托的份上为自己主持公道。这宋襄公果然没有食言,起宋国之兵亲自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最终公子昭还是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孝公。能帮助强大的齐国平定内乱,协助公子昭即位,宋襄公便有些飘飘然了:齐桓已逝,新君初立,齐国自然顾不上其他国家,而自己又是天子亲封的一等公,这次又为齐孝公即位出了力,若此时自己称伯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想想不打紧,这宋襄公还真就将自己成为诸侯之伯的事情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
要想成为诸侯之伯,就得有相当的号召力,要有号召力就必须得有相应的实力,但自己的实力的确还不到称霸之时,这点宋襄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他便想出了借助强大的楚国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伯业的宏伟计划。这楚成王也早有号令中原的想法,苦于这些年来齐桓公的强大一直没有机会,宋襄公的相求正合了楚王的意思,于是假意答应帮助宋襄公称伯,暗地里却为自己做盟主而准备。这宋襄公一听楚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心里格外高兴,不顾目夷劝谏,轻车简从赴孟(今河南睢县境)相会,结果着了楚成王的道,被楚王软禁。尽管公孙固以及公子目夷坚守宋国没有让楚王的阴谋得逞,随后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最终回到了宋国,但宋楚之仇自此算是结下了。
虽然宋襄公非常想报被楚相囚之仇,但终因自己的实力不济而不敢直接伐楚,但宋襄公这口恶气又咽不下,于是,在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讨伐楚国的帮凶郑国。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即命大将成得臣率军攻打宋国以解郑围。宋襄公得知楚国大军开向宋国,只好放弃伐郑而回救自己的国家,大军列营于泓水之南以拒楚军。此时公孙固劝宋襄公:“楚国只是为了救郑国才来的,我们已回师不再伐郑,只要我们向楚国道个嫌,楚兵必退。”宋襄公这时有些自不量力了:“昔日齐桓公就是因为击溃了楚军才得以称霸诸侯,现在楚兵来了都不敢与其交锋,那我还有何面目再谈称霸诸侯呢?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兵虽甲不足,但仁义有余,想当年武王伐纣时仅以三千虎贲军便战胜了纣王数万之众,不就是因为武王为仁义之师而纣王为无道之人吗?让我这有道之君避让那无道之臣,我办不到!”于是宋襄公命军士树起一面“仁义”大旗,向楚军正式宣战。
其实楚将成得臣根本没把宋军放在眼里,在得到应战书后,楚军开始慢悠悠地渡过泓水。这时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楚军正在渡河,不如咱们趁他们渡河近半时开始进攻,这时楚军一半河里一半河上,我们定会一击而胜!”宋襄公撇了撇嘴,手指“仁义”大旗说:“你没见到‘仁义’二字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半济而击之事呢?”待到楚军全部渡完河,正在排兵布阵时,公孙固又建议:“趁现在楚军还没有排完阵,咱们马上发起冲锋,或许可以击败楚军。”宋襄公叭地吐了公孙固一脸口水:“呸!你只念一击之利,就不顾万世之仁义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乘人之危之事呢?”于是等楚军列阵完毕,双方交战,宋人本来就对楚军心怀恐惧,加之宋军装备的确不如楚军,几个回合下来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第二年便含恨而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泓水战役。当然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这个战役有什么重大战略意义,而是因为指挥这次战役的是以仁义而著称的宋襄公,而宋襄公也因为这次“仁义”之战而“名垂青史”!
自古战争均讲兵不厌诈,从未听说将自己的一切先告之对方然后成战之例,这个宋襄公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讲究仁义道德并无不当,但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果不该讲仁义的地方你非要讲仁义,那就不是真的仁义而是实实在在的愚腐了,与虎谋皮,后果可想而知!呜呼唉哉,可爱呀,主张仁义治国的宋襄公;可悲呀,主张仁义治军的宋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