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沉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畸形的、不全面不完整的、严重忽视了美育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国人审美情趣的低俗,造成了国人行为的粗鄙,也造成了下一代感情的冷漠和人格的扭曲,影视剧中流行的种种低俗乃至恶俗的审美倾向就是明证。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真的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到那时,我们不但无力创造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文化,反而有可能焚毁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作者自评)
亲爱的朋友,你可千万别误会,我这里所说的“焚书”可不是历史上秦始皇那样丧心病狂的“焚书”行为,当然更不会有“坑儒”那种惨烈的后续动作了。
那是前几天的时候,全省高中毕业会考又开始了,我和同事到兄弟学校去监考。可能是由于会考只是过关性的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的缘故吧,一般情况下试题都比较简单,考试过程自然没有高考那么严肃紧张,学生答得也比较快,比较轻松。等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学生基本都已出了考场了。
那天是个阴天,再加上又是寒冬季节,天气很冷,我们装订交完了试卷,就匆匆忙忙回家。但在刚出校门的一刹那,大家都顿时愣住了。校门口烧了一堆纸灰,由于烧得不够彻底,呛人的烟味还在不断地散发,不断地向四处飘荡。在股股寒风的劲吹下,还有星星点点的火花在不停地闪耀。我下意识地冒出了一句:“今天不是农历十月初一吧?”因为在本地,有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烧纸的风俗。说完后立即感到了自己的可笑,农历十月初一过了都多少天了(后来查日历,那天是农历十月十九),还往十月初一想;再说,也没有人跑到学校门口来烧纸的呀。同事反应很快,叹了口气说:“是学生考完试把书和复习资料烧了,唉,真是不知好歹!”哦!学生把书烧了!真是不像话。我心里不由自主地抽了一下。
知识分子对烧书的事是非常敏感的,记得学者朱鸿先生就曾在其散文灰堆中说过:“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焚书的烟味都是敏感的。”是啊!对于公元前213年那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熊熊烈焰,对于1966年8月那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焚书,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哪一个不是充满愤慨和心有余悸呢?
难道是学生在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考试的无奈或是反抗吗?还是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换作了黑色幽默的形式重新抬头呢?
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可是心如一团乱麻,始终理不出个头绪来,我想不清楚学生为什么会有“焚书”这种极端的行为。
可是想不清楚还是得想,这种困惑无休止地纠缠着我的大脑,困扰着我的思绪,使我的心灵无法平静。
于是,我的思维便像被一根细丝牵着,一头拴在“焚书”的锁链上,一头随着没有方向的风漫无边际地飘荡
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潜意识中就残留着“焚书”的基因吧?不知怎么地,我的大脑又不自觉地将这件事和历史上的“焚书”纠缠到了一起。可现在都到了什么年代了,人类文明早已跨入21世纪,国家“科教兴国”的方针都已贯彻了多少年了,还有谁和知识作对呢?何况在学校里,老师成天地给学生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道理。
可是如果治国方针得不到落实的话,大道理转化不成学生的自觉行动的话,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我所在的学校有许多学生来自附近农村,这些学生把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作为奋斗的最近目标,他们的家长则把供孩子考上大学能够在城里工作作为家庭的全部希望。虽然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我们却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太功利,因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生活的常态;再者,当你不处在农民的位置、不了解农民的生活的话,自然是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的;况且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本来就天经地义,既不有违情理又不犯法。如果就此而止,应该说学生们都该懂得读书的不易,都该好好读书了,可为何还偏偏要干出烧书的事情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问题就在于社会给他们的路太窄,当农民他们不甘心,可考大学又不一定能考上,毕竟是千军万马在创独木桥,能考得上的还是少数,何况考上了、毕业了,居然没想到又失业了的也不在少数。面对辛辛苦苦供了十多年又找不到工作的那部分大学生,农民戏称“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的情形,早就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了。由于现时的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很严重,无法赋予受教育者切实的生活技能、人生素质,而培养成本畸高——远远超出了百姓尤其是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报纸上曾经多次报道过这样的情况:
河北威县的学生家长面对记者说:“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着工作。”——这样的读书,岂能不“无用”?(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1日文章对“读书无用论”的经济学分析)
“可见,家长们的‘读书无用’论,与其说是无知,不如说是无奈,是对教育这一公共产品‘质次价高’的无奈。如果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读书)都这般无用无奈了,一代青年人的前途命运、国家民族的前途会如何?这已远不是用简单的数字分析可以说明的经济问题了。”(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1日文章对“读书无用论”的经济学分析)
作为生存于地球上的人类,我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我们同样也不能脱离实际,靠空喊口号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来。
一天,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实在觉得‘走投无路’了。考学吧,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可成绩就是上不去,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回家种地吧,上学已经花了这么多钱了,就这样回去对不住父母,自己也非常不甘心。”
他的语气很沉重,使我心理上有点猝不及防,我只好拿往届一些优秀学生的事例鼓励他,劝他再加把劲,坚持到底。可是,面对这几年全国并不高的升学率,面对这几年日渐低迷的就业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想起过去有几位家长茫然的神情,我觉得辛酸,觉得自己的话语非常苍白,觉得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实在缺乏说服力。后来听到一位大学教授把这种现象叫作“冷冻猪肉”就是一时消化不了,暂时冷冻起来,我的心情更加难以平静。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有知识的农民肯定比一个没有知识的农民强。
这道理一点都没错。可是,这又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试想,让易中天去种地,让杨立伟去喂猪,你能保证易中天种的地肯定比一般农民种的地产的粮食多吗,你能保证杨立伟喂的猪肯定比一般农民喂的猪肥吗?我想,只要神经正常,没有人会打这样的包票的。毕竟这不是同一个范畴同一个标准内的事情;毕竟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善到和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密切地联系编者按 畸形的、不全面不完整的、严重忽视了美育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国人审美情趣的低俗,造成了国人行为的粗鄙,也造成了下一代感情的冷漠和人格的扭曲,影视剧中流行的种种低俗乃至恶俗的审美倾向就是明证。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真的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到那时,我们不但无力创造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文化,反而有可能焚毁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作者自评) 起来。虽然说教育要超前发展,但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达到在现阶段必须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地步。那么,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教育,必定不是合理的教育,必定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低效落后的教育,必定是应该被历史淘汰的教育。
可是,这些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吗?
没有,不但没有,而且这么大的社会问题的重量,却要让十几岁的一代人柔弱的身躯来承担。他们能够承担得起这么大的重量吗?如果能够承担得起,说明他们是非常顽强非常有希望的一代人。如果承担不起,并不能说明他们软弱,尤其难以理解的是,他们还要遭受被人们嘲笑甚至充当无辜的牺牲品的角色。因此,这一代的学生,也是非常不幸的一代人。可是,我们却往往不理解他们,我们却经常批评他们“生在福中不知福。”每当我看到那一个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被学习折磨得眼睛近视体质孱弱的时候,每当我看到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被学习折磨得失去了灵气的时候,每当我看到学生中往往总有那么几个学习奇差却常常带着近乎怪异和变态的行为的时候,我就不由心生悲哀——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教育!
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来自于自己十年教育工作的切身体验。记得一位老教师也曾痛心地说“唉!现在的学生,一代比一代聪明了,可是却一代比一代没有出息!”
想起一篇杂文,写的是一个初一年级的小姑娘,在学习园地里赫然贴着标语:“打倒补课帝国主义!”
“打倒补课帝国主义!”这出自一个幼小的心灵。如果不是经过了无数次痛苦的补课压制,能对补课行为产生如此强烈的仇视之情吗?
“打倒补课帝国主义!”非常值得我们深思,非常值得全社会深思!
教育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但是当它变成一种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折磨的时候,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这,同样不属于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那么,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又给了我们学生怎样的读书的价值观呢?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读书就是为了荣华富贵,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读书就是为了寻找跻身于统治阶级的捷径,这就是中国古代人们读书的目的。虽然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胸怀高远、身怀经国济世之才的优秀人才,但大多数的读书人,仍然摆不脱以上几种充满个人功利主义色彩的读书观念。
总之,读书学知识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贫下中农摇身一变成为达官显贵的工具,一种小老百姓改变生活面貌的工具,而非真正的提高人生修养、提升生命质量的手段。因此,才会出现儒林外史中年逾花甲的周进见到贡院伤感得头撞号板、范进中年之后中了举人激动得发疯的景象。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真正会学习的人能够从书中读到人生的真意,读出乐趣,而混文凭的人从书中读到的只是社会的俗务,只是辛苦。
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郑重地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她们用这种仪式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有一条犹太格言说:“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所以犹太民族虽然饱经磨难,但在智力领域却常常处于优势。
而在我们的国家,我们从小给孩子的心灵里种下的是读书苦、学知识累的思想。我们常给孩子说: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几乎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牢记着这些学知识的至理名言;几乎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记得头悬梁、锥刺股等苦读苦学的故事。
如果说,孩子从读书中读到了乐趣,读出了甜头,孩子还会觉得读书是苦差事吗?孩子还会在走出校门之后就扔掉书包高呼万岁吗?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没有读到过知识分子地位高得像犹太人那样受到尊崇的现象,反而却看到了一件件滴着读书人献血的血淋淋的事实,那是正义的读书人由于仗义执言而被革职被杀头被灭族的不幸遭遇,那里更有犬儒主义匍匐于权力脚下横行霸道耀武扬威风光无限的滑稽景象。曾几何时,一本本神圣的典籍被当作毒草焚毁,一个个载着文化的肉体被看作祸根活埋,敢说真话的“竹林七贤”只能啸傲山林,代表先进文化的读书人被排在娼妓之后乞丐之前的位置“替天行道”的“读书种子”被夷灭十族,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被骂作“臭老九”进行非人的折磨和批斗。当一场又一场的文字狱在消灭着读书人的肉体的时候,同时也在摧毁着国民精神的支柱,绞杀着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扭曲着国人对于知识和读书的认识。
这是历史,真真切切的中国文化史!
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学生的印象中,学习从来就是苦差事,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就是能够出人头地,就是能够挣得那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就是能够找到书中的“颜如玉”他们从进入学校到走出学校,从进入社会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不把学习看成是丰富人生提高人格修养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了钓取文凭金钱名利、谋取饭碗职位身份的敲门砖。所以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知识神圣这样的意识... -->>
编者按 畸形的、不全面不完整的、严重忽视了美育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国人审美情趣的低俗,造成了国人行为的粗鄙,也造成了下一代感情的冷漠和人格的扭曲,影视剧中流行的种种低俗乃至恶俗的审美倾向就是明证。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真的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到那时,我们不但无力创造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文化,反而有可能焚毁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作者自评)
亲爱的朋友,你可千万别误会,我这里所说的“焚书”可不是历史上秦始皇那样丧心病狂的“焚书”行为,当然更不会有“坑儒”那种惨烈的后续动作了。
那是前几天的时候,全省高中毕业会考又开始了,我和同事到兄弟学校去监考。可能是由于会考只是过关性的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的缘故吧,一般情况下试题都比较简单,考试过程自然没有高考那么严肃紧张,学生答得也比较快,比较轻松。等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学生基本都已出了考场了。
那天是个阴天,再加上又是寒冬季节,天气很冷,我们装订交完了试卷,就匆匆忙忙回家。但在刚出校门的一刹那,大家都顿时愣住了。校门口烧了一堆纸灰,由于烧得不够彻底,呛人的烟味还在不断地散发,不断地向四处飘荡。在股股寒风的劲吹下,还有星星点点的火花在不停地闪耀。我下意识地冒出了一句:“今天不是农历十月初一吧?”因为在本地,有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烧纸的风俗。说完后立即感到了自己的可笑,农历十月初一过了都多少天了(后来查日历,那天是农历十月十九),还往十月初一想;再说,也没有人跑到学校门口来烧纸的呀。同事反应很快,叹了口气说:“是学生考完试把书和复习资料烧了,唉,真是不知好歹!”哦!学生把书烧了!真是不像话。我心里不由自主地抽了一下。
知识分子对烧书的事是非常敏感的,记得学者朱鸿先生就曾在其散文灰堆中说过:“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焚书的烟味都是敏感的。”是啊!对于公元前213年那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熊熊烈焰,对于1966年8月那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焚书,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哪一个不是充满愤慨和心有余悸呢?
难道是学生在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考试的无奈或是反抗吗?还是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换作了黑色幽默的形式重新抬头呢?
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可是心如一团乱麻,始终理不出个头绪来,我想不清楚学生为什么会有“焚书”这种极端的行为。
可是想不清楚还是得想,这种困惑无休止地纠缠着我的大脑,困扰着我的思绪,使我的心灵无法平静。
于是,我的思维便像被一根细丝牵着,一头拴在“焚书”的锁链上,一头随着没有方向的风漫无边际地飘荡
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潜意识中就残留着“焚书”的基因吧?不知怎么地,我的大脑又不自觉地将这件事和历史上的“焚书”纠缠到了一起。可现在都到了什么年代了,人类文明早已跨入21世纪,国家“科教兴国”的方针都已贯彻了多少年了,还有谁和知识作对呢?何况在学校里,老师成天地给学生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道理。
可是如果治国方针得不到落实的话,大道理转化不成学生的自觉行动的话,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我所在的学校有许多学生来自附近农村,这些学生把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作为奋斗的最近目标,他们的家长则把供孩子考上大学能够在城里工作作为家庭的全部希望。虽然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我们却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太功利,因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生活的常态;再者,当你不处在农民的位置、不了解农民的生活的话,自然是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的;况且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本来就天经地义,既不有违情理又不犯法。如果就此而止,应该说学生们都该懂得读书的不易,都该好好读书了,可为何还偏偏要干出烧书的事情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问题就在于社会给他们的路太窄,当农民他们不甘心,可考大学又不一定能考上,毕竟是千军万马在创独木桥,能考得上的还是少数,何况考上了、毕业了,居然没想到又失业了的也不在少数。面对辛辛苦苦供了十多年又找不到工作的那部分大学生,农民戏称“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的情形,早就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了。由于现时的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很严重,无法赋予受教育者切实的生活技能、人生素质,而培养成本畸高——远远超出了百姓尤其是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报纸上曾经多次报道过这样的情况:
河北威县的学生家长面对记者说:“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着工作。”——这样的读书,岂能不“无用”?(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1日文章对“读书无用论”的经济学分析)
“可见,家长们的‘读书无用’论,与其说是无知,不如说是无奈,是对教育这一公共产品‘质次价高’的无奈。如果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读书)都这般无用无奈了,一代青年人的前途命运、国家民族的前途会如何?这已远不是用简单的数字分析可以说明的经济问题了。”(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1日文章对“读书无用论”的经济学分析)
作为生存于地球上的人类,我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我们同样也不能脱离实际,靠空喊口号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来。
一天,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实在觉得‘走投无路’了。考学吧,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可成绩就是上不去,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回家种地吧,上学已经花了这么多钱了,就这样回去对不住父母,自己也非常不甘心。”
他的语气很沉重,使我心理上有点猝不及防,我只好拿往届一些优秀学生的事例鼓励他,劝他再加把劲,坚持到底。可是,面对这几年全国并不高的升学率,面对这几年日渐低迷的就业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想起过去有几位家长茫然的神情,我觉得辛酸,觉得自己的话语非常苍白,觉得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实在缺乏说服力。后来听到一位大学教授把这种现象叫作“冷冻猪肉”就是一时消化不了,暂时冷冻起来,我的心情更加难以平静。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有知识的农民肯定比一个没有知识的农民强。
这道理一点都没错。可是,这又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试想,让易中天去种地,让杨立伟去喂猪,你能保证易中天种的地肯定比一般农民种的地产的粮食多吗,你能保证杨立伟喂的猪肯定比一般农民喂的猪肥吗?我想,只要神经正常,没有人会打这样的包票的。毕竟这不是同一个范畴同一个标准内的事情;毕竟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善到和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密切地联系编者按 畸形的、不全面不完整的、严重忽视了美育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国人审美情趣的低俗,造成了国人行为的粗鄙,也造成了下一代感情的冷漠和人格的扭曲,影视剧中流行的种种低俗乃至恶俗的审美倾向就是明证。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真的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到那时,我们不但无力创造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文化,反而有可能焚毁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作者自评) 起来。虽然说教育要超前发展,但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达到在现阶段必须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地步。那么,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教育,必定不是合理的教育,必定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低效落后的教育,必定是应该被历史淘汰的教育。
可是,这些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吗?
没有,不但没有,而且这么大的社会问题的重量,却要让十几岁的一代人柔弱的身躯来承担。他们能够承担得起这么大的重量吗?如果能够承担得起,说明他们是非常顽强非常有希望的一代人。如果承担不起,并不能说明他们软弱,尤其难以理解的是,他们还要遭受被人们嘲笑甚至充当无辜的牺牲品的角色。因此,这一代的学生,也是非常不幸的一代人。可是,我们却往往不理解他们,我们却经常批评他们“生在福中不知福。”每当我看到那一个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被学习折磨得眼睛近视体质孱弱的时候,每当我看到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被学习折磨得失去了灵气的时候,每当我看到学生中往往总有那么几个学习奇差却常常带着近乎怪异和变态的行为的时候,我就不由心生悲哀——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教育!
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来自于自己十年教育工作的切身体验。记得一位老教师也曾痛心地说“唉!现在的学生,一代比一代聪明了,可是却一代比一代没有出息!”
想起一篇杂文,写的是一个初一年级的小姑娘,在学习园地里赫然贴着标语:“打倒补课帝国主义!”
“打倒补课帝国主义!”这出自一个幼小的心灵。如果不是经过了无数次痛苦的补课压制,能对补课行为产生如此强烈的仇视之情吗?
“打倒补课帝国主义!”非常值得我们深思,非常值得全社会深思!
教育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但是当它变成一种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折磨的时候,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这,同样不属于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那么,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又给了我们学生怎样的读书的价值观呢?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读书就是为了荣华富贵,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读书就是为了寻找跻身于统治阶级的捷径,这就是中国古代人们读书的目的。虽然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胸怀高远、身怀经国济世之才的优秀人才,但大多数的读书人,仍然摆不脱以上几种充满个人功利主义色彩的读书观念。
总之,读书学知识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贫下中农摇身一变成为达官显贵的工具,一种小老百姓改变生活面貌的工具,而非真正的提高人生修养、提升生命质量的手段。因此,才会出现儒林外史中年逾花甲的周进见到贡院伤感得头撞号板、范进中年之后中了举人激动得发疯的景象。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真正会学习的人能够从书中读到人生的真意,读出乐趣,而混文凭的人从书中读到的只是社会的俗务,只是辛苦。
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郑重地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她们用这种仪式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有一条犹太格言说:“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所以犹太民族虽然饱经磨难,但在智力领域却常常处于优势。
而在我们的国家,我们从小给孩子的心灵里种下的是读书苦、学知识累的思想。我们常给孩子说: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几乎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牢记着这些学知识的至理名言;几乎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记得头悬梁、锥刺股等苦读苦学的故事。
如果说,孩子从读书中读到了乐趣,读出了甜头,孩子还会觉得读书是苦差事吗?孩子还会在走出校门之后就扔掉书包高呼万岁吗?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没有读到过知识分子地位高得像犹太人那样受到尊崇的现象,反而却看到了一件件滴着读书人献血的血淋淋的事实,那是正义的读书人由于仗义执言而被革职被杀头被灭族的不幸遭遇,那里更有犬儒主义匍匐于权力脚下横行霸道耀武扬威风光无限的滑稽景象。曾几何时,一本本神圣的典籍被当作毒草焚毁,一个个载着文化的肉体被看作祸根活埋,敢说真话的“竹林七贤”只能啸傲山林,代表先进文化的读书人被排在娼妓之后乞丐之前的位置“替天行道”的“读书种子”被夷灭十族,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被骂作“臭老九”进行非人的折磨和批斗。当一场又一场的文字狱在消灭着读书人的肉体的时候,同时也在摧毁着国民精神的支柱,绞杀着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扭曲着国人对于知识和读书的认识。
这是历史,真真切切的中国文化史!
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学生的印象中,学习从来就是苦差事,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就是能够出人头地,就是能够挣得那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就是能够找到书中的“颜如玉”他们从进入学校到走出学校,从进入社会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不把学习看成是丰富人生提高人格修养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了钓取文凭金钱名利、谋取饭碗职位身份的敲门砖。所以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知识神圣这样的意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