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008年11月23日至26日,为纪念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返回下放的地方宜昌。不得不说的是11月23日晚的那场晚餐。
在宜昌市气派的峡江大酒店,从武汉、荆门、宜都赶来的武汉三中老三届——从高中66届到初中68届的每个年级老知青近50人、坐了满满的4桌。这是一次盛会!在同类型的纪念活中,这样规模的盛会,在这诺大的武汉,可能其他学校都是难以比拟的。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近50人相聚的包厢内,真是人声鼎沸。真是难得的相聚,认识的同学中,如远在宜都的小梅、在宜昌王善福、堆子,在这40年中,我这是第一次见面。原下放到同一个大队——小溪塔公社黄金卡大队的周锦重,几乎成了陌路人。还有一小半在宜昌的同学不认识。这次聚会,我们原67届高中四班的同学有4名,大怀、沈胖子、之均和我。大怀一直埋怨我,怎么不叫上团子、贤康、小六、慕尧、章银他们呢?
宴席上,首先是家良学长的致词:我们60岁了,来到原来生活过、战斗过,受过苦的地方。上山下乡是我们人生中十分重要的生活历程,影响着我们整个人生。感谢在宜昌的王远鑫等同学为我们安排了这样一场盛大的晚宴。
接着,是老谢富有激情的致词:40年前,我们远离校园,远离学生生活,来到这宜昌农村,经历磨练。40年啊,一路坎坷,一路泥泞,走过来了。我们用自己丰富的经历,见证了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40年。有如王善福等成功者,有绝大多数是默默无闻者,但我们都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了财富。
王远鑫代表宜昌的东道主以“朋友啊朋友,大家来举杯”的歌声兴起了他的答词。
武汉的同学们是有情有义的。相距40年了,没有忘记40年前下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在宜昌进入天堂的同学,更没有忘记在留在宜昌工作的同学。宜昌的同学是有血有肉的,具有铿锵铁骨的精神。下放在宜昌,后来工作在宜昌、安家在宜昌,宜昌这个第二故乡与武汉第一故乡已没有什么区别了。无论是在武汉的同学,还是留在宜昌的同学,我们大家都与宜昌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黄豆、述龙学长、大怀,一个接一个,抑制不住亢奋的情绪,作了发言。宴席中尽是问候、敬酒和不停的话语。
酒席后大家走进大厅,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家良学长因过度的亢奋,加上中餐在枝乡情不自禁地多喝了几口当地产的包谷酒,竟突然晕倒在酒店门口。
为了组织这次聚会,有几个人是不得不提的。
第一个要说的是王远鑫。为了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纪念活,他专程从宜昌赶回武汉。由大怀安排,在汉口常青花园的一家贵州狗肉店里,家良学长、老谢、大老莫等共同对次活动进行了磋商。我和萍萍也赶来参加了这次筹备活动。回宜昌后,王远鑫同学又做了大量的联络、组织工作。
因为这是一次驾车出行活动,所驾车辆有限,所安排人数有限。对于到宜昌的具体人员安排落到了老谢身上。他借用了其姨妹夫的车辆,在拼凑齐了4辆小轿车,人员已安排满后,道坤学长打电话来希望参加,因客观情况而被老谢一口回绝了。23日早晨再次邀请道坤学长参加,他却为此事而生了气,不愿参加。要组织好这样的活动,也难为了老谢
贤刚为大家的事是最肯吃苦的。老谢借了姨妹的车,却苦于没人开。我这个曾有开过15年公交车的人,却早已将驾照不要了。难为了贤刚,为了这次活动,他从宜昌赶到武汉,驾车送大家到宜昌去,活动结束后又驾车将大家送回武汉。然后再搭乘长途车回宜昌去。为了安排好这次活动,在宜昌他又特意借了一辆车,安排好驾车人。
天喜十分热心于这次纪念活动。为此,他专程从广州赶回宜昌欢迎大家,趁着天色还没有黑透,他在大家安顿住宿、用餐的时间,拍下了大量的照片,以留着纪念。并特意留下每个人的联系方式,以备将照片传给大家。第二天一早赶回了广州。几天后,他又将照片和同学们联系方式,悉数从邮箱里传给我。
我们班里的之均,在班上就是一个极乐意为同学们服务的人。这次大家的住宿处——宜昌市公园内的园林宾馆,就是他所联系的地方。在宜昌的闹市中心的静处,公园的环境更不必说了。南方驾车到宜昌儿童公园的门口时,我就看到了他的身影。他专门守候着公园大门,迎接一批批同学的到来。23日晚餐后,大怀、沈胖子和我,到之均家小坐了一会,之均夫妻俩热情地招待了我们。
在这次聚会上,仅有两位女校友——徐木兰和她在宜昌工作的彭世萍同学。徐木兰在晚宴上讲了她的故事。她是与余立金、贤刚初中同在一个班上的初中同学,分别担任着班上的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的职务。1965年初中毕业后,她便参加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大垦荒运动。随着知青返城的政策出台后,她通过多种渠道回到了城市——石家庄,这次她是听说这次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纪念活动,特意从石家庄赶到宜昌的,与班上在宜昌的同学彭世萍一起参加了大家的聚会。
23日这次聚餐,说是盛会,有人看后可能会觉得题目太大了点。但在我心目中,可能在很多参加者心目中,它确实是一场难得的聚会,是一场盛会,空前绝后的盛会。它为武汉三中知青这次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纪念活动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于2009年1月1日星期四
2008年11月23日至26日,为纪念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返回下放的地方宜昌。不得不说的是11月23日晚的那场晚餐。
在宜昌市气派的峡江大酒店,从武汉、荆门、宜都赶来的武汉三中老三届——从高中66届到初中68届的每个年级老知青近50人、坐了满满的4桌。这是一次盛会!在同类型的纪念活中,这样规模的盛会,在这诺大的武汉,可能其他学校都是难以比拟的。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近50人相聚的包厢内,真是人声鼎沸。真是难得的相聚,认识的同学中,如远在宜都的小梅、在宜昌王善福、堆子,在这40年中,我这是第一次见面。原下放到同一个大队——小溪塔公社黄金卡大队的周锦重,几乎成了陌路人。还有一小半在宜昌的同学不认识。这次聚会,我们原67届高中四班的同学有4名,大怀、沈胖子、之均和我。大怀一直埋怨我,怎么不叫上团子、贤康、小六、慕尧、章银他们呢?
宴席上,首先是家良学长的致词:我们60岁了,来到原来生活过、战斗过,受过苦的地方。上山下乡是我们人生中十分重要的生活历程,影响着我们整个人生。感谢在宜昌的王远鑫等同学为我们安排了这样一场盛大的晚宴。
接着,是老谢富有激情的致词:40年前,我们远离校园,远离学生生活,来到这宜昌农村,经历磨练。40年啊,一路坎坷,一路泥泞,走过来了。我们用自己丰富的经历,见证了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40年。有如王善福等成功者,有绝大多数是默默无闻者,但我们都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了财富。
王远鑫代表宜昌的东道主以“朋友啊朋友,大家来举杯”的歌声兴起了他的答词。
武汉的同学们是有情有义的。相距40年了,没有忘记40年前下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在宜昌进入天堂的同学,更没有忘记在留在宜昌工作的同学。宜昌的同学是有血有肉的,具有铿锵铁骨的精神。下放在宜昌,后来工作在宜昌、安家在宜昌,宜昌这个第二故乡与武汉第一故乡已没有什么区别了。无论是在武汉的同学,还是留在宜昌的同学,我们大家都与宜昌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黄豆、述龙学长、大怀,一个接一个,抑制不住亢奋的情绪,作了发言。宴席中尽是问候、敬酒和不停的话语。
酒席后大家走进大厅,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家良学长因过度的亢奋,加上中餐在枝乡情不自禁地多喝了几口当地产的包谷酒,竟突然晕倒在酒店门口。
为了组织这次聚会,有几个人是不得不提的。
第一个要说的是王远鑫。为了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纪念活,他专程从宜昌赶回武汉。由大怀安排,在汉口常青花园的一家贵州狗肉店里,家良学长、老谢、大老莫等共同对次活动进行了磋商。我和萍萍也赶来参加了这次筹备活动。回宜昌后,王远鑫同学又做了大量的联络、组织工作。
因为这是一次驾车出行活动,所驾车辆有限,所安排人数有限。对于到宜昌的具体人员安排落到了老谢身上。他借用了其姨妹夫的车辆,在拼凑齐了4辆小轿车,人员已安排满后,道坤学长打电话来希望参加,因客观情况而被老谢一口回绝了。23日早晨再次邀请道坤学长参加,他却为此事而生了气,不愿参加。要组织好这样的活动,也难为了老谢
贤刚为大家的事是最肯吃苦的。老谢借了姨妹的车,却苦于没人开。我这个曾有开过15年公交车的人,却早已将驾照不要了。难为了贤刚,为了这次活动,他从宜昌赶到武汉,驾车送大家到宜昌去,活动结束后又驾车将大家送回武汉。然后再搭乘长途车回宜昌去。为了安排好这次活动,在宜昌他又特意借了一辆车,安排好驾车人。
天喜十分热心于这次纪念活动。为此,他专程从广州赶回宜昌欢迎大家,趁着天色还没有黑透,他在大家安顿住宿、用餐的时间,拍下了大量的照片,以留着纪念。并特意留下每个人的联系方式,以备将照片传给大家。第二天一早赶回了广州。几天后,他又将照片和同学们联系方式,悉数从邮箱里传给我。
我们班里的之均,在班上就是一个极乐意为同学们服务的人。这次大家的住宿处——宜昌市公园内的园林宾馆,就是他所联系的地方。在宜昌的闹市中心的静处,公园的环境更不必说了。南方驾车到宜昌儿童公园的门口时,我就看到了他的身影。他专门守候着公园大门,迎接一批批同学的到来。23日晚餐后,大怀、沈胖子和我,到之均家小坐了一会,之均夫妻俩热情地招待了我们。
在这次聚会上,仅有两位女校友——徐木兰和她在宜昌工作的彭世萍同学。徐木兰在晚宴上讲了她的故事。她是与余立金、贤刚初中同在一个班上的初中同学,分别担任着班上的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的职务。1965年初中毕业后,她便参加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大垦荒运动。随着知青返城的政策出台后,她通过多种渠道回到了城市——石家庄,这次她是听说这次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纪念活动,特意从石家庄赶到宜昌的,与班上在宜昌的同学彭世萍一起参加了大家的聚会。
23日这次聚餐,说是盛会,有人看后可能会觉得题目太大了点。但在我心目中,可能在很多参加者心目中,它确实是一场难得的聚会,是一场盛会,空前绝后的盛会。它为武汉三中知青这次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纪念活动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于2009年1月1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