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汉口前三眼桥、三眼桥是同名的两座三孔桥,因武汉人不习惯于说“孔”而更习惯于说“眼”所以就称为“三眼桥”为区别,则在第一座桥名冠一“前“字。谈到桥,必须先谈河,因桥是河上之桥,这河就是黄孝河。
十八淌子?唤子湖新河与武汉的“龙须沟”
黄孝河是在天然水道基础上随城市发展逐步改建形成的。武汉人习惯于叫湖为湖淌子。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倡议修筑。上自桥口,下至堤口,约长11里的长堤,堤外是玉带河。而城外的18个湖淌子由连通港串成了一道河流,人称“十八淌子”从黄陂、孝感来汉的人,坐船经十八淌子来到汉口,直达汉口的中心“土垱”(今民众乐园西南有土垱巷)、
往北经鸭蛋壳(今汉口模范路内亚单角)。十八淌子这就是最早的黄孝河。该河宽窄不一。在窄的地方,两船要相擦而过。每临秋冬水浅之时,还需人工拉纤才能行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鄂督张之洞主持修建后湖长堤,切断黄孝河了的清水源头。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与黄、孝间的水运逐渐为铁路所取代。十八淌子的功能转变为蓄水泄洪。
1931年大水淹没了整个汉口,当年冬季为排除市郊上万亩农田渍水,在北湖至三眼桥之间开沟挖渠,形成了一条新河段,旧称“换子湖新河”同时在黄孝河终端岱家山安装了4台蒸汽机带动的小泵,总排水能力约1立方米/秒。这是人们今天所称的黄孝河。为方便两岸往来,便在黄孝河上修了两座三孔桥——前三眼桥和三眼桥。1956年,黄孝河的流域汇水面积扩大到84。6平方公里。黄孝河自庙墩开始,流经硚口、江汉、江岸3个城区,到岱家山为止,而后经府河汇入长江,全长12。4公里,河宽15—30米,水深3米,最大排泄能力为20—30立方米/秒。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1981年,黄孝河流域承担着汉口130多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和433家工厂废水的排放,平均日污水量在40~50万吨,甚至于日污水量达77万吨之多,未经处理,排入河道,又无清水源头,河水常年缺氧泛黑,蚊蝇孳生,臭气逼人,环境卫生日益恶化。被人们称之为“武汉的‘龙须沟’”
黄孝河工程与三眼桥遗址
1979年,市政府自责成市建设局组织专人对黄孝河进行调查勘测,形成治理黄孝河工程的总体方案。1983年10月,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按“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段建设、逐年实施”的方针,全面治理黄孝河。成立以湖北省省长黄知真为名誉指挥长、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为指挥长、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群为政委、副市长王杰、姜兆基、何浣芬为副指挥长的武汉市治理黄孝河工程指挥部。采取“先支流,后干流,先上游,后下游”的施工程序,集中力量完成机场河分流工程与黄孝河主体工程,再陆续配套,分期实施。组织驻汉部队、军事院校的官兵参加挖河清淤的义务劳动。市政、水利、水产、建筑专业队伍2万多人参与分段施工,使全部明渠于1988年5月建成通水。
黄孝河工程历时8年建成,不仅使汉口70 %以上城区消除了严重渍水灾害,百万市民得以安居乐业。同时,由于黄孝河的综合治理和建设大道、青年路的开辟,使黄孝河两岸近10平方公里地区的开发价值大增。
黄孝河工程完成后,原前三眼桥的遗址尚存。当你走到小蓝鲸健康美食城(杂技厅店)门前时,你会发现该店门正对的台北路两边有一小段人行道特别突出。这就是原前三眼桥的人行道。上世纪80年代,这两小段人行道是对称的,很惹人眼。建设大道从亨龙太子大酒店至武汉杂技厅背后,有与建设大道平行,与台北路垂直的两条路,这两条相距不到20~30米的道路,一条叫黄孝南路,一条叫黄孝北路,实际上,是黄孝河的南北两岸。前三眼桥的遗址正好横跨黄孝河南、北两条路。
另一座桥——三眼桥,位于建设大道上澳门路与三眼桥交汇的十字路口便是,这里现在已是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
香江路与前三眼桥(路)
桥没了,可路名却存在。为与桥区别,特在前三眼桥路名后缀一“路”字,加上括号。
香江路与前三眼桥(路)有着极大关系。香江路在上世纪80年代不存在路。自团市委搬来之后,才成为一条宽敞的马路。先取名长江日报小路,后改为香江路。这名字十分得体且响亮。但如果将道两边的门牌号也全改了,那就很难说明什么了。现在路两边的路牌还保持原样,成为历史的印记。香江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路。路的西面是天门墩的一部门。说到墩,就应该想像得到,墩成圆形,所以天门墩的门牌号是呈圆形排过来的。街对面则是前三眼桥(路)的延伸部分,其门牌号标明的是“前三眼桥”这就使香江路、天门墩、前三眼桥三个路名在一条路上合法合理相依共存。
顺着电信科研所、鸿泰印务公司往前走,过高家台,右边的一条呈95敖堑耐淝镒樱蔷褪乔叭矍牛罚┑恼帧l烀哦障乐Ф釉谡馓踅稚稀g叭矍偶呈谐÷ド系南列占洌饫镌从幸凰癜煨В投恋娜渴桥宓匠抢锎蚬さ呐┟褡拥埽涮跫蚵强上攵摹u庾〔黄鹧郏丛诠业乩碓又韭豆常そ毡ㄉ显哉娴恼掌窃毓f湎肿床坏枚克匙沤值雷洌屠吹角叭矍诺穆房诹恕b房谡谛扌碌南愀勐饭磐媸谐 s屑讣揖褪且蚩拷愀勐饭磐媸谐。鲎殴磐婕懊髑寮揖叩牡纳狻o嘈判碌南愀勐饭磐媸谐陌崆ǎ岣叭矍牛罚葱碌姆比伲叭郏罚┬碌纳突盍Α?
西桥居委会主任与“断头路”改造
谈了前三眼桥(路),再谈三眼桥路。南北走向的三眼桥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与三阳路、澳门路连成一线,是我市惟一一条连接中山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等6条主干道的道路。三眼桥路建设使用半个世纪以来,仅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过一次大修。可周边居民已达10万户,数倍于初建之时。地下排水设施老化、路面破损严重。三眼桥路东西分属江岸、江汉两区管辖,多年来污水漫溢、乱搭乱盖、垃圾遍地,其“脏乱差”堪称全市的典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遍地水坑的三眼桥路的真实写照。当地居民更愿下雨,因为天晴时,只要车辆经过,灰尘弥漫,眼睛都睁不开,路上的大大小小的坑,居民自己拿碎砖、煤灰填,但管不了几天。有关部门简单地用沥青补一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002年,三眼桥路靠发展大道的1000多米改造一新,但靠建设大道这一边的1000米一直没有修,成了汉口中心区域最大的断头路。
2003年11月,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居委会主任董守芝写信给市人大主任赵零,反映了老百姓要求修路的迫切希望。收到信的第二天,赵零独自到三眼桥路走了一趟,当天就和市建委联系。随后,赵零与市建委、江岸区、江汉区的负责人等一行10多人再次走上这条路,一同感受居民的出行难——污水、泥巴,走路不得不小心翼翼。这样,2005年才修好这条路。此次改造工程拆迁177户,拆除面积2。54万平方米。一条有年头的古老街道,因为改建通车才焕发新颜。改建后的三眼桥路双向四车道,车行道宽20米,人行道宽5米,多年来混乱不堪的地下排水网管全部更换为更合乎现代街道要求的大口径管道,供电、通信、煤气、自来水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农民协会与日本部队受降地
三眼桥这一带,在武汉的历史有着重要地位。一是这里曾成立过农民协会,二是这里曾是日本部队的受降地。
三眼桥一带由于地势低洼,水灾频繁。居住在这里的农民十分贫苦,一年的收入仅够维持6个月左右的生活。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在农闲之时到城里从事肩挑贩运等工作。于是,这里很快成为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的重要地点之一。1926年,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三眼桥成立了农民协会。这里的会员与硚... -->>
汉口前三眼桥、三眼桥是同名的两座三孔桥,因武汉人不习惯于说“孔”而更习惯于说“眼”所以就称为“三眼桥”为区别,则在第一座桥名冠一“前“字。谈到桥,必须先谈河,因桥是河上之桥,这河就是黄孝河。
十八淌子?唤子湖新河与武汉的“龙须沟”
黄孝河是在天然水道基础上随城市发展逐步改建形成的。武汉人习惯于叫湖为湖淌子。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倡议修筑。上自桥口,下至堤口,约长11里的长堤,堤外是玉带河。而城外的18个湖淌子由连通港串成了一道河流,人称“十八淌子”从黄陂、孝感来汉的人,坐船经十八淌子来到汉口,直达汉口的中心“土垱”(今民众乐园西南有土垱巷)、
往北经鸭蛋壳(今汉口模范路内亚单角)。十八淌子这就是最早的黄孝河。该河宽窄不一。在窄的地方,两船要相擦而过。每临秋冬水浅之时,还需人工拉纤才能行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鄂督张之洞主持修建后湖长堤,切断黄孝河了的清水源头。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与黄、孝间的水运逐渐为铁路所取代。十八淌子的功能转变为蓄水泄洪。
1931年大水淹没了整个汉口,当年冬季为排除市郊上万亩农田渍水,在北湖至三眼桥之间开沟挖渠,形成了一条新河段,旧称“换子湖新河”同时在黄孝河终端岱家山安装了4台蒸汽机带动的小泵,总排水能力约1立方米/秒。这是人们今天所称的黄孝河。为方便两岸往来,便在黄孝河上修了两座三孔桥——前三眼桥和三眼桥。1956年,黄孝河的流域汇水面积扩大到84。6平方公里。黄孝河自庙墩开始,流经硚口、江汉、江岸3个城区,到岱家山为止,而后经府河汇入长江,全长12。4公里,河宽15—30米,水深3米,最大排泄能力为20—30立方米/秒。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1981年,黄孝河流域承担着汉口130多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和433家工厂废水的排放,平均日污水量在40~50万吨,甚至于日污水量达77万吨之多,未经处理,排入河道,又无清水源头,河水常年缺氧泛黑,蚊蝇孳生,臭气逼人,环境卫生日益恶化。被人们称之为“武汉的‘龙须沟’”
黄孝河工程与三眼桥遗址
1979年,市政府自责成市建设局组织专人对黄孝河进行调查勘测,形成治理黄孝河工程的总体方案。1983年10月,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按“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段建设、逐年实施”的方针,全面治理黄孝河。成立以湖北省省长黄知真为名誉指挥长、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为指挥长、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群为政委、副市长王杰、姜兆基、何浣芬为副指挥长的武汉市治理黄孝河工程指挥部。采取“先支流,后干流,先上游,后下游”的施工程序,集中力量完成机场河分流工程与黄孝河主体工程,再陆续配套,分期实施。组织驻汉部队、军事院校的官兵参加挖河清淤的义务劳动。市政、水利、水产、建筑专业队伍2万多人参与分段施工,使全部明渠于1988年5月建成通水。
黄孝河工程历时8年建成,不仅使汉口70 %以上城区消除了严重渍水灾害,百万市民得以安居乐业。同时,由于黄孝河的综合治理和建设大道、青年路的开辟,使黄孝河两岸近10平方公里地区的开发价值大增。
黄孝河工程完成后,原前三眼桥的遗址尚存。当你走到小蓝鲸健康美食城(杂技厅店)门前时,你会发现该店门正对的台北路两边有一小段人行道特别突出。这就是原前三眼桥的人行道。上世纪80年代,这两小段人行道是对称的,很惹人眼。建设大道从亨龙太子大酒店至武汉杂技厅背后,有与建设大道平行,与台北路垂直的两条路,这两条相距不到20~30米的道路,一条叫黄孝南路,一条叫黄孝北路,实际上,是黄孝河的南北两岸。前三眼桥的遗址正好横跨黄孝河南、北两条路。
另一座桥——三眼桥,位于建设大道上澳门路与三眼桥交汇的十字路口便是,这里现在已是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
香江路与前三眼桥(路)
桥没了,可路名却存在。为与桥区别,特在前三眼桥路名后缀一“路”字,加上括号。
香江路与前三眼桥(路)有着极大关系。香江路在上世纪80年代不存在路。自团市委搬来之后,才成为一条宽敞的马路。先取名长江日报小路,后改为香江路。这名字十分得体且响亮。但如果将道两边的门牌号也全改了,那就很难说明什么了。现在路两边的路牌还保持原样,成为历史的印记。香江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路。路的西面是天门墩的一部门。说到墩,就应该想像得到,墩成圆形,所以天门墩的门牌号是呈圆形排过来的。街对面则是前三眼桥(路)的延伸部分,其门牌号标明的是“前三眼桥”这就使香江路、天门墩、前三眼桥三个路名在一条路上合法合理相依共存。
顺着电信科研所、鸿泰印务公司往前走,过高家台,右边的一条呈95敖堑耐淝镒樱蔷褪乔叭矍牛罚┑恼帧l烀哦障乐Ф釉谡馓踅稚稀g叭矍偶呈谐÷ド系南列占洌饫镌从幸凰癜煨В投恋娜渴桥宓匠抢锎蚬さ呐┟褡拥埽涮跫蚵强上攵摹u庾〔黄鹧郏丛诠业乩碓又韭豆常そ毡ㄉ显哉娴恼掌窃毓f湎肿床坏枚克匙沤值雷洌屠吹角叭矍诺穆房诹恕b房谡谛扌碌南愀勐饭磐媸谐 s屑讣揖褪且蚩拷愀勐饭磐媸谐。鲎殴磐婕懊髑寮揖叩牡纳狻o嘈判碌南愀勐饭磐媸谐陌崆ǎ岣叭矍牛罚葱碌姆比伲叭郏罚┬碌纳突盍Α?
西桥居委会主任与“断头路”改造
谈了前三眼桥(路),再谈三眼桥路。南北走向的三眼桥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与三阳路、澳门路连成一线,是我市惟一一条连接中山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等6条主干道的道路。三眼桥路建设使用半个世纪以来,仅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过一次大修。可周边居民已达10万户,数倍于初建之时。地下排水设施老化、路面破损严重。三眼桥路东西分属江岸、江汉两区管辖,多年来污水漫溢、乱搭乱盖、垃圾遍地,其“脏乱差”堪称全市的典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遍地水坑的三眼桥路的真实写照。当地居民更愿下雨,因为天晴时,只要车辆经过,灰尘弥漫,眼睛都睁不开,路上的大大小小的坑,居民自己拿碎砖、煤灰填,但管不了几天。有关部门简单地用沥青补一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002年,三眼桥路靠发展大道的1000多米改造一新,但靠建设大道这一边的1000米一直没有修,成了汉口中心区域最大的断头路。
2003年11月,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居委会主任董守芝写信给市人大主任赵零,反映了老百姓要求修路的迫切希望。收到信的第二天,赵零独自到三眼桥路走了一趟,当天就和市建委联系。随后,赵零与市建委、江岸区、江汉区的负责人等一行10多人再次走上这条路,一同感受居民的出行难——污水、泥巴,走路不得不小心翼翼。这样,2005年才修好这条路。此次改造工程拆迁177户,拆除面积2。54万平方米。一条有年头的古老街道,因为改建通车才焕发新颜。改建后的三眼桥路双向四车道,车行道宽20米,人行道宽5米,多年来混乱不堪的地下排水网管全部更换为更合乎现代街道要求的大口径管道,供电、通信、煤气、自来水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农民协会与日本部队受降地
三眼桥这一带,在武汉的历史有着重要地位。一是这里曾成立过农民协会,二是这里曾是日本部队的受降地。
三眼桥一带由于地势低洼,水灾频繁。居住在这里的农民十分贫苦,一年的收入仅够维持6个月左右的生活。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在农闲之时到城里从事肩挑贩运等工作。于是,这里很快成为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的重要地点之一。1926年,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三眼桥成立了农民协会。这里的会员与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