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草底虫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的家乡世世代代居住着侗族居民,有着典型的侗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尽管这些年来受到汉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衣着服饰、语言谈吐、社会交往等正逐步被汉民族同化,但侗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在家乡仍然根深蒂固。其中农历“三月三”就是家乡继春节后比较隆重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
相传,故乡的“三月三”源于春耕庆典。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布谷催耕,农事渐忙。人们在“三月三”这天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喜迎春耕的到来。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做三月粑,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祝福年成丰收,如意吉祥。年轻人则借三月粑搭桥,一起谈情说爱。
家乡的三月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远近闻名。三月粑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一般要经过这么几道工序。首先,要到山上摘取甜藤(即中草药“鸡矢藤”)、黄花菜,将甜藤在水中浸泡一小时左右,拍去藤皮,洗净后再捣碎敲烂,然后加水浸泡。浸泡一夜后进行过滤,取其过滤水备用。其次,将黄花菜洗净捣烂,挤出汁水(汁水苦涩,必须挤出),取捣烂的黄花菜泥备用。第三,将籼米和糯米各取一定的比例(一般籼米占三分之一,糯米占三分之二),磨成面粉(小时我见到的是舂)备用。第四,将过滤后的甜藤水、捣烂的黄花菜与面粉加少许白糖或红糖相和,或焙或蒸均可。焙制三月粑只需将甜藤水和黄花菜和过的面泥,放到锅里用菜油翻焙至熟即可。若需蒸食,须将和过的面泥用箭竹叶、芭蕉叶或猴栗叶(现已基本不用)包裹,再放到蒸笼里蒸熟。焙制的三月粑忒香忒甜,但不方便携带,一般留在家里自用。蒸制的三月粑不仅方便携带,而且存放的时间相对要长,不易变质,适宜于上山食用或走亲访友。已经定亲尚未成家的小伙子,三月三这天都要用竹篮提着三月粑去拜见准岳父母,借机会见自己的心上人,互诉相思。尚未定亲的姑娘小伙子,也可以三月粑为信物,互通心曲,缔结情缘。
每年农历三月,母亲做成三月粑后,必定要托人带给我一些。刚走出校门时,还对母亲带给我的三月粑不以为然,认为路程这么远,托人带这么些土里土气的东西过来给我有些不值。成家立业后,有了孩子,才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爱意和思念。吃着母亲做的三月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童年及少年时代与母亲在一起相处的诸多趣事,一一浮现于眼前,不觉心驰神往。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不会写信,打电话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她把对儿子的思念,全部寄托在亲手制作的三月粑里。让我在食用时,睹物思人,从中领略到一份浓浓的亲情、浓浓的母爱。
记得少时,母亲曾带着我去山上摘取甜藤。遇到坡陡或刺多的地方,年轻的母亲就让我在一旁待着,独自挥刀摘取甜藤。面对荆棘和危难,她总是把平安留给自己钟爱的孩子。捣甜藤时,我虽然也在母亲身边,但多半是和弟妹或小朋友们嬉闹,全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劳累。别说是帮助母亲劳作,就是给母亲抹一把汗的举动都没有。想起这些,又常常令我对母亲感到愧疚。
不知道怎么报答母亲,便一次次给母亲打电话,反复询问制作三月粑的每一道工序,核实每一个细节。母亲不解,问我了解得这么仔细干吗?骗母亲说:“我在写书呢。”或许在我内心里,并不在乎三月粑怎么制作,更多的是想听听母亲熟悉的声音,回味儿时粘在母亲怀里的欢乐。
我的家乡世世代代居住着侗族居民,有着典型的侗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尽管这些年来受到汉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衣着服饰、语言谈吐、社会交往等正逐步被汉民族同化,但侗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在家乡仍然根深蒂固。其中农历“三月三”就是家乡继春节后比较隆重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
相传,故乡的“三月三”源于春耕庆典。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布谷催耕,农事渐忙。人们在“三月三”这天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喜迎春耕的到来。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做三月粑,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祝福年成丰收,如意吉祥。年轻人则借三月粑搭桥,一起谈情说爱。
家乡的三月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远近闻名。三月粑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一般要经过这么几道工序。首先,要到山上摘取甜藤(即中草药“鸡矢藤”)、黄花菜,将甜藤在水中浸泡一小时左右,拍去藤皮,洗净后再捣碎敲烂,然后加水浸泡。浸泡一夜后进行过滤,取其过滤水备用。其次,将黄花菜洗净捣烂,挤出汁水(汁水苦涩,必须挤出),取捣烂的黄花菜泥备用。第三,将籼米和糯米各取一定的比例(一般籼米占三分之一,糯米占三分之二),磨成面粉(小时我见到的是舂)备用。第四,将过滤后的甜藤水、捣烂的黄花菜与面粉加少许白糖或红糖相和,或焙或蒸均可。焙制三月粑只需将甜藤水和黄花菜和过的面泥,放到锅里用菜油翻焙至熟即可。若需蒸食,须将和过的面泥用箭竹叶、芭蕉叶或猴栗叶(现已基本不用)包裹,再放到蒸笼里蒸熟。焙制的三月粑忒香忒甜,但不方便携带,一般留在家里自用。蒸制的三月粑不仅方便携带,而且存放的时间相对要长,不易变质,适宜于上山食用或走亲访友。已经定亲尚未成家的小伙子,三月三这天都要用竹篮提着三月粑去拜见准岳父母,借机会见自己的心上人,互诉相思。尚未定亲的姑娘小伙子,也可以三月粑为信物,互通心曲,缔结情缘。
每年农历三月,母亲做成三月粑后,必定要托人带给我一些。刚走出校门时,还对母亲带给我的三月粑不以为然,认为路程这么远,托人带这么些土里土气的东西过来给我有些不值。成家立业后,有了孩子,才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爱意和思念。吃着母亲做的三月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童年及少年时代与母亲在一起相处的诸多趣事,一一浮现于眼前,不觉心驰神往。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不会写信,打电话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她把对儿子的思念,全部寄托在亲手制作的三月粑里。让我在食用时,睹物思人,从中领略到一份浓浓的亲情、浓浓的母爱。
记得少时,母亲曾带着我去山上摘取甜藤。遇到坡陡或刺多的地方,年轻的母亲就让我在一旁待着,独自挥刀摘取甜藤。面对荆棘和危难,她总是把平安留给自己钟爱的孩子。捣甜藤时,我虽然也在母亲身边,但多半是和弟妹或小朋友们嬉闹,全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劳累。别说是帮助母亲劳作,就是给母亲抹一把汗的举动都没有。想起这些,又常常令我对母亲感到愧疚。
不知道怎么报答母亲,便一次次给母亲打电话,反复询问制作三月粑的每一道工序,核实每一个细节。母亲不解,问我了解得这么仔细干吗?骗母亲说:“我在写书呢。”或许在我内心里,并不在乎三月粑怎么制作,更多的是想听听母亲熟悉的声音,回味儿时粘在母亲怀里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