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碧可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汉武大帝的电视连续剧,让我记住了一个人——晁错。为什么晁错可以让文景二帝都垂青于他?文景之治,有晁错的功劳吗?晁错何错之有,被拦腰斩了?
一连串的问号出现,时时困扰着我,怎奈工作繁忙,只好把这些个问题一并收录问号集册。闲来翻册子,发现了,遂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大概。
——题外话
晁错,颍川人,应该是现在的河南禹县人。年轻时,曾学过法家学说,后来又从师济南伏生学尚书,成为学贯儒法的大学问家。曾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内史等。他很得景帝的赏识,被称为景帝“智囊”同时他的很多建议都被景帝采纳,故引起一些老臣的不满。
大学问家嘛,文帝当然要他辅佐自己的未来接班人了,而晁错的学问一定会让还是太子的景帝欣赏和佩服,何来之见呢?
请看:晁错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加强国家政权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通过君主亲自执政,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文帝对他的对策很欣赏,擢为“高第”说明君臣俩是灵犀相通的。
再看:晁错在言太子知术数疏中,强调君主要知“术数”就是要讲究任用官吏、驾驭政权、控制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文帝对此颇为称许,所以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辅导太子刘启学习。后来刘启(汉景帝)为帝颇有权术,与晁错的辅导自然有一定关系。
一般来说,在古代大学问家都是大思想家,晁错也不例外,他的主张是重农贵粟实。他有一篇很有名的疏文论贵粟疏,被收录汉书。他的观点被文景二帝采纳,使当时的社会“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史记申屠嘉列传)。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更是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在他的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三篇军事论文中,他提出守边备塞的方针政策以及抵御匈奴的战略战术。
既然晁错是这么一个爱国爱民的人,还是一个忠心耿耿为皇帝的人,何来被斩腰呢?这个史记里没详细写,翻看了一些史学方面的书,我才豁然开朗。这要从晁错的性格上来分析了。
史记说晁错:峭、直、刻、深。什么意思呢?峭,严厉;直,刚直;刻,苛刻;深,心狠。一个人又严厉,又刚直,又苛刻,又心狠,谁会喜欢?谁会跟这样的人做朋友?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好的人缘?而没有一个好人缘,你怎么能在政府里面混?这就是晁错性格上的原因。
晁错死就死在他的人缘上了,我是这样感觉的。
晁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别好,能言善辩,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所以,常常喜欢跟人坐而论道,表现自己的渊博,这能不招人反感嘛?史记晁错列传说,袁盎及诸大功臣都不喜欢晁错。 袁盎 何许人也?汉文帝的宠臣智囊啊,得罪这人怎么可以啊,而且还不只他一个,而是诸大功臣,这可了得。这是在文帝时期,当景帝登基了,越级提拔晁错,而且还对晁错的话,言听计从,这能不招致众同僚的嫉妒嘛?
如果晁错谨小慎微,也许还可以博得一些好感,可他确实趾高气扬,全没想过将来,一味给朝廷效忠,全没半点结党营私的念头。也不想想,没有同盟,关键的时候,谁来拉你一把?这个晁错,此一点,就让人开始为他扼腕了。
如果皇帝宠着你,你乖乖地闲待着,也许嫉恨的同僚不会那么多,可别忘了晁错是一个容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人,还是不甘寂寞的人,这就与当时的政治主张清静无为、动不如静、以柔克刚的观点,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晁错的改革和变法,就像商鞅变法一样,让朝廷上下反感。你想啊,按资排辈的同僚们,已经习惯了稳定,坐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晁错就把人家的习惯给打乱了,弄得人家鸡犬不宁,人家能不恨你嘛?
此时,晁错已经孤立,可他老兄还一点不知,还在一心为社稷着想,提出削藩。这就离他被斩腰不远了,也是他自己给自己铺了奔赴黄泉的路。汉书这样评价他“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易中天先生的解释非常的好,我大段地抄录之:
按照我们一般来说的道德标准,这是一个大好人啊,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一往无前,奋不顾身,这不是很好吗?怎么不好呢?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为自己考虑的人,他往往也不能为别人考虑,不懂得民情的人,不懂得那些人之常情的人,也往往不懂国情。国家是什么?国家是具体的人民构成的,人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你不了解人,你就不能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你就是要了解人性、人情,包括人之常情,你不能够没有人之常情,一个不把自己生命放在眼里的人,往往也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一个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儿的人,也不会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儿,你既然不能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儿的话,你怎么为民众谋福利呢?一个连自己都保卫不了的人,你能够保卫国家吗?所以对于这样一种奋不顾身,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承认他道德上高尚的一面,也看到他缺陷的一面。
当晁错被拦腰斩下的那刻,不知他明白没明白皇帝老儿不可忠?篡改一句哲人的话:人不可能同时拥有同一片蓝天!
以史为鉴,今人行事之前,可三思而后行也。
看汉武大帝的电视连续剧,让我记住了一个人——晁错。为什么晁错可以让文景二帝都垂青于他?文景之治,有晁错的功劳吗?晁错何错之有,被拦腰斩了?
一连串的问号出现,时时困扰着我,怎奈工作繁忙,只好把这些个问题一并收录问号集册。闲来翻册子,发现了,遂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大概。
——题外话
晁错,颍川人,应该是现在的河南禹县人。年轻时,曾学过法家学说,后来又从师济南伏生学尚书,成为学贯儒法的大学问家。曾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内史等。他很得景帝的赏识,被称为景帝“智囊”同时他的很多建议都被景帝采纳,故引起一些老臣的不满。
大学问家嘛,文帝当然要他辅佐自己的未来接班人了,而晁错的学问一定会让还是太子的景帝欣赏和佩服,何来之见呢?
请看:晁错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加强国家政权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通过君主亲自执政,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文帝对他的对策很欣赏,擢为“高第”说明君臣俩是灵犀相通的。
再看:晁错在言太子知术数疏中,强调君主要知“术数”就是要讲究任用官吏、驾驭政权、控制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文帝对此颇为称许,所以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辅导太子刘启学习。后来刘启(汉景帝)为帝颇有权术,与晁错的辅导自然有一定关系。
一般来说,在古代大学问家都是大思想家,晁错也不例外,他的主张是重农贵粟实。他有一篇很有名的疏文论贵粟疏,被收录汉书。他的观点被文景二帝采纳,使当时的社会“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史记申屠嘉列传)。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更是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在他的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三篇军事论文中,他提出守边备塞的方针政策以及抵御匈奴的战略战术。
既然晁错是这么一个爱国爱民的人,还是一个忠心耿耿为皇帝的人,何来被斩腰呢?这个史记里没详细写,翻看了一些史学方面的书,我才豁然开朗。这要从晁错的性格上来分析了。
史记说晁错:峭、直、刻、深。什么意思呢?峭,严厉;直,刚直;刻,苛刻;深,心狠。一个人又严厉,又刚直,又苛刻,又心狠,谁会喜欢?谁会跟这样的人做朋友?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好的人缘?而没有一个好人缘,你怎么能在政府里面混?这就是晁错性格上的原因。
晁错死就死在他的人缘上了,我是这样感觉的。
晁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别好,能言善辩,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所以,常常喜欢跟人坐而论道,表现自己的渊博,这能不招人反感嘛?史记晁错列传说,袁盎及诸大功臣都不喜欢晁错。 袁盎 何许人也?汉文帝的宠臣智囊啊,得罪这人怎么可以啊,而且还不只他一个,而是诸大功臣,这可了得。这是在文帝时期,当景帝登基了,越级提拔晁错,而且还对晁错的话,言听计从,这能不招致众同僚的嫉妒嘛?
如果晁错谨小慎微,也许还可以博得一些好感,可他确实趾高气扬,全没想过将来,一味给朝廷效忠,全没半点结党营私的念头。也不想想,没有同盟,关键的时候,谁来拉你一把?这个晁错,此一点,就让人开始为他扼腕了。
如果皇帝宠着你,你乖乖地闲待着,也许嫉恨的同僚不会那么多,可别忘了晁错是一个容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人,还是不甘寂寞的人,这就与当时的政治主张清静无为、动不如静、以柔克刚的观点,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晁错的改革和变法,就像商鞅变法一样,让朝廷上下反感。你想啊,按资排辈的同僚们,已经习惯了稳定,坐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晁错就把人家的习惯给打乱了,弄得人家鸡犬不宁,人家能不恨你嘛?
此时,晁错已经孤立,可他老兄还一点不知,还在一心为社稷着想,提出削藩。这就离他被斩腰不远了,也是他自己给自己铺了奔赴黄泉的路。汉书这样评价他“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易中天先生的解释非常的好,我大段地抄录之:
按照我们一般来说的道德标准,这是一个大好人啊,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一往无前,奋不顾身,这不是很好吗?怎么不好呢?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为自己考虑的人,他往往也不能为别人考虑,不懂得民情的人,不懂得那些人之常情的人,也往往不懂国情。国家是什么?国家是具体的人民构成的,人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你不了解人,你就不能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你就是要了解人性、人情,包括人之常情,你不能够没有人之常情,一个不把自己生命放在眼里的人,往往也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一个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儿的人,也不会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儿,你既然不能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儿的话,你怎么为民众谋福利呢?一个连自己都保卫不了的人,你能够保卫国家吗?所以对于这样一种奋不顾身,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承认他道德上高尚的一面,也看到他缺陷的一面。
当晁错被拦腰斩下的那刻,不知他明白没明白皇帝老儿不可忠?篡改一句哲人的话:人不可能同时拥有同一片蓝天!
以史为鉴,今人行事之前,可三思而后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