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贵妃起居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文渊阁内难得这么安静。樂文小說網ЩЩЩ.?ЩX?.?ЯG妳今天還在看樂文嗎?(亲,更多文字内容请百度一下乐文网(rg))
作为阁臣入值办事的地方,文渊阁常常是很热闹的。如今内阁的几位大臣,虽说也有些面和心不和,彼此间难免在很多事上都有博弈和冲突,甚至于很多时候也是吹眉毛瞪眼睛,彼此间争得你死我活的,恨不得把彼此吃掉,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好好地坐下来商量事情。——说实话,国家这么大,官员这么多,庶务如此繁重,不是每件事都要争,也不是每件事都能争的。
至于什么事能争,什么事该怎么争,争到什么程度,每个阁臣心里都是有一本账。官场上的门道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四库全书简直都写不完。这些从翰林院一路升上来的阁臣们,哪个不是在宦海里浸淫了几十年,才能把官场这个大游戏的所有规则都给摸透?所以说,文渊阁里撸袖子的时候其实并不多见,真的吵起来的情况,其实反而不是博弈最激烈的时候——激烈的博弈一般台面下都给搞完了,台面上还是要按规矩来走。吵起来,那是事发突然,各人确确实实,意见难以统一,无法给皇帝一个统一的态度时,才会吵得厉害。
当然,真的是都无法统一意见的大事,皇帝也不会就交给内阁来办,有时会下令廷议,有时也会召阁臣入文华殿商议。反正文渊阁和文华殿相聚并不远,为的就是方便这群帝国的统治者可以随时开个小碰头会。
所以,文渊阁的主旋律,一直就是很低沉、很温柔,很有条理的絮语,就像是有一场永远也开不完的会,偶然的沉默,只是方便你处理一下私人需求。无数庶务就是这样在内阁值官手里被贴上了票拟,再送到宫中,由司礼监代抄朱批,也就是所谓的批红。当然了,皇帝有闲空的时候,还是会听听节略、票拟的意见,有时自己不满意的话,便会令司礼监王瑾等人执奏章返回文渊阁,和阁臣们商量出一个新的票拟,再送回去由司礼监批红——每当这时候,值房里就会又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那略有几分尖细的嗓子。
但今天的内阁却是安静得落针可闻,难得人到得齐全,但个人都只是闷头翻阅着手中的奏章——有些例牌折子,本来扫一眼节略也就罢了,此时却都是翻开了细细地看着里头的内容,好似那是孔夫子著的《春秋》,实在微言大义得可以。
就连被派来催促阁臣们的王瑾,都是没有做声,他尴尬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左看看、右看看,干脆手一叠,往那一站,也不吭气了。
也就是半个时辰之前,皇帝刚召见内阁,商议废后流程,内阁首辅杨大人是罕见地动了情绪,他再三以宋仁宗为例,恳劝皇帝不必无过废后,尽管皇帝已经拿出了皇后的自请废位之表,依然阻挡不住首辅杨大人,乃至内阁多数重臣维护正统的决心。
君父君父,臣子要把皇帝当爹尊敬,这就是儒教王道的要求,全天下的读书人读的都是鼓吹孔孟的这一套,皇帝是你爹,皇后那就是你妈,天下有爹要休弃妈,做儿子的在旁敲锣打鼓的吗?当然,爹睡不睡妈那不归儿子管,可身为皇帝,那就是天下人的表率,有些事你不守规矩,大家忍一忍也就都过去了,可有些事是不能不较真的。废后显然就这样的一桩大事——内阁重臣们的标准,有时候就是这么有伸缩性,所谓大义、小节,分得是非常清楚。
内阁里有三个杨大人,一位金大人,首辅杨大人是西杨,坚决反对,金大人不说话,另一位杨大人东杨大人,那态度就暧昧了,刚才在皇帝跟前,还说了一句,“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这句话,历来是废无子皇后,让有子妃嫔上位的最佳借口。你比如说汉武帝的上位就是很典型的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东杨大人如此说,明显是已经靠向太子东宫了,不过,这话立刻就被南杨大人喝住了,“天下无子皇后多矣,难道个个被废?”
——这一位南杨大人,因为在处理政务上看不出有多少成绩,在过往的岁月中,也没有建立多少功勋,于内阁之中一向是很沉默的。没有多少人把他的话当作一回事,可在这件事上,他一发话,连历来为文皇帝心腹机要,临终前就随侍在侧的顾命大臣东杨大人都不能不立刻闭嘴。也是因为他的一句话,内阁到现在都很安静。
原委么,也很简单——南杨大人资历没亮点,能力没亮点,亮点在哪里呢?
亮点就在南杨大人的忠心和气节上,他一直都是仁宗昭皇帝的死忠,文皇帝年间,东宫迎驾事件几乎是把昭皇帝的太子前程都给断送了。南杨大人就是当时忠心耿耿,一直站在太子身边,甚至是为此一直被关押在诏狱里坐了十年的牢,一直到昭皇帝即位才被放出来。
但,在昭皇帝年间,虽然南杨大人屡受提拔,得到了非凡的重用,可他起点太低,本来也就是个太子洗马,按部就班要做到阁臣,简直不知何年何月。南杨大人坐火箭一样的入阁,发生在当今即位以后,皇帝直接就把他原来做事的弘文阁给撤了,让南杨大人入阁听用。
话说回来,东宫迎驾那一年,当今还小呢,未必就记得住他南杨了。真正把南杨大人的名字记在心里的,只怕是另有其人。当然,这话不能乱说,你说了南杨也不会承认。而且这也不算是他的污点,当今太后历经四朝,贤良淑德女中表率,国之大事皆可周知,能得到她的赏识,那是南杨大人的福气,这内阁之外,羡慕着南杨大人的还不知有多少人呢。士大夫们的气节一直就都是这样,是比较有弹性的……
如果是原则性问题、政策性问题,那没人会把南杨的说话放在心上,该争就争呗,太后就太后,怕你不成?问题是现在说的是皇帝家事,是后宫里的事,哪个阁臣愿意为了这么点和切身利益没牵扯的小事儿得罪太后?都知道,皇帝在军国大事上经常征求太后的意见,太后对政治还是有参与度的。惹来了老人家的记恨,关键时刻一句话,谁知道仕途是否因此就受到影响?
老人家的意思,通过南杨一句话就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说废后可以,少拿太子身世做文章。
御前争辩,在内部会议上是常有的事,皇帝也不会因此而降罪,一直都是微笑着在旁静听。可南杨大人这句话一出,皇帝的脸很明显就扭曲了一下,之后不一会儿便喊了散会。会后王瑾就到文渊阁来了,还是让众臣商议着该怎么操办这废后的事儿。
这明显是在催促阁臣们快点表态了,但这个态怎么表可实在是不好说,废后该怎么弄难道皇帝心里没数?他现在欠缺的就是个话口子,但这个话口由谁来开?刚才东杨好像表现得很支持孙贵妃和太子,但南杨一开口,他也不吱声了。
再看王瑾的态度,也是透了玄机,阁臣们不开口,他也不催,就在那站着,敷衍塞责的意图十分明显。几位大臣都是总理级别人物了,脸色总会看的吧?这一看就明白:和自己私下收到的风声一样,太后对于废后再立,心存不满,虽然不能阻止,但却似乎并不赞同让孙贵妃上位。
这事儿你们自己母子都意见不统一,外人更不该插嘴了。母子没有隔夜仇,这时候谁会傻得走出来为皇帝来得罪太后啊?
西杨大人咳嗽了一声,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拉过去了,他很和蔼地问王瑾,“不知皇后上表,言其多病……是否真已病势难起?”
私下问,这叫打探內帷,罪过不小。公开问那就是关心皇后凤体,没有人对西杨的做法有意义,大家都擎着希望的眼睛,很期待地看着王瑾。
王瑾也咳嗽了一下,俨然地道,“娘娘自从去岁流产以后,确实卧床难起,近日虽有好转,但……”
但什么,没说,您自己脑补吧。
东杨大人做了第三个咳嗽的人,“此事事关重大,不能不谨慎视之,陛下也不可急于一时,须知天下之大,每日里急务也有许多,庶务更是繁重。此事似可稍延,吾等还有交趾撤军的折子要与诸君同看……”
很好,他为大家和王瑾都争取了一个下台阶,众人找到借口,便欢天喜地,各玩各的去了。——其实他也说得不错,一天多少折子、多少事情要处理?几人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才是结束了一上午的脑力风暴。
阁臣用饭,吃的是现做的廊下餐,天冷时候取个热乎劲儿而已,要说多好吃那也没有,毕竟炉子也不是很多。和唐朝时不一样,宰辅们没有硬性要求要一起吃饭,位高权重的老资格比如说首辅西杨大人,文渊阁里是有一间屋子专门给他用膳、午休的,其余人凑在一起吃完饭,您要散步消食也可以,去后面午休也可以,此地地方狭小,却是没有单独的一间屋子睡觉了。
南杨大人照例是不睡午觉的,吃过饭去‘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围着文渊阁绕圈儿,有时候也到附近的小花园去闲步片刻。他在内阁里没有什么朋友,一向都是形单影只,乐得清静。但今日却不一样,西杨大人要和他做伴,一道也出去散散闷。
这是来散什么闷的,大家心里都有数——下午可就没有交趾撤军的事来做缓冲带了。金大人压根就不理会,闭眼去里屋睡觉了——他明天就要去宁夏出差,很幸运地躲过了这摊事。
至于东杨嘛,他轻蔑地一笑,望着两位杨大人的背影,轻声嘀咕了不... -->>
文渊阁内难得这么安静。樂文小說網ЩЩЩ.?ЩX?.?ЯG妳今天還在看樂文嗎?(亲,更多文字内容请百度一下乐文网(rg))
作为阁臣入值办事的地方,文渊阁常常是很热闹的。如今内阁的几位大臣,虽说也有些面和心不和,彼此间难免在很多事上都有博弈和冲突,甚至于很多时候也是吹眉毛瞪眼睛,彼此间争得你死我活的,恨不得把彼此吃掉,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好好地坐下来商量事情。——说实话,国家这么大,官员这么多,庶务如此繁重,不是每件事都要争,也不是每件事都能争的。
至于什么事能争,什么事该怎么争,争到什么程度,每个阁臣心里都是有一本账。官场上的门道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四库全书简直都写不完。这些从翰林院一路升上来的阁臣们,哪个不是在宦海里浸淫了几十年,才能把官场这个大游戏的所有规则都给摸透?所以说,文渊阁里撸袖子的时候其实并不多见,真的吵起来的情况,其实反而不是博弈最激烈的时候——激烈的博弈一般台面下都给搞完了,台面上还是要按规矩来走。吵起来,那是事发突然,各人确确实实,意见难以统一,无法给皇帝一个统一的态度时,才会吵得厉害。
当然,真的是都无法统一意见的大事,皇帝也不会就交给内阁来办,有时会下令廷议,有时也会召阁臣入文华殿商议。反正文渊阁和文华殿相聚并不远,为的就是方便这群帝国的统治者可以随时开个小碰头会。
所以,文渊阁的主旋律,一直就是很低沉、很温柔,很有条理的絮语,就像是有一场永远也开不完的会,偶然的沉默,只是方便你处理一下私人需求。无数庶务就是这样在内阁值官手里被贴上了票拟,再送到宫中,由司礼监代抄朱批,也就是所谓的批红。当然了,皇帝有闲空的时候,还是会听听节略、票拟的意见,有时自己不满意的话,便会令司礼监王瑾等人执奏章返回文渊阁,和阁臣们商量出一个新的票拟,再送回去由司礼监批红——每当这时候,值房里就会又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那略有几分尖细的嗓子。
但今天的内阁却是安静得落针可闻,难得人到得齐全,但个人都只是闷头翻阅着手中的奏章——有些例牌折子,本来扫一眼节略也就罢了,此时却都是翻开了细细地看着里头的内容,好似那是孔夫子著的《春秋》,实在微言大义得可以。
就连被派来催促阁臣们的王瑾,都是没有做声,他尴尬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左看看、右看看,干脆手一叠,往那一站,也不吭气了。
也就是半个时辰之前,皇帝刚召见内阁,商议废后流程,内阁首辅杨大人是罕见地动了情绪,他再三以宋仁宗为例,恳劝皇帝不必无过废后,尽管皇帝已经拿出了皇后的自请废位之表,依然阻挡不住首辅杨大人,乃至内阁多数重臣维护正统的决心。
君父君父,臣子要把皇帝当爹尊敬,这就是儒教王道的要求,全天下的读书人读的都是鼓吹孔孟的这一套,皇帝是你爹,皇后那就是你妈,天下有爹要休弃妈,做儿子的在旁敲锣打鼓的吗?当然,爹睡不睡妈那不归儿子管,可身为皇帝,那就是天下人的表率,有些事你不守规矩,大家忍一忍也就都过去了,可有些事是不能不较真的。废后显然就这样的一桩大事——内阁重臣们的标准,有时候就是这么有伸缩性,所谓大义、小节,分得是非常清楚。
内阁里有三个杨大人,一位金大人,首辅杨大人是西杨,坚决反对,金大人不说话,另一位杨大人东杨大人,那态度就暧昧了,刚才在皇帝跟前,还说了一句,“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这句话,历来是废无子皇后,让有子妃嫔上位的最佳借口。你比如说汉武帝的上位就是很典型的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东杨大人如此说,明显是已经靠向太子东宫了,不过,这话立刻就被南杨大人喝住了,“天下无子皇后多矣,难道个个被废?”
——这一位南杨大人,因为在处理政务上看不出有多少成绩,在过往的岁月中,也没有建立多少功勋,于内阁之中一向是很沉默的。没有多少人把他的话当作一回事,可在这件事上,他一发话,连历来为文皇帝心腹机要,临终前就随侍在侧的顾命大臣东杨大人都不能不立刻闭嘴。也是因为他的一句话,内阁到现在都很安静。
原委么,也很简单——南杨大人资历没亮点,能力没亮点,亮点在哪里呢?
亮点就在南杨大人的忠心和气节上,他一直都是仁宗昭皇帝的死忠,文皇帝年间,东宫迎驾事件几乎是把昭皇帝的太子前程都给断送了。南杨大人就是当时忠心耿耿,一直站在太子身边,甚至是为此一直被关押在诏狱里坐了十年的牢,一直到昭皇帝即位才被放出来。
但,在昭皇帝年间,虽然南杨大人屡受提拔,得到了非凡的重用,可他起点太低,本来也就是个太子洗马,按部就班要做到阁臣,简直不知何年何月。南杨大人坐火箭一样的入阁,发生在当今即位以后,皇帝直接就把他原来做事的弘文阁给撤了,让南杨大人入阁听用。
话说回来,东宫迎驾那一年,当今还小呢,未必就记得住他南杨了。真正把南杨大人的名字记在心里的,只怕是另有其人。当然,这话不能乱说,你说了南杨也不会承认。而且这也不算是他的污点,当今太后历经四朝,贤良淑德女中表率,国之大事皆可周知,能得到她的赏识,那是南杨大人的福气,这内阁之外,羡慕着南杨大人的还不知有多少人呢。士大夫们的气节一直就都是这样,是比较有弹性的……
如果是原则性问题、政策性问题,那没人会把南杨的说话放在心上,该争就争呗,太后就太后,怕你不成?问题是现在说的是皇帝家事,是后宫里的事,哪个阁臣愿意为了这么点和切身利益没牵扯的小事儿得罪太后?都知道,皇帝在军国大事上经常征求太后的意见,太后对政治还是有参与度的。惹来了老人家的记恨,关键时刻一句话,谁知道仕途是否因此就受到影响?
老人家的意思,通过南杨一句话就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说废后可以,少拿太子身世做文章。
御前争辩,在内部会议上是常有的事,皇帝也不会因此而降罪,一直都是微笑着在旁静听。可南杨大人这句话一出,皇帝的脸很明显就扭曲了一下,之后不一会儿便喊了散会。会后王瑾就到文渊阁来了,还是让众臣商议着该怎么操办这废后的事儿。
这明显是在催促阁臣们快点表态了,但这个态怎么表可实在是不好说,废后该怎么弄难道皇帝心里没数?他现在欠缺的就是个话口子,但这个话口由谁来开?刚才东杨好像表现得很支持孙贵妃和太子,但南杨一开口,他也不吱声了。
再看王瑾的态度,也是透了玄机,阁臣们不开口,他也不催,就在那站着,敷衍塞责的意图十分明显。几位大臣都是总理级别人物了,脸色总会看的吧?这一看就明白:和自己私下收到的风声一样,太后对于废后再立,心存不满,虽然不能阻止,但却似乎并不赞同让孙贵妃上位。
这事儿你们自己母子都意见不统一,外人更不该插嘴了。母子没有隔夜仇,这时候谁会傻得走出来为皇帝来得罪太后啊?
西杨大人咳嗽了一声,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拉过去了,他很和蔼地问王瑾,“不知皇后上表,言其多病……是否真已病势难起?”
私下问,这叫打探內帷,罪过不小。公开问那就是关心皇后凤体,没有人对西杨的做法有意义,大家都擎着希望的眼睛,很期待地看着王瑾。
王瑾也咳嗽了一下,俨然地道,“娘娘自从去岁流产以后,确实卧床难起,近日虽有好转,但……”
但什么,没说,您自己脑补吧。
东杨大人做了第三个咳嗽的人,“此事事关重大,不能不谨慎视之,陛下也不可急于一时,须知天下之大,每日里急务也有许多,庶务更是繁重。此事似可稍延,吾等还有交趾撤军的折子要与诸君同看……”
很好,他为大家和王瑾都争取了一个下台阶,众人找到借口,便欢天喜地,各玩各的去了。——其实他也说得不错,一天多少折子、多少事情要处理?几人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才是结束了一上午的脑力风暴。
阁臣用饭,吃的是现做的廊下餐,天冷时候取个热乎劲儿而已,要说多好吃那也没有,毕竟炉子也不是很多。和唐朝时不一样,宰辅们没有硬性要求要一起吃饭,位高权重的老资格比如说首辅西杨大人,文渊阁里是有一间屋子专门给他用膳、午休的,其余人凑在一起吃完饭,您要散步消食也可以,去后面午休也可以,此地地方狭小,却是没有单独的一间屋子睡觉了。
南杨大人照例是不睡午觉的,吃过饭去‘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围着文渊阁绕圈儿,有时候也到附近的小花园去闲步片刻。他在内阁里没有什么朋友,一向都是形单影只,乐得清静。但今日却不一样,西杨大人要和他做伴,一道也出去散散闷。
这是来散什么闷的,大家心里都有数——下午可就没有交趾撤军的事来做缓冲带了。金大人压根就不理会,闭眼去里屋睡觉了——他明天就要去宁夏出差,很幸运地躲过了这摊事。
至于东杨嘛,他轻蔑地一笑,望着两位杨大人的背影,轻声嘀咕了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