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dlss.com,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二十章 敢为天下先
每月初六的大朝会又名“例朝”,从洪武初年一直沿袭至今。
所谓的“例朝”,顾名思义就是一场例行公事般的“月度工作汇报”。除了阁、部、司、寺等各级在京衙门之外,也有数量不少的地方官员,算是一场比较大型的朝廷会议。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员必须出席,有本的、有事的,以及等候朝廷裁决的才会参加,要是没什么事儿也就不必出席了。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这样的朝会必定是场面隆重,群臣三拜九叩山呼万岁,然后一个太监站出来说一句“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朝退”……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个样子。
三拜九叩山呼万岁那一套是满清搞出来的奴化仪式,大明朝没有这个规矩。文臣武将和皇帝之间的上下尊卑,更多是一种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谈的也是工作上的正经事儿,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而且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皇帝本人“圣意天裁”,只需交给内阁讨论即可。
第一份奏本则是出自楚华文之手,身为礼部三把手的楚华文楚侍郎说的是云贵之事:云南的沐王府本就是和大明朝休戚与共的藩臣,镇守边陲之地已有两百多年了,复隆朝刚刚成立不久,云南沐家就表示了效忠,准备带领一些当地的土司择机前来朝觐。
这也是一件大事,一定要审慎处理,毕竟沐王府是明朝的宿臣,又和朱皇天家有着悠久的臣属关系,必须认真对待。
第二份奏本是户部提出来的,依旧是以前的老问题:流民安置。
几十万扬州百姓寄居南京,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成基本的安置工作,这可不是小事儿,而是朝廷的工作重心。眼看着天气已经越来越冷,必须加快进行,但眼下的朝廷实在没有那么多钱财,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三份奏本则是出兵部,由兵部尚书黄宏东上奏。
大明朝的兵部尚书有好几个,李吴山李大帅的脑袋上还顶着个兵部尚书的头衔儿呢,当年的史可法也挂过这个衔儿,但这仅仅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不代表他们真的能够主导兵部事宜,只有这个出身浙党的黄宏东是实授的兵部尚书。
“三大营残破,留守司各营名存实亡,京卫司几不复存在,当重募兵士以实之……”
经过南京保卫战之后,作为江南主要军事力量的三大营当中,高起潜部已经可以直接取消建制了,韩赞周和卢九德部死的死残的残,连最基本的架子都搭不起来了,必须进一步充实重新建设。还有京卫营、留守司各营也需要做大规模的补充!
眼下,清军就在一江之隔的江北,军事力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补充,一来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再者还有一层不方便直接说出来的原因:目前的军事方面,对于大旗军的依赖程度实在太过于严重。适当的加强三大营和其他军队,也可以减少对大旗军的依赖。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而且确实是当务之急,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一个字:钱!
上嘴儿皮一碰下嘴皮儿就能说出“重建国防”的话语,真正做起来确是千难万难:士兵从何处招募?粮秣器械、甲胄武器从何而来?
归根到底,这些东西都是要钱的,偏偏现在的朝廷最确的就是钱。
没有钱就想组建军队,而且是大规模的扩充军事力量,根本就是一句空谈而已。
明明知道很多事情已经到了不做不行的地步,偏偏就是因为朝廷穷的叮当烂响根本无法落实,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这就是复隆朝廷不得不面对的窘迫境地。
既然暂时无法真正执行,那就只能先“留中”等待情况允许之后再说了。
“臣李吴山上奏……”李吴山恭恭敬敬的递上了自己的手本。
看了李吴山的奏折,复隆皇帝只能苦笑。
这份奏折开宗明义,叫做:《请渡江北伐疏》。
现如今湖广、赣西、川蜀等地依旧是闯军和清军激战的局面。两广、闽浙、云贵等地虽然是大明朝的疆土,但却是一种名义上的从属关系,复隆朝的势力还无法真正落实下去。也就是说,朝廷真正能够统治的地盘仅仅只局限于江南之地,出了南京这一带,连芜湖是不是愿意服从,都得看黄得功的心情。
在这种情形之下,北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复隆朝的法统和统治基础,完全来自于大行崇祯皇帝,大行皇帝已死在北都,江北各地尽在清廷控制之下,既然顶着大明正统的光环,就得竖起北伐的大旗。
你不北伐谁北伐?
而且李吴山在奏折中说的很清楚,大旗军愿为先锋,首开北伐之战。
在这份奏折当中,渡江作战的种种细节以及战略部署,甚至详细到战术的安排和前后波次,全都事无巨细说的清清楚楚,这简直就是一份详尽的《北伐操作指南书》。
复隆皇帝当然希望尽快北伐,一来是彰显新朝的大义和正统,再者也是为了解除近在咫尺的威胁。
清廷已经重新调集大军囤于江北,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南下,若不扫清江北,新朝始终... -->>
第二百二十章 敢为天下先
每月初六的大朝会又名“例朝”,从洪武初年一直沿袭至今。
所谓的“例朝”,顾名思义就是一场例行公事般的“月度工作汇报”。除了阁、部、司、寺等各级在京衙门之外,也有数量不少的地方官员,算是一场比较大型的朝廷会议。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员必须出席,有本的、有事的,以及等候朝廷裁决的才会参加,要是没什么事儿也就不必出席了。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这样的朝会必定是场面隆重,群臣三拜九叩山呼万岁,然后一个太监站出来说一句“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朝退”……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个样子。
三拜九叩山呼万岁那一套是满清搞出来的奴化仪式,大明朝没有这个规矩。文臣武将和皇帝之间的上下尊卑,更多是一种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谈的也是工作上的正经事儿,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而且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皇帝本人“圣意天裁”,只需交给内阁讨论即可。
第一份奏本则是出自楚华文之手,身为礼部三把手的楚华文楚侍郎说的是云贵之事:云南的沐王府本就是和大明朝休戚与共的藩臣,镇守边陲之地已有两百多年了,复隆朝刚刚成立不久,云南沐家就表示了效忠,准备带领一些当地的土司择机前来朝觐。
这也是一件大事,一定要审慎处理,毕竟沐王府是明朝的宿臣,又和朱皇天家有着悠久的臣属关系,必须认真对待。
第二份奏本是户部提出来的,依旧是以前的老问题:流民安置。
几十万扬州百姓寄居南京,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成基本的安置工作,这可不是小事儿,而是朝廷的工作重心。眼看着天气已经越来越冷,必须加快进行,但眼下的朝廷实在没有那么多钱财,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三份奏本则是出兵部,由兵部尚书黄宏东上奏。
大明朝的兵部尚书有好几个,李吴山李大帅的脑袋上还顶着个兵部尚书的头衔儿呢,当年的史可法也挂过这个衔儿,但这仅仅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不代表他们真的能够主导兵部事宜,只有这个出身浙党的黄宏东是实授的兵部尚书。
“三大营残破,留守司各营名存实亡,京卫司几不复存在,当重募兵士以实之……”
经过南京保卫战之后,作为江南主要军事力量的三大营当中,高起潜部已经可以直接取消建制了,韩赞周和卢九德部死的死残的残,连最基本的架子都搭不起来了,必须进一步充实重新建设。还有京卫营、留守司各营也需要做大规模的补充!
眼下,清军就在一江之隔的江北,军事力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补充,一来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再者还有一层不方便直接说出来的原因:目前的军事方面,对于大旗军的依赖程度实在太过于严重。适当的加强三大营和其他军队,也可以减少对大旗军的依赖。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而且确实是当务之急,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一个字:钱!
上嘴儿皮一碰下嘴皮儿就能说出“重建国防”的话语,真正做起来确是千难万难:士兵从何处招募?粮秣器械、甲胄武器从何而来?
归根到底,这些东西都是要钱的,偏偏现在的朝廷最确的就是钱。
没有钱就想组建军队,而且是大规模的扩充军事力量,根本就是一句空谈而已。
明明知道很多事情已经到了不做不行的地步,偏偏就是因为朝廷穷的叮当烂响根本无法落实,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这就是复隆朝廷不得不面对的窘迫境地。
既然暂时无法真正执行,那就只能先“留中”等待情况允许之后再说了。
“臣李吴山上奏……”李吴山恭恭敬敬的递上了自己的手本。
看了李吴山的奏折,复隆皇帝只能苦笑。
这份奏折开宗明义,叫做:《请渡江北伐疏》。
现如今湖广、赣西、川蜀等地依旧是闯军和清军激战的局面。两广、闽浙、云贵等地虽然是大明朝的疆土,但却是一种名义上的从属关系,复隆朝的势力还无法真正落实下去。也就是说,朝廷真正能够统治的地盘仅仅只局限于江南之地,出了南京这一带,连芜湖是不是愿意服从,都得看黄得功的心情。
在这种情形之下,北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复隆朝的法统和统治基础,完全来自于大行崇祯皇帝,大行皇帝已死在北都,江北各地尽在清廷控制之下,既然顶着大明正统的光环,就得竖起北伐的大旗。
你不北伐谁北伐?
而且李吴山在奏折中说的很清楚,大旗军愿为先锋,首开北伐之战。
在这份奏折当中,渡江作战的种种细节以及战略部署,甚至详细到战术的安排和前后波次,全都事无巨细说的清清楚楚,这简直就是一份详尽的《北伐操作指南书》。
复隆皇帝当然希望尽快北伐,一来是彰显新朝的大义和正统,再者也是为了解除近在咫尺的威胁。
清廷已经重新调集大军囤于江北,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南下,若不扫清江北,新朝始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